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诊”乡村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444w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空虚症
  晚饭后,夕阳西下,村路上游走着几只悠闲的鹅。3个妇人搀扶着酩酊大醉的男人往回走。一个男人说,一天三顿杯在手,你看我风流不风流?另一个男人说,最好的东西就是酒,喝好了再无忧和愁。第三个男人刚要说什么,怎奈是脚下没跟,“扑通”一声摔倒在地,那女人满腹牢骚地去搀扶,摔倒的男人说,今天实在没喝够,再来二斤才罢休……
  村路上的鸡鸭鹅被惊动了,它们承受不了酒精的气味,拍打着翅膀,嘎嘎飞走了。这3个醉汉没走多远,后面又有3个醉汉趔趔趄趄地走过来。
  这就是偏远、闭塞状态下的中梨树沟村。早午晚三餐饮酒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人三天一大醉,两天一小醉,还有人甚至一天一醉,或者说,村人的血液中常年处于酒精的浸泡之中。
  然而酗酒却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村落的宁静与封闭性特征,村人在经济上表现为贫困,在精神层面却表现为空虚。酗酒就是精神的空虚。如果说精神空虚是一种病理的话,那么它的症状除了酗酒还表现为性早熟和生殖力旺盛。城镇化进程没有启动之前的中梨树沟村,早婚早育现象非常普遍,一般家庭的男孩子二十出头就结婚生子,超过23岁结婚的很少,25岁以上结婚的实在不多见。再说生育现象,那时候这个村的计划生育工作非常难做,尽管对超生户实行严厉的经济处罚,然而超生户却仍旧十分普遍。即使是采取拆除房屋、没收土地等极端措施,而多子多福的观念却还是破除不掉。
  这就是精神空虚所积淀的贫困文化,一种现象一旦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要反作用于这个人群。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1959年考察墨西哥文化时提出了“贫困文化”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虽然是刘易斯对纬度生态提出的,却也能在相当程度上说明弱势群体的文化特征。就是说,农民的弱势还须依仗他们对弱势的适应,这种适应性就叫做“贫困文化”。
  那么,“贫困文化”又是怎样反作用于农民弱势的呢?除了上面说的精神空虚症以外,还包括文化的贫困。在中梨树沟村,文化知识很难成为村人的诚恳需求,村人们需要文化时(比如写楹联、写礼账、写文书)就临时抱佛脚地哄抬一下文化人,事过之后,农村文化人在世俗中还是要被视为异类,被人说成清高、隔类、不合群等等。显而易见,说文化人清高,正能折射出村人的低俗;说文化人隔类,正能折射出村人的落后;说文化人不合群,正能折射出村人的自恋与自负。
  人的属性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表现为人的动物性特征,社会(文化)属性表现为人的精神性特征。人的全部属性的代数和是一定的,文化属性高,自然属性就会低;反之,文化属性低,自然属性就会相对增高。文化贫困与精神空虚是孪生兄弟,由此派生出来的酗酒、早熟、生殖力旺盛现象又在反推着贫困文化的形成。
  怡然自得症
  从社会形态方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中梨树沟村的居住格局。这个村大约有300年的历史,而住宅建筑一直沿袭着同宗聚居的习俗。按照街道来划分,一趟街都是王姓、李姓或者田姓;除了同宗同族聚居之外,还有亲嗣相邻的特征。我们朱姓就是投奔一个姓施的亲戚来到这个村落户的,我家老宅的房舍当然就坐落在施姓的附近。切不可小看了居住格局,在某种意义上说,居住格局是自成体系的基础,是村落文化的重要元素。你看,房屋栉比,鸡犬相闻,炊烟落日,社祠村政,自成一体。在城乡二元化的漫长岁月里,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难怪俄语中的“Mnp”不仅可以译成“乡村”,也可以译成“世界”或“和平”。从这个俄语单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就具有独立世界的含义,也具有祥和、宁静、偏远的特征。这些特征有什么不好吗?世界上的事情都具有两重性,如果你要修身养性,那么乡村可能就是一个绝好的去处,如果你要发展进步,乡村的特征就成为桎梏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封闭的村落可以使人养成怡然自得的心理习惯。
  所谓怡然自得就是没有那种身不由己的紧迫感。我落后贫困,我周围的人群也落后贫困;我醉生梦死,我周围的人也都是醉生梦死,这怕什么,大家都这样嘛。由于地域狭窄和处所宁静,中梨树沟村人的餐桌上多少年来都是那几样老祖宗留下来的菜肴:酸菜丝、白菜片、花生米、炒大葱。服装上,这里的村人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中山装和夹克衫,穿西装扎领带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让人看着不舒服。居住方面,传统的木质结构的房屋仍旧占有很大比例,屋子里的陈设有多一半中老年人还在使用旧式的板柜,板柜上面摆着“镜戳”,镜戳上面的联作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或是“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业还是读书”,这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祖训尽管无可厚非,然而年代毕竟十分久远,没有半点新时代的气息可闻。走进这里,让人产生一种时光凝固的感觉。在民俗上,人们看重的只有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这3个节日,其他节日就像是远道而来的外乡人一样,怎么说都觉得不是很顺遂自然。
  城镇化进程没有开始之前,中梨树沟村人就是这样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大有怡然自得的情趣。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大量青壮年劳力涌入城市之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改观。
  这些改观表现在:一、村人的商业化意识在增强。农民工每天都在创造价值,每天都在改变着自身的贫困状态。不知不觉间,村人们掀起了一股月收入比赛、存款数额比赛、生活质量比赛和身体保健比赛的新时尚。因此,村人思想意识中就增进了重个性、重实效、重利益、重选择、重竞争的文化品质,从而抛弃了那种偏安一隅、麻木不仁的陋习。二、交往的社会面不断扩大。由于城乡往来频繁深入,城市中的生活服务商业化也对村人产生影响,洗澡、理发、交通、娱乐都以消费作为杠杆,因此村人的思维方式也增进了报酬、盈利等观念,血缘观念、亲朋观念、情感观念这些深度意识随之削弱,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刻变化。三、城市中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农民工往返城乡之间,为农村带来了新潮流、新文化、新风尚、新作品,村人们在日新月异的生活变革中受到了感召与鞭策,于是,那种怡然自得的心理就土崩瓦解了!
  村人们尝到了火锅的鲜美、涮锅的趣味、羊排的诱人、肘子肉的清香,然而要想吃到它就要努力挣钱;城里的新款服装伴随着农民工的往返涌入了乡村,村人们爱不释手,然而却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要想穿上它也需要努力挣钱;城里居所的新潮装修堂皇而富丽,新增设的节日都带有浓浓的文化色彩,要想享有它还是需要努力挣钱……巨大的比照力量唤醒了宁静的山村,激活了沉睡的心灵!   如果怡然自得症是一块冰雪,那么城镇化潮流就是一缕春风!春风吹来了,冰雪还能不融化吗?
  贫困适应症
  贫困这个阴影笼罩了中国农村几千年,这个魔怪一样的东西大肆折磨着中国农民,同时也培育了中国农民的适应性。我们看到,贫困弱势培育出农民的勤劳节俭,而勤劳节俭也在反推着贫困弱势。在某种意义上说,勤劳、节俭是一种美德,也是贫困的衍生物。作为美德,勤劳节俭在农业社会中受到长期称道,而在人的生存状态上说,勤劳节俭却能使人终生无暇放松,甚至无暇调整自身的迷惘。如果休闲度假是一种诗意人生,那么农民似乎生来就与休闲度假无缘,他们终生被围困在忙碌与挣扎之中。中梨树沟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古训,叫做“勤有功、嬉无益、戒之哉、勤勉励”。我们尽管认同这种训诫的积极性,却也不能不承认这种训诫对贫困的容忍与承受。勤劳节俭的两重性在于,这种品格能够把一个困顿的日子维系下去,也可能在这种维系中淡忘了改造与变革。因为许多生机都是在狭路相逢中出现的。
  有一句古话叫做安贫乐道,这只是探寻宇宙人生真相的执着精神,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人生的常态。那么人生的常态是什么呢?这里我们有必要认识德国18世纪的哲学家荷尔德林,他的著名论断是:人类应该诗意栖居在大地上。那么什么是诗意栖居呢?诗意栖居的人首先应该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要有理想、有尊严、有色彩地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势中,我们认为人为物累、为金钱所累没有诗意,同理,如果人要像牛马那样经年累月地劳作奔波也同样没有诗意。
  记得早年村里有一位老农,这个老农在中耕夏锄季节对子女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你们每天务必要弄得一身露水两脚泥,否则就不要回家吃饭,有时候地里的农活没有那么多,子女们就不知所措了,到哪去弄一身露水两脚泥啊?这个故事起码向我们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农活既然又苦又累,那么我们就应该训练出对苦累的适应性与承受力。这一代农民已经把自己托付给苦难的时光了,然而这一代农民忘却了对命运的抗争,他们在含辛茹苦中培养了自己对苦难的承受。
  农民工进城之后,这种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心理被抛弃了!伴随着经济收入的逐年增加,那种一身露水两脚泥的形象已经不是农民的本色了。村人们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获取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人是需要闲暇时间的,我们说人为物累不是人生常态,而贫穷也不是人生常态,只有物阜民丰才有可能为心灵提供栖息之地。
  伴随着城镇化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村人们很快就能进入诗意人生:三月三的雅集,曲水流觞诗意晴朗;五月五的龙舟,先贤之风山高水长;七月七的新月,女孩乞巧心爽事旺;九月九的登高,青云之志任君逍遥;还有中秋的朗月,除夕的岁火,亲友团圆滋味无疆……
其他文献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2014年各地农业部门认真履行农资打假牵头职责,会同公安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切实保障了全年粮食丰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据统计,全国各地农业部门全年共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6510件,移送司法机关86件,捣毁制假窝点68个,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72亿元。其中河北、吉林、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重庆等地农业部门严格按照五不放过原则
期刊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预言:“人类历史从长远看,好比说到一万年以后看回来,19世纪最举足轻重的毫无疑问就是麦克斯韦发现了电动力学定律。”这个预言或许对吧。可是费曼也知道,麦克斯韦可不是一下子就发现了所有有关电动力学的定律,所以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他很有可能会选1864年10月27日。  那天麦克斯韦向皇家学会成员阐述了他的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一年后麦克斯韦正式发表他这个激
期刊
2014年,我们县仅县级联赛就搞了900多场,有300多支球队、5000多名学生参赛,一个农业县能把校园足球搞这么红火,现在有了中央的政策支持,其他地方肯定也能搞好。  许多问题在农村好解决,学生们要求也不高,有个踢球的地方就行,关键是踢球的氛围,氛围有了逐渐就发展成了文化,就像巴西,它的场地也不见得比中国的好,但有这个文化了,街头也能当球场。  刚开始一些家长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河南的高考录取率是
期刊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羊年除夕深夜10点多钟,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里,我坐着外甥的车子从小镇出发赶往老家,回乡与父母亲团聚。我们常说“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陪在父母身边就是最好的孝。车窗外的村落星星点点,水泥硬化的山道旁边,一幢幢漂亮民居的屋檐下,挂着幸福平安、吉祥如意的红灯笼,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充满了喜气洋洋。  此刻,大多在外地工作生活的老乡已经回来与亲人团圆,而我和妻儿正披星戴月赶在回
期刊
二毛 著/ 36.00元/上海人民出版社  1916年章太炎才把“味道”这个词用在食物上,之前是没有“味道”一说的,评价食物只有好吃、不好吃。这个“道”字暗藏了很多玄机,包括人们获得食材的方式、烹制食材的方法,也包括对待食材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二毛一直在味的道上寻寻觅觅,探求味与道的真谛,并将饮食之道用诗歌、哲学和情趣调味,最终成就此书。  这
期刊
音乐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它对人类的文化修养、个人情操方面的影响都极为深远,给人类带来了无数欢乐。而优美的音乐对孩子来说,就像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特殊养分,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优良的基础。  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此,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莫蕴慧表示,音乐出版行业应以此为出发点
期刊
刘庆邦 著/29.80元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著名作家刘庆邦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极具现实主义力量,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性故事,编织进村支书卸任、改选、告状、上访等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事件之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心理刻画,深刻揭示了在中国农村这块土地上,改革的艰难,人性的坠落,人心的冷漠,正义与善良的软弱和无望。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
期刊
刘亚军,1968年生于陕西。荣宝斋专职书画家,中国榜书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作品有《魂系天山》、《啸风图》、《鹰击长空》、《百鸡图》及20米长卷等一系列代表作,其作品朴拙而富有灵性,生动而不张扬,意趣万千。自上世纪90年代,多次在北京、西安、杭州、新疆等地举办画展。近年来在全国书画大赛中多次获金、银奖。多幅作品被中央电视台、全国政协等单位收藏。出版有《亚军书画集》 《刘亚军书画作品精
期刊
王健林 自述 /49.00元  中信出版社  26年,从0到资产5000亿元的企业帝国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国到海外,为何他的企业能无往不利?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亲手缔造了万达商业帝国,并将企业成功地发展成跨国集团。  《万达哲学》一书是王健林首次讲述自己的经营理念,是他近10年来商业思想的精髓,涵盖了他的做人之道、生意之道、企业转型与发展之道。“万达哲学”体现了王健林企业经营和为人做事的哲学思想,
期刊
在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提“新常态”概念,向世界表明,中国有信心适应未来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并有能力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让“APEC蓝”成为一种新常态持久光顾北京、覆盖华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环节的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凸显其战略位置,表明我党在特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