课堂提问刍议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manj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精辟地提出: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的问题性质和方法考察出来。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具备新素质。其中设计课程提问及处理学生回答,更成为新形势下教师必需具备的基本功。
  设计提问,无从照搬照抄,教师要知难而进,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掌握设计问题及处理学生回答的种种技巧。
  然而,在设计提问中,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提问的教育学、心理学原则,走进种种误区。
  误区之一:枯燥无味的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形式,即只有教师提问,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丝毫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其优势是教师按自己的思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违背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的关系,阻碍了学生的求知欲及创新探索精神。
  误区之二:提问简单肤浅,缺乏针对性,即简单的选择性问题,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或肤浅的填空或提问,学生不必思考就能一口回答的问题。其优势是课堂气氛活跃,能调动教师的激情,但不能推动学生思维的拓展,更不能深入课堂内容。
  误区之三:提问深奥冷僻,违反量力性,即不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而妄自将问题引向深处。其优势是有助于学生创新,课余翻阅资料,但往往更多的是学生越钻越深却不懂,甚至教师也说不出所以然。
  误区之四:提问多而琐碎,缺乏启发性。整个课堂中,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再问、再答,学生根本就没有自主的思考、分析时间。教学应该是为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并学会方法为目的。
  课堂提问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深入探求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提问就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精选切入点,问在知识关键时,即要把提问重点选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或者是教学内容的矛盾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增强思考力度,开阔思维、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第二是面向全体,问在最近发展区,即提问要精辟,要具有启发性。学生无需动脑、可问可不问的不必去问;问题过深、学生根本无从回答的尽量少问,除非这些问题学生能在课余时间通过翻阅图书解决。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有效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第三是瞅准时机,问到教学当问处。课堂提问,时机选准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适时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更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深入理解。
  第四是启发诱导、举一反三,问到知识链接处。课堂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理解和深化,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的提问不能因循守旧,应不断创新,应善于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闪光点,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发散思维,努力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网点,理清知识链接及互相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师提问中,还应该提倡学生提问。有人说,只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成功的课堂。学生提不出问题,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或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而在学生提问时,有时会形成尴尬场面,这时教师要善于应付。如一些问题教师无法当场回答、自己也无法肯定,有些问题超出学生当前知识水平、超出教师备课的范围等,这时,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课余讨论、翻阅相关书籍自己解决;而对于教师的某些失误,要通过巧妙掩饰而消除负面影响,要善于将失误积极纠正,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但是还要敢于承认偶尔出现的失误,要尊重科学,有错就改,要使学生从教师“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治学态度中受到教育。
  新理念、新课标、新方法、新教学观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这样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提问是走进新课堂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提问这项教研工作中要不怕失败,不辞辛劳,勤于发现,善于总结,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其他文献
学习一门新学科,最初的“入门”至关重要,“入不了门”就难以“登堂入室”。入门的关键在于学生“爱学”,同时“会学”。  如何使学生爱学呢?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有密切的关系。怎样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要上好绪言课,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绪言课是初中化学的开篇
期刊
生活就像一本书。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地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十个手指有长有短。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他们中有先进、中间、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究竟怎样去做学困生的工作,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同良医用药,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也就是要找到“困难”的病根。因此,首
期刊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比地球大的是宇宙,比宇宙大的是人的胸怀。”人的思想,博大精深,细微复杂,试图用几句简单的语言说清,实属不易。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多样性、互异性等都应是其特点。人的思想工作转化途径多种多样,有强制性的、有说服性的、有感悟性的、有实践性的。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仅属于软化性的说服教育,力度有限、效果有限,况且教育的对象又是尚未成年的青少年,因此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化学生的
期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好处    (一)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相互关爱  在这里,我所谈的校园文化是指教师的团队精神——教师的合作文化。  学校需要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第一,新教师需
期刊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在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和谐、沟通的桥梁,才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突出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和谐    校长与教师的关系,从权力集散式的领导方式上看,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从教育目标看,领导与教师又都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不同分工的协作
期刊
笔者听过一堂《数据的统计和整理》的教学观摩课,这是该课的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谁能告诉大家?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  师: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好!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警察。  师: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保护神,好!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  师:和老师是同行,来,我们握握手!  (师生握手)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建筑师。  师: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期刊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是的,每个人都需要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生活由此而变得积极。学生亦如此,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而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
期刊
近来听了一些教学观摩课,不知是教师准备不足,还是有些“秀”的意味在其中,很多课没有竞赛课那么精彩。课堂上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如果一堂课没有一点问题是不可能的,但这些课存在着课堂教学中“虚”的现象,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是不是我们存在“拿着课标学习,写着大纲上课”“嘴上说着专家的话,课堂念着自己的经”“评奖课精彩,平时课稀松”这样的“虚”的现象呢?现以所听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
期刊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按劳付酬是毋庸置疑的事。现在许多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家中对孩子的劳动也经常采用“按劳付酬”的方式:扫一次地五角钱;洗一次锅五角钱;取一次报纸两角钱……正因为联系这样的生活实际情况,我在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专门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辩论环节:小彼得该不该给妈妈写这份帐单?意在通过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金钱有价、母爱无价这一情感主旨。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似乎已经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积极
期刊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所谓素质教育即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自由接受方式正是在“充分和自由”两方面显示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充分尊重学生已形成的主观选择,充分利用学生主观已有的判断来加以引导,显示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