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阅读历来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笔者在常年的高三教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阅读诗歌的第一个环节—读懂诗歌就很难做到。北大中文系谢冕教授曾说:“古代诗歌高度凝练,意象错落,情感丰富—像茶叶一样,不泡是无法品的。”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慢慢去品味诗歌,方能临其佳境,明其意象,辨其技巧,悟其主旨,得其内蕴,把握情感。本文试着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简明扼要的读诗法。
一看:看题目,明辨题材
古代诗歌分为六大题材,分别是: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军旅诗。我们在读诗歌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重点看题目的暗含信息,有些诗歌从题目就能看出题材。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一个“忆”字点明了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人羁旅他乡,在凄凉的月色之下无比思念亲人。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一个“送”字点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内心复杂感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中,“田园”一词就表明了这是田园诗的题材。沈钦圻的《梅》中,咏物对象“梅”直接作为题目呈现出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怀古”一词点明题材。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塞上”一词点明题材。
我们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到诗歌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抓住题目中的标志词,再结合每一种诗歌题材所蕴含的情感,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在读诗的过程中明确情感方向,少走弯路,读诗才能渐入佳境。
二看:看作者,知人论世
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其人生遭遇直接影响着诗歌创作,诗人创作时,或有感时事,即兴而发;或感叹处境,情感迸发。诗歌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或者个人遭遇的痕迹。
如盛唐伟大诗人李白,被人誉为“诗仙”。他一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才华横溢,颇为统治者赏识,但他不羁的性格使他不被权贵所容,在朝三年便弃官而去,继续浪迹天涯的生活。《月下独酌》表面看起来是自得其乐,实际上却蕴含着无尽的凄凉。这就要结合他的遭遇才能理解。
又如李清照,一代杰出的女词人,前期生活衣食无忧,《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就描写了初春之景和作者的闲适生活。后期国破家亡,孤独惆怅,《转调满庭芳》就寄托了词人无尽的故国之思。
我们了解一些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生平遭际,在读诗的过程中,巧妙借助这些背景,对我们读诗大有裨益。
三看:看注释,提取暗示
有些诗歌附有注释,这些注释都蕴含有暗示信息,我们切不可忽略,注释中的解释和介绍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在实际读诗过程中,有些同学往往会漏读这部分信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如刘禹锡的《伤愚溪》注释: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谪居”表明柳宗元的处境,在“柳宗元去世三年”后写的这首诗,则可以看出刘禹锡对故友柳宗元的深沉的思念。
又如:朱敦儒的《浣溪沙》注释:朱敦儒,“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从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人遭遇离乱,故国不在,流落江南的悲伤愁苦。
借助注释中的信息,往往能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和意蕴,对理解诗歌意思多有助益。
四看:看意象,翻译文意
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借助意象来营造意境、表達情感,表明心志。我们在读诗时,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透过意象,深层次地翻译诗歌意旨,读懂诗歌内涵。
如黎简的《村饮》中的诗句“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中就选取了这些意象:细雨、行人、芳草、东风、牛、落花。借助意象翻译诗意为:傍晚时分,细雨霏霏,芳草萋萋,农人归家,东风吹着花瓣洒落满地,牛儿枕着落花入睡。通过这些意象营造的是闲适宁静的氛围。
又如汪琬的《寄赠吴门故人》中的诗句“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选取了这些意象:芳草、归燕、落花、浴蚕。借助意象翻译诗意为:芳草渐渐变得青绿,正赶上归来的燕子,花儿渐渐凋落,已经过了浴蚕的时节。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富有生活气息。
意象往往寄托着作者或乐或悲的情感,这时候我们要根据意象翻译诗意,想象出一幅画面,借助营造的意境来把握情感主旨。
五看:看情感词,把握情旨
有时诗人会用表情达意的字词直接抒发情感,表明心志。有时在题目中直接体现情感,有时会借助诗句内容来表达情感,这时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抓住蛛丝马迹,不妨用圈点的方式标注出来。
如李清照的《好事近·悼春》中,题目出现了“悼”字,我们进而可以推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和孤寂。
又如陈与义的《试院抒怀》中的诗句“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一个“愁”字就表明了作者独居时百无聊赖,忽然得到家中报平安的书信顿生人生苦短的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无边思念。
综上所述,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深远悠长。读懂诗歌,领略中华诗词的真正魅力,我们还需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沉淀诗词素养,仔细品味诗词的丰富意蕴,慢慢地品,慢慢地赏,抓住诗词鉴赏的“五看”环节,以一颗炽热之心投入到诗词的读、品、悟、赏中来,充满对诗词的热爱,定能欣赏到中华诗词最美的风景。
一看:看题目,明辨题材
古代诗歌分为六大题材,分别是: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军旅诗。我们在读诗歌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重点看题目的暗含信息,有些诗歌从题目就能看出题材。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一个“忆”字点明了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人羁旅他乡,在凄凉的月色之下无比思念亲人。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一个“送”字点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内心复杂感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中,“田园”一词就表明了这是田园诗的题材。沈钦圻的《梅》中,咏物对象“梅”直接作为题目呈现出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怀古”一词点明题材。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塞上”一词点明题材。
我们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到诗歌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抓住题目中的标志词,再结合每一种诗歌题材所蕴含的情感,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在读诗的过程中明确情感方向,少走弯路,读诗才能渐入佳境。
二看:看作者,知人论世
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其人生遭遇直接影响着诗歌创作,诗人创作时,或有感时事,即兴而发;或感叹处境,情感迸发。诗歌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或者个人遭遇的痕迹。
如盛唐伟大诗人李白,被人誉为“诗仙”。他一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才华横溢,颇为统治者赏识,但他不羁的性格使他不被权贵所容,在朝三年便弃官而去,继续浪迹天涯的生活。《月下独酌》表面看起来是自得其乐,实际上却蕴含着无尽的凄凉。这就要结合他的遭遇才能理解。
又如李清照,一代杰出的女词人,前期生活衣食无忧,《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就描写了初春之景和作者的闲适生活。后期国破家亡,孤独惆怅,《转调满庭芳》就寄托了词人无尽的故国之思。
我们了解一些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生平遭际,在读诗的过程中,巧妙借助这些背景,对我们读诗大有裨益。
三看:看注释,提取暗示
有些诗歌附有注释,这些注释都蕴含有暗示信息,我们切不可忽略,注释中的解释和介绍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在实际读诗过程中,有些同学往往会漏读这部分信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如刘禹锡的《伤愚溪》注释: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谪居”表明柳宗元的处境,在“柳宗元去世三年”后写的这首诗,则可以看出刘禹锡对故友柳宗元的深沉的思念。
又如:朱敦儒的《浣溪沙》注释:朱敦儒,“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从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人遭遇离乱,故国不在,流落江南的悲伤愁苦。
借助注释中的信息,往往能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和意蕴,对理解诗歌意思多有助益。
四看:看意象,翻译文意
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借助意象来营造意境、表達情感,表明心志。我们在读诗时,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透过意象,深层次地翻译诗歌意旨,读懂诗歌内涵。
如黎简的《村饮》中的诗句“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中就选取了这些意象:细雨、行人、芳草、东风、牛、落花。借助意象翻译诗意为:傍晚时分,细雨霏霏,芳草萋萋,农人归家,东风吹着花瓣洒落满地,牛儿枕着落花入睡。通过这些意象营造的是闲适宁静的氛围。
又如汪琬的《寄赠吴门故人》中的诗句“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选取了这些意象:芳草、归燕、落花、浴蚕。借助意象翻译诗意为:芳草渐渐变得青绿,正赶上归来的燕子,花儿渐渐凋落,已经过了浴蚕的时节。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富有生活气息。
意象往往寄托着作者或乐或悲的情感,这时候我们要根据意象翻译诗意,想象出一幅画面,借助营造的意境来把握情感主旨。
五看:看情感词,把握情旨
有时诗人会用表情达意的字词直接抒发情感,表明心志。有时在题目中直接体现情感,有时会借助诗句内容来表达情感,这时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抓住蛛丝马迹,不妨用圈点的方式标注出来。
如李清照的《好事近·悼春》中,题目出现了“悼”字,我们进而可以推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和孤寂。
又如陈与义的《试院抒怀》中的诗句“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一个“愁”字就表明了作者独居时百无聊赖,忽然得到家中报平安的书信顿生人生苦短的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无边思念。
综上所述,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深远悠长。读懂诗歌,领略中华诗词的真正魅力,我们还需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沉淀诗词素养,仔细品味诗词的丰富意蕴,慢慢地品,慢慢地赏,抓住诗词鉴赏的“五看”环节,以一颗炽热之心投入到诗词的读、品、悟、赏中来,充满对诗词的热爱,定能欣赏到中华诗词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