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的历史,交接的记忆

来源 :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hash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这里响起首义枪声,燃起革命火焰,从而开启了一个民族的新纪元;一百年后的今天,这块在岁月里悄无声息的革命之地,在这特殊的年月里以纪念革命的名义高调重返人们的视野,像是一个奇迹。而我们只需稍循记忆,在这翻新了的遗迹之中,找寻那被时光模糊了的影像,进入那被重拾了的首义精神之旅……
  
  烈士祠
  
  蛇山脚下,一座新修的青砖牌坊颇为引人注目,它的前身是表列祠,现被改造为辛亥革命烈士祠。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已被重新维修并加固了的古楼——经过粉刷依然纹理分明的廊柱,通过修整尽显棱角的屋檐,与修前相比纵使增了几分雅致,却也少了些许沧桑之美。
  步入蜿蜒蛇山路,会不断邂逅或迁址或翻修的辛亥遗迹:恍若被时间遗忘了的石碑散落在路旁,只留光影与碑文默默守望;抱冰堂,乃张之洞旧居,因白蚁侵蚀经受几番复建,这位两广总督创办的实业曾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路中一座孙中山先生纪念碑在葱郁林木的庇护下安然入睡;行至视野开阔地,首义纪念群雕屹立广场中央,在后方林丛的压顶之势下愈显宏伟。行至山顶,一排虽已生锈但斑驳绿漆仍清晰可见的中型炮整齐划一地摆在炮台的每一孔位上——倔强的炮孔与身边的小草对望,仿佛代言着革命与新生。
  
  红楼
  
  沿蛇山脚一直往前,穿过马路,就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
  于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而在武昌起义军旧址改造而成的红楼,因“红砖砌墙、红瓦覆顶”而得名。大门两侧挂着由红黑两色组成的十八星旗,分别代表血和铁,叙说革命者用牺牲精神和铁的斗志去粉碎旧制度;红楼展厅内陈列大量历史文献及革命遗物。
  红楼前的碧樟广场中矗立着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目光坚毅,凝视远方;南端有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碑呈方型,四面中突,顶为锥体,锐利向上,有一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慨。
  作为“民国之门”的红楼,不仅是武昌首义的见证,更是中华名族由抵抗侵略走向崛起的伟大里程碑。
  
  彭刘杨雕塑
  
  沿碧樟广场往前,绕过几个花坛,一樽赭红色雕塑格外醒目,那是于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立起的彭刘杨三烈士雕塑。三烈士顶天立地,目光坚定,仿佛能看到于他们是美好未来的现在。
  武昌首义前一天,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位起义筹划者因事泄被捕,他们受审时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首义当天凌晨英勇就义于湖广总督署东辕门前,留下坚毅大爱之精神供后世敬仰。
  
  起义门
  
  位于首义路起义街的中和门,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为纪念起义的胜利而被改名为“起义门”。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难之时,起义部队在起义门城楼上布定炮位,向清湖广总督府猛烈轰击,取得胜利,被誉为“首义的开端”。
  起义门的修缮工程是迎接辛亥百年的主要工程之一,如今主体城楼已焕然一新:朱漆青瓦,斗拱飞檐,复建城墙依梅家山而建,东西长230米,旁边风雨游廊与之平行相望,游廊亭内和城墙壁外立着各样石碑及石雕,记录着或史实或史评的曾经。
  
  新首义广场
  
  与首义公园隔街对望的,原本是辛亥革命烈士祠,九十年代就被拆得只剩门口一块老牌坊,如今已被改建为新首义广场。
  作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庆典的献礼工程,新首义广场可谓集结了历史的悠久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周围囊括了黄鹤楼、蛇山、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紫阳湖公园等27个武汉极具代表性的城市符号,它唯一的地上商街“南国·首义汇”也陆续进入招商阶段。
  博物馆上方巨大的赭红“V”字模型,寓意着革命的胜利,它更像两只蓄势待发的巨翅,承载着历史与希望;巨大模型上纹理凸凹有致,与下方玻璃墙体交相辉映。博物馆后方安放着从清末到民初人间百态的雕塑,像来了一场无需时光机的穿越。
  
  工程营遗址
  
  工程营是武昌首义的发难处,当时,湖北新军第八镇所属工程八营驻此,故通称此地为工程营。1911年10月10日晚7时许,这里响起了武昌首义第一枪。
  工程八营旧址位于湖北省总工会院内,先前的老房由于是砖木结构,禁不住白蚁的蚕食而被拆除。1987年10月1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在此立纪念碑:碑高4米余,麻石砌成。上立步枪雕塑,正面刻“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两侧为九角十八星旗,阴刻碑文记述工程营发难经过。
  纪念碑后建有一古色古香的廊亭,绿荫环绕,庄严肃穆,廊亭正中的石碑,刻着辛亥专家冯天瑜撰写的《辛亥武昌首义发难处纪念亭记》。
  
  黎元洪墓
  
  在辛亥革命史乃至现代人们的观念中,黎元洪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群龙无首之际被威逼上位的“人望都督”、起义后匿避于床下的“床下都督”乃至于后来被列进中华民国开国三杰,人们称他为辛亥年“历史的吊诡”。
  1928年,黎元洪因脑溢血在天津去世,并以国葬的形式葬在土公山(现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附近)。为迎接辛亥百年,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黎元洪墓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静静的墓园里,十米长的墓道尽头伫立着刻有“大总统黎元洪墓”的水磨石墓碑,其后是用大理石堆砌的圆形墓冢,墓后—面碑墙上镌刻着墓主人的生平;整座墓园由寝陵、照壁、黎公亭、休息长廊、墓园广场等几个部分构成。
其他文献
放之古今四海,人生就是一段寻找和发现自己的旅程。找到自己,回到生活的本来面目,需要智慧,更要勇敢。此外,还得遇到一群对的朋友,一点大时代给你的小运气。    经过编辑部同仁两个月的辛劳,《生活家》终于和各位见面了。  这当然不是最好的,有限的人手和仓促的出版,剥夺了本期创刊号太多的细节和美好。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能向着大家想要的目标步步迈进,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是的,生活里每个琐碎或重要的时刻
期刊
整个2011秋冬季的大片拍摄现场,大牌们都不约而同的让模特们采取了坐姿,站着太单调,趴着、躺着太俗套,坐着更能显示出霸气。  女王陛下出巡,坐揽天下。原色渲染着整个氛围,所有服饰的色调被黑与白支配着,诠释着各种对比反差的魔力,并在不经意间将男性魅力与女性柔媚、白色与黑色、慵懒与严肃、细微与大气完美融合。她对于奢华的欲求更变为对其充满活力的态度:混搭令她的造型既出人意料又现代摩登。    她喜欢穿着
期刊
新锐的力量往往让人惊喜,譬如这一袭军装。硬朗的剪裁,不规则的缝合,摒弃传统,打破束缚,力量彰显和艺术美学在暗绿的调子里生机盎然。低调并高雅,与明黄的融合,与裸色的辉映,一场追逐甚欢的颜色游戏。摆好姿态,奋勇征途,用毅志迎来属于自我的年代。
期刊
《生活家》: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您觉得欣赏音乐对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有着显著的意义吗?  殷承宗:即便是没有受过音乐教育的普通人,欣赏音乐也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社交还是提升个人修养与品位,欣赏古典音乐无疑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公众需要引导,要告知他们,古典音乐推广起来并非想象中的那般困难。就音乐会的秩序方面,还是要演奏家弹得好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演奏能抓住人心的话,观众是不会吵闹的。现在古典音乐的地
期刊
他们的生活,是一道风景,或醇厚醉人,或意蕴悠长,或蹁跹缱绻。生活家致力于收集这些人生中灵光一现的片段和记忆,整理那一段值得书写的百味人生。现代成功学教导我们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巅峰,却往往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归属,而正如何祚欢老先生说的一样,人活一世几十年,多大的成就真的在其次,活出自在才是真谛。中国现在正处于“中产陷阱”的漩涡中,如何从中抽离,是一个亟待树立的命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
期刊
殷承宗,中国音乐家、钢琴演奏家、作曲家    提起钢琴家殷承宗,大部分人都直接联想到两个关键词——“黄河”与“红色记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殷承宗的名字和文革时期的钢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更是《“黄河”钢琴协奏曲》无可争议的首席演奏家。当我们近距离的观察这些褪去光环的大师的时候,会发现,大多数集大成者,都拥有对一份东西臻于极致的热爱和追求。    艺术需要天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    作为演奏生涯已
期刊
1911年1月30日是中国旧历辛亥年正月初一,辛亥年,岁始于此。  正值大年初一,京城里一派节日气象,拜年、上香,老百姓的日子一如往常,不咸不淡。清王朝继续做着帝国的美梦,幼帝溥仪在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的辅佐下,迎来了登基后的第五个年头。暗藏的危机在虚假和平的掩饰中,看上  去很美,谁也不知道,就在10月,一场发生在武昌城里的意外,将这个帝国推出了历史的舞台,黯然谢幕。  1901年1月29日,清
期刊
一件雕塑品的制作,一般分为四道工序。首先是模型制作,经过扎骨架、堆大形、深入刻化、反复修改一系列泥稿;其次是翻石膏模的过程,要经过划线、分模、翻外模、清洗、涂上隔离剂、翻制内膜等多道工序;再就是翻制成玻  璃钢;最后打磨、修整、着色、表面处理。经过层层工序,雕塑家将仅现于脑海的事物通过泥塑具象化,大型群雕“首义烽火”亦是如此。  在武昌起义门(又称“中和门”),完成泥塑的“首义烽火”正进入石刻阶段
期刊
刚刚过去的九月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联合发起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的活动,在上午9:18分三省各地市同时拉响警报,用这一极具规模和仪式感的方式,警示人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共襄复兴。  在武汉的十月也将迎来一个伟大的纪念日——辛亥革命100周年,对于国人来说,有着更加励志的味道。武昌首义的枪声,成为100年前的时代绝响。  武昌首义的第一枪在武昌城上空打响,一个时代的终结,给武
期刊
《生活家》:在您涉及的众多艺术形式中,评书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何祚欢:它是我着陆的地方,它是我的停机坪,任何东西的着眼点,最终还是要放在我的评书上的,这才是我。我不觉得写评书就比写小说简单,因为写小说我不会管观众这三分钟里听不听得进去,小说只要有一个节骨眼看入眼之后,就放不下来了,评书就不一样,只要有三分钟观众听不进去,你的评书就砸了。我写小说对我写评书的文采上可以提高和锻炼,在有兴趣的事情上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