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淡水鱼养殖种类已经达到了30余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城乡百姓的餐桌菜品,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此外,淡水鱼养殖技术的提升也改善了养殖户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将探讨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并提出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的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水质;生产管理;路径
一、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
(一)溶解盐含量
淡水鱼养殖对水体中溶解盐含量要求较高,溶解盐含量超标很容易引起淡水鱼的死亡,进而给淡水鱼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危害。淡水中含有的离子主要为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以及CL-、CO32-等,这些离子数量在水体中溶解盐类型中占有较大比例,有些水体甚至会超过90%,不同的水体含溶解盐的量也不尽相同。适合于淡水鱼生存和繁殖的淡水含盐量一般不应高于1.1/kg,因此,在淡水鱼养殖中,养殖户需要加强对水体中溶解盐含量的检测,将溶解盐含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二)溶解氧含量
溶解氧含量指的是溶解在水中的氧的量,通常用DO来表示。DO指标直接关系到淡水鱼的呼吸条件,DO含量过低则会引起淡水鱼缺氧,严重的甚至会致其死亡。通常情况下,淡水中溶解氧含量为9ml/L左右,其浓度大约为空气中含氧量的5%,这样的环境下淡水鱼的呼吸条件比较差,很容易造成鱼类的大面积死亡。溶解氧含量和环境温度具有密切关系,溶解氧含量会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下降。适合于淡水鱼生存和繁殖的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通常需要大于5.0ppm,当溶解氧含量处于3.0-4.9ppm之间时,淡水鱼虽然可以维持生存,但是对其生长和繁殖却极为不利;而溶解氧含量过低,则会对淡水鱼的生存构成威胁。因此,淡水中溶解氧含量是衡量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三)植物营养物
水体是淡水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淡水鱼的生长离不开营养的攻击。因此,水体中需要含有一定的植物营养物,其中主要为N、C、P、Fe等微量元素。但是,这些微量元素也并非越高越好,而是需要具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这些微量元素过少,则淡水鱼吸收的营养不充足,会出现生长缓慢等情况。相反,如果这些微量元素含量过高,则很容易给水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淡水鱼死亡。因此,在养殖淡水鱼是,养殖户一定要注意根据淡水鱼的种类和对水体中的营养盐的接受程度进行调整,做到合理施肥,这样才能促进淡水鱼健康生长和繁殖。
(四)PH值
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它对水体中的生物群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淡水鱼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体的PH值要求具有差异性,急需要对PH值进行必要的调整,又不能让PH值变化过于频繁,通常情况下需要依赖于水体的缓冲能力对PH值进行微调,水体中总碱度需要控制在1mg/L以上较为适合。而水体中PH值范围需要控制在6.5到8.5之间。
(五)水中毒物浓度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淡水水体面临的污染越来越复杂,在同一养殖水域中,往往多种毒物并存。而且,淡水中实际毒物的浓度与实验检测的结果常常存在较大偏差;水质条件不同往往也会造成同一种类淡水鱼容许的有害浓度的不同。因此,首先,在淡水鱼养殖中需要对水中毒物含量进行调节,确保水体的自我净化作用,让物质循环能够得到正常进行;其次,水体中毒物含量不得对饵料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构成危害;另外,确保淡水鱼体内残毒含量要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以内。
二、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的路径
(一)完善生产管理责任制
淡水鱼养殖中需要做到科学管理,这样才能减少生产管理过程中鱼类的病害,提高淡水鱼生长速度,对饵料投放以及淡水补给等环节加以合理控制,降低养殖成本。因此,在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中,需要明确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完善生产管理的具体流程,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对管理人员起到指导作用,确保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流程化和规范化。
(二)加强池塘养殖生产管理
1、面积和水深控制
利用池塘养殖淡水鱼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养殖方式,目前,池塘养殖淡水鱼所占比例大约为6层以上,这种养殖方式具有投资规模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池塘分为成鱼池塘、鱼苗池塘、鱼种池塘等,通常情况下,成鱼池塘面积需要在5-10米范围内,而其他池塘面积则控制在3-5亩。池塘养殖淡水鱼不仅要对其养殖面积加以控制,还要控制好池塘水的深度,通常情况下,成鱼池塘的水深要达到2-3m,如果养殖地在北方地区,冬季会出现冰冻情况,则要将冰层厚度考虑进来;鱼苗池塘和鱼种池塘水深分别控制在1.5m和2.0m左右为宜。
2、放养前准备工作
采用池塘养殖方式需要在放养前做好诸多的准备工作。例如:对池塘进行修正,清除掉池塘底部的杂草,对池塘进行消毒等。清塘方法包括药物清塘和土法清塘,药物清塘使用的主要是生石灰或者漂白粉等物质;而土法清塘则将池塘水排干,利用自然环境温度变化,让池塘底部冻结、曝晒等消减池塘中的有害物,对池塘的底部土质加以改良。
3、水质的培育和鱼种放养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在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后,鱼种放养前需要对水体的水质进行培育。带药物效力消失后,可以向池塘中注水,在投放鱼种的一周时间,投放基肥。鱼种放养中需要对鱼种进行筛选,放养较大规格的鱼种会提高鱼种的抗病能力,而且鱼的成活率高,生长的速度也相对较快,更容易高产。所选的鱼种一般在250mg左右;在放养过程中,需要注意鱼种的密度,比如:鲤鱼和鲫鱼密度需要偏稀一些,鲢鱼可以适当增加密度。
4、注重养殖技术的运用
在放养中可以将具有食用颗粒饲料的鱼类与滤食性鱼种放在同一池塘中,比例按照80:20,在投放颗粒食料时,可以饲喂80%的鱼类,在养殖周期内,需要对池塘的水质进行检测,让水质维持在良好的状态,避免给鱼类带来应激反应。收获阶段,主养鱼的80%个体应重量均匀,符合投放市场的标准。
5、巡塘管理和注水管理
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养殖收益最大化,对生产成本以及鱼种的数量和质量等进行有效控制,能够让各方面因素达到平衡。
首先,常态性巡塘。管理人员需要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巡塘,观察淡水鱼在黎明前是否有浮头现象,中午对水温进行检测,观察鱼類的活动和进食情况。气温变化通常会带来淡水鱼的相应反应,比如:高温、天气骤变等,淡水鱼很容易会出现浮头情况。此外,管理人员还要对半夜的池塘加以巡视,对出现严重浮头情况加以及时控制。
其次,在养殖淡水鱼中需要注意池塘的卫生情况,经常性地为池塘去污,确保池塘水质清新,维护池塘的环境,是鱼类能够在卫生的环境中生长,及时进行防病防害工作。
此外,在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中,要掌握好池塘的注水量和排水量,让池塘水量始终,一方面要做好防涝抗旱,另一方面,要防止鱼类的外逃。通常情况下,每10到15天需要进行一次注水,对池塘蒸发的水分加以补充,从而为淡水鱼创造舒适的活动空间。
结束语:
淡水鱼是养殖技术不仅影响到百姓的餐桌,也关系到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水体水质的变化,在为鱼类生产和繁殖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加强淡水鱼养殖的生产管理,从而提高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提高养殖户的劳动收益。
参考文献
[1]关晓玲.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要点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8
[2]张军英,戴云燕.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71-71,共1页.
[3]周华书.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J].江西水产科技,2019:28+32.
[4]陈国先.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J].今日畜牧兽医,2018:56.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水质;生产管理;路径
一、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
(一)溶解盐含量
淡水鱼养殖对水体中溶解盐含量要求较高,溶解盐含量超标很容易引起淡水鱼的死亡,进而给淡水鱼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危害。淡水中含有的离子主要为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以及CL-、CO32-等,这些离子数量在水体中溶解盐类型中占有较大比例,有些水体甚至会超过90%,不同的水体含溶解盐的量也不尽相同。适合于淡水鱼生存和繁殖的淡水含盐量一般不应高于1.1/kg,因此,在淡水鱼养殖中,养殖户需要加强对水体中溶解盐含量的检测,将溶解盐含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二)溶解氧含量
溶解氧含量指的是溶解在水中的氧的量,通常用DO来表示。DO指标直接关系到淡水鱼的呼吸条件,DO含量过低则会引起淡水鱼缺氧,严重的甚至会致其死亡。通常情况下,淡水中溶解氧含量为9ml/L左右,其浓度大约为空气中含氧量的5%,这样的环境下淡水鱼的呼吸条件比较差,很容易造成鱼类的大面积死亡。溶解氧含量和环境温度具有密切关系,溶解氧含量会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下降。适合于淡水鱼生存和繁殖的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通常需要大于5.0ppm,当溶解氧含量处于3.0-4.9ppm之间时,淡水鱼虽然可以维持生存,但是对其生长和繁殖却极为不利;而溶解氧含量过低,则会对淡水鱼的生存构成威胁。因此,淡水中溶解氧含量是衡量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三)植物营养物
水体是淡水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淡水鱼的生长离不开营养的攻击。因此,水体中需要含有一定的植物营养物,其中主要为N、C、P、Fe等微量元素。但是,这些微量元素也并非越高越好,而是需要具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这些微量元素过少,则淡水鱼吸收的营养不充足,会出现生长缓慢等情况。相反,如果这些微量元素含量过高,则很容易给水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淡水鱼死亡。因此,在养殖淡水鱼是,养殖户一定要注意根据淡水鱼的种类和对水体中的营养盐的接受程度进行调整,做到合理施肥,这样才能促进淡水鱼健康生长和繁殖。
(四)PH值
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它对水体中的生物群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淡水鱼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体的PH值要求具有差异性,急需要对PH值进行必要的调整,又不能让PH值变化过于频繁,通常情况下需要依赖于水体的缓冲能力对PH值进行微调,水体中总碱度需要控制在1mg/L以上较为适合。而水体中PH值范围需要控制在6.5到8.5之间。
(五)水中毒物浓度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淡水水体面临的污染越来越复杂,在同一养殖水域中,往往多种毒物并存。而且,淡水中实际毒物的浓度与实验检测的结果常常存在较大偏差;水质条件不同往往也会造成同一种类淡水鱼容许的有害浓度的不同。因此,首先,在淡水鱼养殖中需要对水中毒物含量进行调节,确保水体的自我净化作用,让物质循环能够得到正常进行;其次,水体中毒物含量不得对饵料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构成危害;另外,确保淡水鱼体内残毒含量要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以内。
二、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的路径
(一)完善生产管理责任制
淡水鱼养殖中需要做到科学管理,这样才能减少生产管理过程中鱼类的病害,提高淡水鱼生长速度,对饵料投放以及淡水补给等环节加以合理控制,降低养殖成本。因此,在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中,需要明确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完善生产管理的具体流程,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对管理人员起到指导作用,确保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流程化和规范化。
(二)加强池塘养殖生产管理
1、面积和水深控制
利用池塘养殖淡水鱼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养殖方式,目前,池塘养殖淡水鱼所占比例大约为6层以上,这种养殖方式具有投资规模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池塘分为成鱼池塘、鱼苗池塘、鱼种池塘等,通常情况下,成鱼池塘面积需要在5-10米范围内,而其他池塘面积则控制在3-5亩。池塘养殖淡水鱼不仅要对其养殖面积加以控制,还要控制好池塘水的深度,通常情况下,成鱼池塘的水深要达到2-3m,如果养殖地在北方地区,冬季会出现冰冻情况,则要将冰层厚度考虑进来;鱼苗池塘和鱼种池塘水深分别控制在1.5m和2.0m左右为宜。
2、放养前准备工作
采用池塘养殖方式需要在放养前做好诸多的准备工作。例如:对池塘进行修正,清除掉池塘底部的杂草,对池塘进行消毒等。清塘方法包括药物清塘和土法清塘,药物清塘使用的主要是生石灰或者漂白粉等物质;而土法清塘则将池塘水排干,利用自然环境温度变化,让池塘底部冻结、曝晒等消减池塘中的有害物,对池塘的底部土质加以改良。
3、水质的培育和鱼种放养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在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后,鱼种放养前需要对水体的水质进行培育。带药物效力消失后,可以向池塘中注水,在投放鱼种的一周时间,投放基肥。鱼种放养中需要对鱼种进行筛选,放养较大规格的鱼种会提高鱼种的抗病能力,而且鱼的成活率高,生长的速度也相对较快,更容易高产。所选的鱼种一般在250mg左右;在放养过程中,需要注意鱼种的密度,比如:鲤鱼和鲫鱼密度需要偏稀一些,鲢鱼可以适当增加密度。
4、注重养殖技术的运用
在放养中可以将具有食用颗粒饲料的鱼类与滤食性鱼种放在同一池塘中,比例按照80:20,在投放颗粒食料时,可以饲喂80%的鱼类,在养殖周期内,需要对池塘的水质进行检测,让水质维持在良好的状态,避免给鱼类带来应激反应。收获阶段,主养鱼的80%个体应重量均匀,符合投放市场的标准。
5、巡塘管理和注水管理
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养殖收益最大化,对生产成本以及鱼种的数量和质量等进行有效控制,能够让各方面因素达到平衡。
首先,常态性巡塘。管理人员需要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巡塘,观察淡水鱼在黎明前是否有浮头现象,中午对水温进行检测,观察鱼類的活动和进食情况。气温变化通常会带来淡水鱼的相应反应,比如:高温、天气骤变等,淡水鱼很容易会出现浮头情况。此外,管理人员还要对半夜的池塘加以巡视,对出现严重浮头情况加以及时控制。
其次,在养殖淡水鱼中需要注意池塘的卫生情况,经常性地为池塘去污,确保池塘水质清新,维护池塘的环境,是鱼类能够在卫生的环境中生长,及时进行防病防害工作。
此外,在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中,要掌握好池塘的注水量和排水量,让池塘水量始终,一方面要做好防涝抗旱,另一方面,要防止鱼类的外逃。通常情况下,每10到15天需要进行一次注水,对池塘蒸发的水分加以补充,从而为淡水鱼创造舒适的活动空间。
结束语:
淡水鱼是养殖技术不仅影响到百姓的餐桌,也关系到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水体水质的变化,在为鱼类生产和繁殖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加强淡水鱼养殖的生产管理,从而提高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提高养殖户的劳动收益。
参考文献
[1]关晓玲.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要点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8
[2]张军英,戴云燕.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 [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71-71,共1页.
[3]周华书.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J].江西水产科技,2019:28+32.
[4]陈国先.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J].今日畜牧兽医,20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