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初中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以趣激学、以疑引思、以果探因”,激发学习动机;“读思兼顾、听说并重、做练结合”,优化学习策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 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26-01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是全方位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提高学习成绩,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本文从解决“要学”和“会学”两大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习动机,解决“要学”的问题
学习动机主要源于学习兴趣和实现学习目标等诸多因素,因此,历史教师可以从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入手,解决“要学”的问题。
1.“以趣激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某一时段的客观事实,然而学生面对没有情感的文字描述,很难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难产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及形象的描述来 “再现”历史,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2.“以疑引思”,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初中生年龄小、阅历少,由于不同年代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差异,同时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认知历史人物确属不易,出现一些困惑在所难免。教师如何让不谙世事的初中生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大如世界观,小至做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历史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索,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以果探因”,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
什么是“以果探因”?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进行原因分析,推断其成败原因的心理过程。对学习成败的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其归为自身能力、付出努力程度、学习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四种原因。对于学习成绩处于劣势的初中生来说,将其失败归因于历史课学业难度过大、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而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则可能将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运气的好坏,这样的归因结果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状态,抑制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历史教师应当及时纠正他们的归因错误,帮助学生确定具有挑战性而又能力可及的历史学习目标,克服学习历史中的消极行为,从而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二、优化学习策略,解决“会学”的问题
历史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要学”的问题,还要帮助他们解决“会学”历史,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读思兼顾”,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是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文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阅读实现与课文的对话,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例如,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时,学生通过对史实的梳理,能够得出“鸦片作为一种毒品,在历史上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一史实,从而得出“人民强烈要求禁烟”的结论。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中国禁烟为何屡禁不止?”引导学生从鸦片吸食者、中国官方、英国商人、英中时局哥哥方面进行剖析,在逐层的问题剖析中,英国的侵华野心和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进而点出中英鸦片战争非林则徐禁烟所致,而是英国侵华野心导致的必然结果,从而说明林则徐禁烟的正义性。
2.“听说并重”,锻炼学生知识提取和迁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训练学生从新的历史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1]例如,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无力”的原因。他们未得到支持:一是他们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二是也未满足民族资产阶级设议院、行宪法的要求,因而得不到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而造成这种局面还有一层原因是变法反对派的强大:握有兵权,善用权术。[2]如此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索中,较全面的理解了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种逐层剖析的手法,也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做练结合”,磨炼学生动手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应当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同伴合作完成简单的历史模型的制作,编绘历史图标、制作历史课件等,以此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亲身参与并掌握知识的情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用一颗真诚的心理解信任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己能行,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左 昕.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和能力培养的策略问题[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45分钟优化设计[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9.130-131.229.227.
【关键词】初中生 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26-01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是全方位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提高学习成绩,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本文从解决“要学”和“会学”两大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习动机,解决“要学”的问题
学习动机主要源于学习兴趣和实现学习目标等诸多因素,因此,历史教师可以从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入手,解决“要学”的问题。
1.“以趣激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某一时段的客观事实,然而学生面对没有情感的文字描述,很难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难产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及形象的描述来 “再现”历史,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2.“以疑引思”,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初中生年龄小、阅历少,由于不同年代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差异,同时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认知历史人物确属不易,出现一些困惑在所难免。教师如何让不谙世事的初中生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大如世界观,小至做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历史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索,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以果探因”,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
什么是“以果探因”?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进行原因分析,推断其成败原因的心理过程。对学习成败的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其归为自身能力、付出努力程度、学习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四种原因。对于学习成绩处于劣势的初中生来说,将其失败归因于历史课学业难度过大、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而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则可能将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运气的好坏,这样的归因结果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状态,抑制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历史教师应当及时纠正他们的归因错误,帮助学生确定具有挑战性而又能力可及的历史学习目标,克服学习历史中的消极行为,从而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二、优化学习策略,解决“会学”的问题
历史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要学”的问题,还要帮助他们解决“会学”历史,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读思兼顾”,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是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文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阅读实现与课文的对话,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例如,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时,学生通过对史实的梳理,能够得出“鸦片作为一种毒品,在历史上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一史实,从而得出“人民强烈要求禁烟”的结论。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中国禁烟为何屡禁不止?”引导学生从鸦片吸食者、中国官方、英国商人、英中时局哥哥方面进行剖析,在逐层的问题剖析中,英国的侵华野心和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进而点出中英鸦片战争非林则徐禁烟所致,而是英国侵华野心导致的必然结果,从而说明林则徐禁烟的正义性。
2.“听说并重”,锻炼学生知识提取和迁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训练学生从新的历史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1]例如,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维新派“无力”的原因。他们未得到支持:一是他们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二是也未满足民族资产阶级设议院、行宪法的要求,因而得不到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而造成这种局面还有一层原因是变法反对派的强大:握有兵权,善用权术。[2]如此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索中,较全面的理解了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种逐层剖析的手法,也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做练结合”,磨炼学生动手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应当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同伴合作完成简单的历史模型的制作,编绘历史图标、制作历史课件等,以此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亲身参与并掌握知识的情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用一颗真诚的心理解信任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己能行,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左 昕.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和能力培养的策略问题[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45分钟优化设计[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9.130-131.22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