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具备有关中外礼仪的文化素养是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因此,中外礼仪应该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为此,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中外礼仪课程;跨文化交际;综合素质;教学改革
一、前言
《国家汉语教师标准》要求,汉语教师应尊重不同文化,具备多元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也要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同样需要具有“掌握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实践的基本能力”,需要“熟悉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然而,奔赴世界各地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在异国他乡受到了挑战。这是因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的礼仪规则不尽相同,其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规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得礼仪规则成为文化冲突最密集的部分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运用和其他交际规则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语音词汇语法上的错误更容易引起交际障碍。因此,“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汉语教师的迫切需要”。“失态少仪的汉语教师或志愿者教师,尽管知识不少,学位不低,但怎能担任国际汉语教师的重任,又怎能代表国家形象到海外传播汉语文化呢?”
因此,开设中外礼仪课程对满足汉语国际教学本科专业培养适应国际汉语推广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外礼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礼仪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礼仪文化知识及其差异,开阔视野;同时通过接受相关的礼仪训练,增强学生在今后跨文化交际的工作环境中对礼仪规范的意识和敏感性,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首先,受常规思维模式的限制,学生比较重视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知识性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而中外礼仪作为非核心课程,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其次,由于学生还没有实际接触过汉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没有亲身感受,因而对汉语教学场合中跨文化礼仪的知识储备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但是,从众多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来看,国际汉语教师若想要在国内外顺利开展汉语教学或与之相关的文化推广工作,其对中外礼仪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往往更容易被跨文化交流对象觉察,不当的交际行为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中外礼仪知识的学习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无伤大雅,可有可无。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礼仪规范的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所收获,是我们在此次课程教学改革中思考的主要问题。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中外礼仪对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上没有得到學生足够的重视。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外礼仪文化知识,掌握中外交际的基本规则。为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课程中充分体现了实践性的特点,为避免教师单方面输出的“满堂灌”,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在反省自身礼仪方面欠缺的同时,发现中外礼仪的差异,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以语言为抓手,区别于普通的礼仪训练课程
学生今后需要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宣讲中国传统礼仪的工作,需要积累一定的中外礼仪素材。所以,我们积极从学生学过的古今文学作品中选出众多与礼仪有关的文章、小故事、名言佳句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间,自己去体会中外礼仪规范中“敬人、律己”的核心思想。同时,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媒体,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去搜寻有关中外礼仪的小故事、优美文章、名言佳句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将学生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主动搜寻者和共享者。
(二)将实践教学贯穿课堂,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礼仪规范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传承下来的行为规范。礼仪规范是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进入汉语国际教学职场之前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然而据调查,虽然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是“教学效果不佳,课程多以老师讲授为主,照本宣科,缺乏实训环节,学生学过即丢,过于形式化”。
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我们在课堂上始终贯穿着各种形式的实践环节。例如,结合个人礼仪中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每次课堂汇报发言结束后,设计一个考查环节,即由其他学生(听众)针对发言同学的体态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在两个层面上得到了反复训练。一是学生可以作为评价者去观察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要求;二是作为被评价者,学生的言行举止又要接受大家的检验。其表现出的不良体态姿势可以在大家的反馈中得到一定矫正。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其在当众表达时的从容、自信、自如的仪态仪表。再如,结合公共场合礼仪的要求,开学之初,我们每节课上课前都会提醒学生将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很快,这种行为成为学生进入课堂后的自觉行为。
这些训练使学生在交际场合中的举止表现从不自觉、无意识的“自在状态”到有意识地走向“敏感”和“自觉调整”状态。
(三)与汉语国际教学案例结合,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对一些交际规范,特别是汉语国际教学环境中的职业行为规范还不是很熟悉。为了消除这种客观存在的陌生感与距离感,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趣味性,我们收集了众多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结合教师个人教学经历进行补充,多方位地为学生解析国际汉语教学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经验教训,切实地提高学生今后从事此职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增加丰富的课堂讨论环节,增强互动
面对90后、00后学生,针对他们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的特点,我们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关于“师生礼仪”部分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展示了一些有关教师礼仪的案例后,师生就案例中教师的行为举止进行了讨论,课堂讨论一度相当激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开始思考,礼仪的观念才会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五)“特殊的”期末考查——礼仪场景汇报表演
中外礼仪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不能光看学生交上来的那些文字材料,而要看他们能不能带着学习的成效去重新观察身边的世界,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在该门课程的期末考查中,我们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进行有关礼仪场景的汇报表演。在这个特殊的考查中,学生表现出的热情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期。经过精心准备,最终在每组5—10分钟汇报表演中,我们看到学生对自己以往言行举止的反思,看到了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中不文明现象的反映。我们认为,这种基于实践的礼仪行为训练,会在學生心里留下更为长久的影响。
四、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得到了强化,课堂上再无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进入教室男生会自觉脱去帽子,上课前有人会主动擦黑板,下课离开时大家会跟老师道别,学生当众表达时的体态和表情也逐渐显得越来越自信和从容。种种看似不起眼的小节都反映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良好的礼仪规范训练必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必将为他们今后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的交流沟通中打开方便之门。
礼仪情景汇报表演的考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效果明显。但是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对汉语教学没有实际经验,缺少真正的跨文化场景的体验,所以情景汇报表演的内容还基本是反映一般日常的礼仪场景。如何让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场景熟悉起来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S].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郑继娥,董海芹.赴泰汉语教师的交际困扰及对策[J].东南亚纵横,2015(6):58-61.
[4]左丽娟.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教学[J].科教导刊,2010(11):78-79.
[5]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6]亓华,陈振艳.国际汉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与规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赵薇.浅谈教育国际化发展下的大学生涉外礼仪教育[J/OL].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ICSSE 2012)[C].Volume 10:188-192.
【关键词】中外礼仪课程;跨文化交际;综合素质;教学改革
一、前言
《国家汉语教师标准》要求,汉语教师应尊重不同文化,具备多元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也要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同样需要具有“掌握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实践的基本能力”,需要“熟悉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然而,奔赴世界各地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在异国他乡受到了挑战。这是因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的礼仪规则不尽相同,其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规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得礼仪规则成为文化冲突最密集的部分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运用和其他交际规则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语音词汇语法上的错误更容易引起交际障碍。因此,“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汉语教师的迫切需要”。“失态少仪的汉语教师或志愿者教师,尽管知识不少,学位不低,但怎能担任国际汉语教师的重任,又怎能代表国家形象到海外传播汉语文化呢?”
因此,开设中外礼仪课程对满足汉语国际教学本科专业培养适应国际汉语推广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外礼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礼仪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礼仪文化知识及其差异,开阔视野;同时通过接受相关的礼仪训练,增强学生在今后跨文化交际的工作环境中对礼仪规范的意识和敏感性,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首先,受常规思维模式的限制,学生比较重视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知识性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而中外礼仪作为非核心课程,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其次,由于学生还没有实际接触过汉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没有亲身感受,因而对汉语教学场合中跨文化礼仪的知识储备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但是,从众多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来看,国际汉语教师若想要在国内外顺利开展汉语教学或与之相关的文化推广工作,其对中外礼仪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往往更容易被跨文化交流对象觉察,不当的交际行为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中外礼仪知识的学习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无伤大雅,可有可无。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礼仪规范的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所收获,是我们在此次课程教学改革中思考的主要问题。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中外礼仪对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上没有得到學生足够的重视。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外礼仪文化知识,掌握中外交际的基本规则。为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课程中充分体现了实践性的特点,为避免教师单方面输出的“满堂灌”,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在反省自身礼仪方面欠缺的同时,发现中外礼仪的差异,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以语言为抓手,区别于普通的礼仪训练课程
学生今后需要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宣讲中国传统礼仪的工作,需要积累一定的中外礼仪素材。所以,我们积极从学生学过的古今文学作品中选出众多与礼仪有关的文章、小故事、名言佳句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间,自己去体会中外礼仪规范中“敬人、律己”的核心思想。同时,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媒体,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去搜寻有关中外礼仪的小故事、优美文章、名言佳句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将学生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主动搜寻者和共享者。
(二)将实践教学贯穿课堂,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礼仪规范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传承下来的行为规范。礼仪规范是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进入汉语国际教学职场之前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然而据调查,虽然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是“教学效果不佳,课程多以老师讲授为主,照本宣科,缺乏实训环节,学生学过即丢,过于形式化”。
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我们在课堂上始终贯穿着各种形式的实践环节。例如,结合个人礼仪中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每次课堂汇报发言结束后,设计一个考查环节,即由其他学生(听众)针对发言同学的体态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在两个层面上得到了反复训练。一是学生可以作为评价者去观察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要求;二是作为被评价者,学生的言行举止又要接受大家的检验。其表现出的不良体态姿势可以在大家的反馈中得到一定矫正。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其在当众表达时的从容、自信、自如的仪态仪表。再如,结合公共场合礼仪的要求,开学之初,我们每节课上课前都会提醒学生将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很快,这种行为成为学生进入课堂后的自觉行为。
这些训练使学生在交际场合中的举止表现从不自觉、无意识的“自在状态”到有意识地走向“敏感”和“自觉调整”状态。
(三)与汉语国际教学案例结合,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对一些交际规范,特别是汉语国际教学环境中的职业行为规范还不是很熟悉。为了消除这种客观存在的陌生感与距离感,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趣味性,我们收集了众多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结合教师个人教学经历进行补充,多方位地为学生解析国际汉语教学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经验教训,切实地提高学生今后从事此职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增加丰富的课堂讨论环节,增强互动
面对90后、00后学生,针对他们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的特点,我们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关于“师生礼仪”部分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展示了一些有关教师礼仪的案例后,师生就案例中教师的行为举止进行了讨论,课堂讨论一度相当激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开始思考,礼仪的观念才会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五)“特殊的”期末考查——礼仪场景汇报表演
中外礼仪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不能光看学生交上来的那些文字材料,而要看他们能不能带着学习的成效去重新观察身边的世界,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在该门课程的期末考查中,我们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进行有关礼仪场景的汇报表演。在这个特殊的考查中,学生表现出的热情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期。经过精心准备,最终在每组5—10分钟汇报表演中,我们看到学生对自己以往言行举止的反思,看到了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中不文明现象的反映。我们认为,这种基于实践的礼仪行为训练,会在學生心里留下更为长久的影响。
四、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得到了强化,课堂上再无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进入教室男生会自觉脱去帽子,上课前有人会主动擦黑板,下课离开时大家会跟老师道别,学生当众表达时的体态和表情也逐渐显得越来越自信和从容。种种看似不起眼的小节都反映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良好的礼仪规范训练必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必将为他们今后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的交流沟通中打开方便之门。
礼仪情景汇报表演的考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效果明显。但是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对汉语教学没有实际经验,缺少真正的跨文化场景的体验,所以情景汇报表演的内容还基本是反映一般日常的礼仪场景。如何让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场景熟悉起来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S].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郑继娥,董海芹.赴泰汉语教师的交际困扰及对策[J].东南亚纵横,2015(6):58-61.
[4]左丽娟.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教学[J].科教导刊,2010(11):78-79.
[5]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6]亓华,陈振艳.国际汉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与规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赵薇.浅谈教育国际化发展下的大学生涉外礼仪教育[J/OL].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ICSSE 2012)[C].Volume 10: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