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春风送暖。记者来到位于浦东大道的五牛城,采访上海外经贸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张翰青总经理。记者采访前曾猜想,有着丰富阅历的张翰青一定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人,但我们一见面,张翰青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一个风趣、幽默,具有亲和力的人
张翰青总经理毕业于华师大政教专业,是一位全国首届专升本大学生。他当过兵,做过国企人事处副处长;他也下过海,从事过劳务输出工作,长达数十年;他现在任职于上海外经贸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兼任上海市对外经贸进修学院院长以及上海市对外劳务(研修)合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
我们上海外经贸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8日。彼时,上海的劳务市场尚不完善,国外需要大量劳务,建立公司是外经贸投资集团的整体思路,决定开拓这个市场。也许是一种机缘吧,他们找到了我。因为比较对口,而且,我也想闯一番事业,因此,揣着梦想的我,就到人力资源公司来了。
劳务输出,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最早起源于日本、美国,特点是劳务派遣企业“招人不用人”,用人单位“不招人用人”,这种招聘和用工相分离的模式,是国际上十分流行的一种劳务用工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一代求职者就业观念的变化,劳务派遣开始在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得到了发展,在国际化趋势下,这种劳务用工形式可望成为今后劳动力市场的新型用工模式。
我们公司成立之初只有5-6个人,只是集团下属的国际劳务部,后来才演变为公司。现在总公司有20多人,7-8个部门,其中4-5个部门专门从事劳务输出。成立公司的初衷是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因此,劳务输出是我们的主打产品。日本市场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通常将派出国的人员称为劳务输出,日本人称劳务人员为研修生。我们每年一般派遣300名左右的研修生赴日,研修期限为3年,截止目前在日研修生有800名左右。
“外派”要求我们当一个“好管家”
做劳务输出需要资质,我们申请到的是商务部颁发的资质证书,必需支付一定金额的保证金。商务部规定,在研修生(劳务)被派遣的合同期间,由派遣公司管理。其中涉及各个方面,事无巨细,要求我们做赴日研修生(劳务)的好“管家”。我们经常去日本巡访,关心研修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也经常与日本的用人企业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前,我们从上海郊县招收劳务人员,如南汇、青浦、奉贤等地。那里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有很多人都很愿意被派出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郊县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我们将目光投向了长三角地区或是更远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安徽、山西、湖北、贵州等地。我们选择的人员大都来自农村、山区等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在那里,很多人工作一个月包括加班,最多只能赚1000多元人民币,如果被派去日本做研修生,一个月的收入有4000元左右。因此,很多人争着要去。
录取劳务人员前,我们会对每个劳务人员进行家庭访问,这是一项很繁琐的“工程”。很多地方,汽车根本无法抵达,只能步行,有时,一天只能家访三四户。工作虽然很辛苦,但通过家访,如果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调整。而一经录取,我们还会将劳务人员安排在我们公司系统的上海市对外经贸进修学院进行三个月的封闭式语言培训,让学员先过语言关。这样做,既是对他们负责,不至于去了日本后语言不通,寸步难行;也是对日本企业负责,有利于他们尽快安排研修业务。
这些事虽然很琐碎,我们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有付出,也有回报。我们在日本建立了很多良好的、长久的合作关系,各企业对我们派遣的研修生好评如潮;研修生也将我们当作娘家人一样,我们公司的良好信誉在他们中始终口口相传。
除了日本是我们最大的劳务输出市场,我们的劳务输出还涉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新加坡、卡塔尔、南非等国家。这类业务是我们公司的二级子公司上海外经贸境外就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的,他们拥有的资质是劳动部颁发的许可证。
外经贸服务已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从长远打算,劳务输出市场的发展是按照劳务市场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风险较大。尽管劳务输出是我们公司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公司要稳定发展,就必须积极拓展其他领域,向人事代理发展,包括档案管理,人才派遣等,这部分工作主要由我们公司的人事部门主管。如雇员派遣,国内一些外资企业需要员工,我们就先将劳务人员招来后再派遣。那些已经回国的日本研修生如果需要,我们也会派遣他们去国内的外资公司,他们去了后都是公司的中坚力量,这也是我们公司给他们提供的一种后续服务。我们还在做猎头,许多独资企业、国营、民营企业都需要一些高级管理人员,有的企业可以从我们的人才库寻找,有些企业看中了人才,便来找我们。我觉得做猎头是在与智慧碰撞。
我们公司旗下的二级子公司,还有上海外经贸因私出入境服务有限公司,其资质是公安部颁发的许可证,势头也蛮好。我们做的是因私出入境服务,可以办移民,如去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可以办商务考察,组团等,涉及美国、日本和英国等。
2005年底,公司开发了在上海地区独家经营的“英国签证申请中心”,得到了英国政府的独家许可。在上海,所有因私去英国的签证申请,都必须通过我们的“英国签证申请中心”办理。2007年,因私去英国的签证申请,我们共受理了26000多人次。
期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翅翱翔
别人每天只有两个半天,但是我,却有三个半天,多了一个“夜半天”,那是用来读书的。这是我的人生追求。我利用这“夜半天”,日积月累,每年可以精读20本书,其中涉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书比较多,还有一些思维、创新方面的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公司运营通常是第一年亏损,第二年打平,第三年才会开始赢利,渐渐走上轨道。应该说,这种情况是属于正常的。但我们公司第一年就略有赢利。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我们公司每一位员工勤奋工作的结果。公司为每一位员工构建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很大,我相信,每一位有能力的员工都有机会在这个舞台上一显身手。
作为企业领导,要善于突破自己的思维模式。当下,国际劳务市场不景气,是个危机,但其中必然也孕育着机遇。我们倡导“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既然我们有能力把公司创建起来,也一定有能力把这个公司建设得更好、发展得更好。
2008年,恰逢我们公司成立5周年。公司管理层的谋略有多远,公司就能走多远,我们会紧紧抓住机遇,善于捕捉更大的发展机会,使公司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从事的是服务贸易,一方面天时地利,机会很多,另一方面风雨飘摇,如履薄冰。所以只有以拼搏精神开路,才能获得更多的商机;只有以团队精神战斗,才能规避风险,承受市场的起伏不定。公司从初创期进入发展期,跨度很大,我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手段。我们的目标是,与时俱进,带出一支有实力的经营队伍,培养员工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审时度势、应变市场起伏、机智和游刃有余的协调能力,不仅要考虑自己能做多少事,还要琢磨自己能驾驭多少事。只有有了大谋略,公司就一定会有大发展。
我的采访,临近尾声了。张总自嘲是一个稀里糊涂的人。但他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位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的企业老总。他是那样的执着,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智慧。他与公司副总的合作亲密无间;他对待员工,与其说是对待下属,更像是在对待朋友。他说:“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地努力。我们有信心再用几年时间,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将公司发展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希望在我退休前,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出现我们公司的许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为社会、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他的话,充满了对于企业发展的憧憬,我在想像着,想像着明天的上海街头,一张硕大的人才网络悄然张开,那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