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终身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其提出与实施是一种时代的必然。对终身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的分析将大大提高终身教育的正确性和说服力,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其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终身教育理论依据 教育思潮 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是指人在一生各阶段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接受的不同类型的教育的统一和综合。21世纪,“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逐渐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是一种时代的必然。对终身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的分析将大大提高终身教育的正确性和说服力,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其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终身教育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终身教育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现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思想早在英国1944年教育法令中已有反映。法国1956年议会立法文件中首次使用了“终身教育”一词。7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同。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直接的推动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学者保罗·朗格朗(PaulLengrand,1910-)。但是,终身教育思想的萌生,却是古已有之。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除了在道德教育、教育心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建树颇多外,还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不受年龄的限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了知识以后经常温习是一种悦情怡性的事情。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一大乐,孔夫子应该是第一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好学”而“不厌”、“不倦”的精神鼓舞着历代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后来发展演化为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为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与终身教育思想。由此可见,虽然孔子没有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而且在2500年前孔子所理解的终身教育的内涵不可能像现在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他用自己的言论和一生的时间,践行终身教育思想。因此,孔子应该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纵观历史,一切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杰出的或一般的知识分子,有所建树者几乎都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例如,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政务繁忙,挤时间读书的绝招是“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蒲松龄一生读书、教书、写书、终不离书;钱钟书人如其名,姓钱而不爱钱,一生“钟”情于“书”;毛泽东一生可谓手不释卷,晚年干脆以书为伴,床的一半用来放书。其实不仅大人物如此,而且普通的知识分子大凡业务过硬者无不是终身学习者。
  二、终身教育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温家宝同志曾指出,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國家。只有教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家才会具有国际竞争力。教育在经济增长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这是教育为人们所密切关注和重视的基本原因。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与功能越大,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越强。发展知识并促进学习已成为各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在此形势下,贯彻并实践终身教育思想成为一种必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人类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人们在学生时代从学校中获取的知识已无法适应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急需更新知识。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学习将成为一切活动的核心,学习将成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大势所趋。只有通过终身不断的学习才能满足工作和生活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要。
  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和学习与创新能力,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化社会构建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而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于消除贫困,维持公正、平等、生存权、发展权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终身教育思想是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必然结果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2002年前的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3%、4%。1999年大学扩招之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8%,而到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这是国际公认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标志。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1%,2009年为24.2%,到2020年将达到40%左右。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R·达夫在其所著的《终身教育与学校的回顾》一书中将终身教育的特点概括为20条,其中一条就是终身教育与拔尖教育相反,它具有普遍性与民主性。这是教育观念的重大变化,它反映了从少数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职前和职后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化。没有终身教育就不可能有大众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表现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了传统教育体制新的超越。终身教育所包含的不仅是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而且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
  四、终身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发表讲话指出,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需的一切知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以满足多数人相同的教育要求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双重增加。大工业的标准化社会赋予了人们相同的发展需要,人们可以在同时间内通过一次性教育满足这种相同的需要。在这种僵硬的学习制度下,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元化被压抑,更谈何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发展。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理念源于适应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学习不仅是谋生的需要,而且正在拓展成為人的发展的要求。终身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积累、运用和创造的过程。在面对新的难题和挑战时,人们应该能够应用自如地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学习的机会和能力。理想的学习型社会应该是一个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人人学习,一生学习的社会。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据科学统计,2000年人类知识的99.4%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获得的,只有0.6%的知识是80年代以前积累的。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只占知识总量的1%。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应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危机的足够多的知识,而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教育,更需要个人自主学习。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终身学习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适应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参与市场竞争。
  五、终身教育思想是机会均等原则的主要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提出:“机会均等原则对所有致力于逐步确立终身教育各个方面的人来说是一项主要标准。”
  终身教育的倡导者保罗·郎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专业进修等形式获得资格,反对考试制度造成的教育的不平等和社会资源与人才的浪费,抑制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等。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对于机会均等原则的解释是“在社会的所有部分,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都应当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那些具有同样能力和志向的人的期望,不应当受到他们的社会出身的影响”。这一解释将终身教育要求的“机会均等原则”提供同样受教育机会加以扩充,增加了获得成功前景的机会平等的内容。这应该是对终身教育思想更完整的理解。
  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主张“教育为公”,继而“天下为公”。他积极倡导教育机会均等,指出:民主教育应该是民有、民享、民用的教育,也就是人民大众的教育;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信仰各异、城乡远近,均应有享受教育的同等权利,以增强人民大众的活力。
  国家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初衷就是希望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理想的终身教育首先在时间上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中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在任何时间接受教育;其次,终身教育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全社会都成为可供学习的场所,这些都需要政府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乃林.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红霞.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J].教育探索,2009(9).
  [3]何永华,刘会玲.对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
  [4]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学说[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461.
其他文献
摘 要: 化学教学在高中阶段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系統的化学知识体系,能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作者在对我国当前的化学教育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策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我国化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效果 优化策略  1.引言  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伴随
摘 要: 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学模块是一门研究型、实用性都非常强的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对提高高中生物学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落后,教材运用灵活性差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作者依据多年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积累的经验,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分子与细胞 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理
摘 要: 新时期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在深入理解其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优化。本文分别从学生主体地位、探究性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应用多媒体等方面探讨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高效课堂是指
摘 要: 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情感教育在提高學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本文就当前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  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活动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正确使用情感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我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完善精要的结束语,犹如“画龙点睛”,是成功的另一半。准确、恰当的结束语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从而为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作者就结束语的功能、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结束语 设计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是成功的另一半。准确、恰当的结束语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