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学起来才会感到轻松,得心应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物理现象(包括实验现象)的感知过程、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是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根本上说,学生与物理环境的作用始于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材料,所以观察是物理学习的源泉,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智力条件,凡是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其物理学习效率通常较高。因而,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好物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插图,帮助学生从插图中抓住重点,从现象深入本质,抽取实质内容,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中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观察目标,分析当太阳、地球、月球处于什么位置时才会出现日食或月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物理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结论性知识,而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研究与创新的环境,其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调查、探究与思考。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等方法调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全面分析物理现象,进而发现问题的本质,达到理清学生思路、确定求解途径的目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大步骤、大跨度的思维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能力与技能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实验。如探究物质密度、探究物体熔化和沸腾等实验对学生使用仪器技能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在介绍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变仪器演示为分组探究实验,增加学生对仪器的使用频率,提高使用仪器的技能。
在学习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由于中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一般难以独立地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简单扼要地阐明各章节的承接关系,或在复习课上向学生系统地展示知识框架,或指导学生复习课本目录和分析教材,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框架结构。
三、重视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指导学生如何解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找出习题的隐含条件
在物理习题中,有些题目并未明确给出解题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精选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习题中隐含的条件。如解题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如在“两灯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这道题目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其隐含条件为“流过两灯的电流强度相等”;又如在“两用电器并联在某一电路中……”这道题目中,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其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2.立足学生创设解题情境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精选课堂练习题,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分析习题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画图法来说明习题的题义、实验的设计过程以及物理知识。如为了研究物体所受浮力是否与物体本身的密度有关,学生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写出所需器材、研究步骤,并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这类习题利用图画配合文字,能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条理更清晰。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横水中学)
一、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物理现象(包括实验现象)的感知过程、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是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根本上说,学生与物理环境的作用始于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材料,所以观察是物理学习的源泉,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智力条件,凡是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其物理学习效率通常较高。因而,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好物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插图,帮助学生从插图中抓住重点,从现象深入本质,抽取实质内容,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中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观察目标,分析当太阳、地球、月球处于什么位置时才会出现日食或月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物理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结论性知识,而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研究与创新的环境,其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调查、探究与思考。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等方法调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全面分析物理现象,进而发现问题的本质,达到理清学生思路、确定求解途径的目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大步骤、大跨度的思维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能力与技能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实验。如探究物质密度、探究物体熔化和沸腾等实验对学生使用仪器技能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在介绍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变仪器演示为分组探究实验,增加学生对仪器的使用频率,提高使用仪器的技能。
在学习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由于中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一般难以独立地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简单扼要地阐明各章节的承接关系,或在复习课上向学生系统地展示知识框架,或指导学生复习课本目录和分析教材,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框架结构。
三、重视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指导学生如何解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找出习题的隐含条件
在物理习题中,有些题目并未明确给出解题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精选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习题中隐含的条件。如解题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如在“两灯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这道题目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其隐含条件为“流过两灯的电流强度相等”;又如在“两用电器并联在某一电路中……”这道题目中,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其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2.立足学生创设解题情境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精选课堂练习题,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分析习题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画图法来说明习题的题义、实验的设计过程以及物理知识。如为了研究物体所受浮力是否与物体本身的密度有关,学生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写出所需器材、研究步骤,并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这类习题利用图画配合文字,能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条理更清晰。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横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