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小建筑设计课程上实施多专业融合的实际工作型教学体系。通过不同学科间的深度融合、行内学术专家及成功人士的示范引领,专题讲座,探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到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得到全方位的指导与训练。同时展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为企业用人及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跨界合作建筑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
一、问题提出
建筑设计是汇集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是艺术设计的一个综合系统,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固定的专业教师按照大纲培养方案的灌输式教学,不仅与时代发展时有脱轨,而且会造成学生的知识修养接受程度的单一化,扼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更注重动手操作环节,忽视了作品的可行性及内在涵义,使得作品流于表面形式,与实际脱轨,缺乏深度。
大量实践表明:“跨界”合作是社会发展的新生产力,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院校和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利用课程设计,将高等院校与社会一线生产力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对学生实行了有针对性的实用新型教育,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与实际脱轨的现状。下面笔者专以小建筑课程设计为例,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二、改革目标:
1、在学科教育方面:强调多专业学科交叉研究和运用,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技术、人文经管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
2、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3、在学生培养方面:小组制的教学特色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和协调等方面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
三、实施方案:
1、训练方式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训练主要分为三方面——现场调研、建筑体验及模型训练
现场调研——通过设置1-2个无功能任务书的课题,着重培养学生在调研基础上具有选址、编制设计任务书及前期策划能力。
体会建筑——深入剖析国内外大师优秀案例作品利用图像演示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解教学,树立对建筑的初步认识。利用实地考察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考察不同类型的建筑作品,增强学生的三维立体观念,也让学生从单调的书本练习中走出来,对设计产生理性的认识。
模型训练——基于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概念的要求,其内容有:体块分析、建筑室内空间分析训练;单体建筑模型训练,综合建筑体块模型训练。在这部分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对设计有图纸到三维空间的转变有了全面的认识,将理论知识与空间设计完好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间的交叉观摩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展示空间——建立开放性的展示教室,将学生的作业定期举办阶段性的展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都可以互相观摩,互相点评,互相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助成长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专业融合的师资队伍,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在师资团队上,原有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新的系统是由关键岗位、关键岗位和基本教学岗位的组合而构成的。
在纵向梯队基础上、当课程涉及到建筑技术、建筑结构、材料施工等专业问题时,将相关知识专业教师包括组织到教学中来,共同指导。
4、开放交叉的课程重组,提高设计教学品质
课程教学资源设计分为八个独立的部分,涵盖设计的不同方面;每个章节由不同老师主讲,其余教师辅助补充;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邀请各个专业的名师进行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指点辅导。
5、团队合作的结构体系,增强协同创新精神
设计是一个团队工作,个人智慧和人才是很重要,但必须融入集体的结果中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强调个人能力培养中,要加强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合作,采取团队分组的方法,优势互补,强调因势利导,发挥每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
6、利用合作基地平台,深化学生实践能力
本专业已与具备专业资质设计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授课期间,结合课程内容,利用实践基础平台,与合作单位开展设计训练营。借助合作单位有经验的设计师,担任学生小组的设计总监,对每个设计小组进行职业化的设计辅导和设计管理。
7、教学作业多元趣味化,加强孵化设计成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工作布置中,注重作业是否具备趣味性和分层性两种基本特征
“趣味性”——如作业题目原本是小型别墅设计,但在布置作业中我们可以通过一段视频或一段文字展示先决条件,如家庭成员、爱好、行为习惯、地形地貌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定位去做出创新设计。
“分层性”——从人性关怀角度看,每个人有自我长处和个人特质,各不相同。教师
可以将作业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灵活多样,偏重于想象、创造、运用,第二种稍微偏低一点,第三种偏重于巩固知识、制图制造等方面。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程度自主选择作业,使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体会学习乐趣。
8、“企业为主,多方评价”注重成果多维有效性
考试方式改革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和教学内容改革相呼应。建立“企业为主,多方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学生的考试成绩分为调查分析、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成果展示等多方面,作品评价团队主要由一线设计师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增强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同时,在多方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总而言之,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小建筑设计课程上实施多专业融合的实际工作型教学体系,不仅能发挥合作者各自的优势,又能有针对性的共同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于以上思路和目标,我们不仅需要培养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输送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人才,通过整合培养,为社会创造成果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岚,黄盛斌.设计中的“界”与“跨界” [J].创意与设计,2010,(01).
[2]“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J].《教育研究》,2002-2,王坦
[3] 董雅.设计潜视界:广义设计的多维视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跨界合作建筑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
一、问题提出
建筑设计是汇集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是艺术设计的一个综合系统,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是固定的专业教师按照大纲培养方案的灌输式教学,不仅与时代发展时有脱轨,而且会造成学生的知识修养接受程度的单一化,扼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更注重动手操作环节,忽视了作品的可行性及内在涵义,使得作品流于表面形式,与实际脱轨,缺乏深度。
大量实践表明:“跨界”合作是社会发展的新生产力,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院校和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利用课程设计,将高等院校与社会一线生产力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对学生实行了有针对性的实用新型教育,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与实际脱轨的现状。下面笔者专以小建筑课程设计为例,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二、改革目标:
1、在学科教育方面:强调多专业学科交叉研究和运用,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技术、人文经管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
2、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3、在学生培养方面:小组制的教学特色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和协调等方面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
三、实施方案:
1、训练方式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训练主要分为三方面——现场调研、建筑体验及模型训练
现场调研——通过设置1-2个无功能任务书的课题,着重培养学生在调研基础上具有选址、编制设计任务书及前期策划能力。
体会建筑——深入剖析国内外大师优秀案例作品利用图像演示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解教学,树立对建筑的初步认识。利用实地考察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考察不同类型的建筑作品,增强学生的三维立体观念,也让学生从单调的书本练习中走出来,对设计产生理性的认识。
模型训练——基于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概念的要求,其内容有:体块分析、建筑室内空间分析训练;单体建筑模型训练,综合建筑体块模型训练。在这部分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对设计有图纸到三维空间的转变有了全面的认识,将理论知识与空间设计完好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间的交叉观摩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展示空间——建立开放性的展示教室,将学生的作业定期举办阶段性的展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都可以互相观摩,互相点评,互相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助成长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专业融合的师资队伍,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在师资团队上,原有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新的系统是由关键岗位、关键岗位和基本教学岗位的组合而构成的。
在纵向梯队基础上、当课程涉及到建筑技术、建筑结构、材料施工等专业问题时,将相关知识专业教师包括组织到教学中来,共同指导。
4、开放交叉的课程重组,提高设计教学品质
课程教学资源设计分为八个独立的部分,涵盖设计的不同方面;每个章节由不同老师主讲,其余教师辅助补充;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邀请各个专业的名师进行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指点辅导。
5、团队合作的结构体系,增强协同创新精神
设计是一个团队工作,个人智慧和人才是很重要,但必须融入集体的结果中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强调个人能力培养中,要加强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合作,采取团队分组的方法,优势互补,强调因势利导,发挥每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
6、利用合作基地平台,深化学生实践能力
本专业已与具备专业资质设计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授课期间,结合课程内容,利用实践基础平台,与合作单位开展设计训练营。借助合作单位有经验的设计师,担任学生小组的设计总监,对每个设计小组进行职业化的设计辅导和设计管理。
7、教学作业多元趣味化,加强孵化设计成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工作布置中,注重作业是否具备趣味性和分层性两种基本特征
“趣味性”——如作业题目原本是小型别墅设计,但在布置作业中我们可以通过一段视频或一段文字展示先决条件,如家庭成员、爱好、行为习惯、地形地貌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定位去做出创新设计。
“分层性”——从人性关怀角度看,每个人有自我长处和个人特质,各不相同。教师
可以将作业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灵活多样,偏重于想象、创造、运用,第二种稍微偏低一点,第三种偏重于巩固知识、制图制造等方面。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程度自主选择作业,使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体会学习乐趣。
8、“企业为主,多方评价”注重成果多维有效性
考试方式改革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和教学内容改革相呼应。建立“企业为主,多方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学生的考试成绩分为调查分析、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成果展示等多方面,作品评价团队主要由一线设计师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增强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同时,在多方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总而言之,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小建筑设计课程上实施多专业融合的实际工作型教学体系,不仅能发挥合作者各自的优势,又能有针对性的共同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于以上思路和目标,我们不仅需要培养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输送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人才,通过整合培养,为社会创造成果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岚,黄盛斌.设计中的“界”与“跨界” [J].创意与设计,2010,(01).
[2]“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J].《教育研究》,2002-2,王坦
[3] 董雅.设计潜视界:广义设计的多维视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