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朗读、视读,风景这边“读”好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unken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义务教育语文一年级教科书《语文园地》里新设置的“课外阅读”专题栏目。意在落实“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閱读品位”的要求。那么,如何营造学生爱读书的氛围,使这一栏目效益最大化呢?可融“听读”“朗读”“视读”为一炉,口、耳、目多渠道协同发展,促进书香家庭形成。具体策略如下:
  一、听读,耳聪积淀基础
  为何听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听读是儿童重要的阅读方式。范读的声音真实、真切、立体,可使学生耳聪、心慧,从而积淀功底,为进一步“视读”打下基础。
  如何展开?“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大人”,含义比较宽泛,老师、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邻居叔叔阿姨,社区推广阅读志愿者……只要能陪同孩子一起阅读的年长者均包含在内。
  部编版一年级教材“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每学期8次,内容主要是童话、童谣,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绘声绘色地读给学生听,在听读的过程中,适当与学生互动。
  读故事可定时,如晨读、午读、课间广播等,读时调动全身感官,深情并茂。朗读过程,根据阅读材料恰当运用停顿、轻重、快慢、回读、拟声等等,再辅之以表情、动作,把故事中静态的文字,动态化、情景化,吸引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加深对故事内容的记忆、理解。
  新生入学,家长对学校关注度高。教师可利用此契机,抓住一切机会:家长会、QQ群、微信群等,向家长介绍部编版教材中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开设的目的,让家长明确,陪孩子一起读,是教材对家长提出的刚性要求。
  二、朗读,口诵培养语感
  部编本一年级教材的16次“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童谣、童诗占到7篇,表达形式大都采用反复的手法,长短句交错,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它几篇文章,如小散文《阳光》,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童话《夏夜多美》等等,都文质兼美,适合通过朗读,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从而加深理解,陶冶情操,提升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朗读水平,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得到提高。“和大人一起读”中那些生动、优美的文本,适合学生在教师的领读下,把握语言的节奏和停顿,提高语言能力。
  课内授法后,教师需根据文本中语言材料的内容或表达形式,拓展相关资料,引领学生课外用法。比如学了绕口令《妞妞赶牛》后,教师拓展《打醋买布》《板凳和扁担》之类民间童谣,让学生回家和“大人”一起读,巩固学法。
  教师还可创建班级微信朗读群,和家长、孩子一起,给朗读群起一个富有内涵的名字,然后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语言材料,让孩子们或孩子与家长合作,在班级微信群上每天朗读,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三、视读,目明广博视野
  视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终极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要求在学生二三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即视读能力。视读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听读和朗读,是无法达成这个要求的。要想知识广博,视野开阔,阅读面广,阅读量大,非培养学生视读能力不可。那么如何培养视读能力呢?
  第一, 转变观念,阅读无缝化。
  语文教学应“广积粮”,切忌“深挖洞”,教师须转变分数本位观念,尽量少做题,像培养学生的听读习惯一样,固定视读时间,师生一起,浸润书海,为班级营造视读的良好氛围。可开列书目,为班级添置图书,再借助书香校园建设,图书馆进教室,藏书于班级,藏书于学校的角角落落。营造一个浓浓的视读 “场”。
  第二, 引领家长,阅读生活化。
  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等等,引领家长,参与亲子共读,使阅读生活化,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孩子、邻居一起,参加社区阅读活动。
  第三,推荐书目,内容生本化。
  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不同程度,给家长推荐适合孩子看的书目。
  听读、朗读、视读,口耳目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几种阅读方法同步展开,多渠道并行,为学生种下阅读的种子,假以时日,必将开花、结果,璀璨迷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315040)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低年级作为小学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学生感知语言、内化语言,尤其是运用语言的基础性工程。教师应该紧扣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和想象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写话动力,为学生搭建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平台,为低年级学生夯实语言表达的基础。  一、紧扣原始能力,以造句为着眼点  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还不具备构建一个完整语段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课文的
新课标要求,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在推促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主题、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让课堂充满诗意。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课为例,浅析通过随文练笔推促课堂精彩生成策略,以便参考。  一、随时动笔,让巩固随时随地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
比较阅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思维方法,指的是将两篇以上的文章综合起来阅读,这些文章在内容、形式上呈现出相近或相对的特点。将这些文章放在一起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鉴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品味文本,对文本有深层次的认知感悟。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方法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更能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趣味。  一、聚散型比较,发展思维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