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chao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系统论视阈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工”与“学”以及“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在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的基础上,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系统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设计;改革;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颇多。为更深刻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本质,有效解决目前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拟借鉴系统论,从系统化管理的视角探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特征、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在一定办学理念指导下,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做的特色性、系统性的归纳与设计[1]。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我们首先抽象出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关系,即教育对象的“共性”与“个性”关系、教学过程的“工”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环境的“校内”与“校外”关系三个方面,认真研究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找出其中合理的“度”,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1.“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2]。这一理解奠定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学改革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为多元智能而教”,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教学目的;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元”为突破口,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同一高职学校中生源的较大差异上——既有技工类、职高类、中专类毕业生,又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体现在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上;更体现在工学结合背景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多样性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必须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满足社会、学生个体对高职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2.“工”与“学”的关系。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这种差异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是以学科知识内部逻辑体系为依据展开的;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则主要是依据工作过程和岗位技能的培养需求进行的,它是“工作任务引领”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这种特征要求,必须结合不同职业、岗位的特点,在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规律,正确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实践证明,工学结合可以采取“先学后工”、“先工后学”、“学工结合”、“半工半读”、“学中做”、“做中学”等多种形式展开。
  3.“校内”与“校外”的关系。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培养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可以说,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实施主体应该是双元的,甚至是多元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正确处理“校内”与“校外”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校企关系、校校关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高职院校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的构成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融入行业、企业元素,需要通过提高社会、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而不断提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度。高职院校应通过共建“校中店、校中厂、校中所、校中站”,进一步深化专业改革与建设,通过入校设店,引厂入校,引所入校,引站入校等,达成专兼职师资融合、校内外基地一体,打造校企共同育人的平台,合作开展企业技术研发,解决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生产服务、鉴定培训、技术研发等综合功能。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设计
  按照系统论整体性、相关性、最优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关系,我们尝试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以下系统设计。
  1.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需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进行顶层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以产业、行业、企业以及区域内同类专业的调研为前提和基础。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至少应该包括招生对象及学制、培养目标、职业面向及岗位主要工作任务、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团队以及实习实训条件等主要内容。它涉及从产业分析、行业调研、企业调查、开展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初始环节,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订的文本规范环节,再到课程组织实施、保障条件、教学质量评价等的应用环节。需要对从新生始业教育到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进行系统优化设计。
  2.培养方法。高职人才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结合高职生源的实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发展,要根据不同对象选用最有效的培养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根据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善于谋求各种培养方法的最佳结合和互补。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有多种方式,如金融类专业课程,可以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开展全真化实践教学改革;营销类专业课程可以根据市场要求,进行半工半读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商务类专业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推动学生自主创业;信息类专业课程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以学生作品为载体,改进在线教学方法等。
  3.培养途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深度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在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吸引力增加行业、企业参与度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切实使企业的参与落到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实处,使教学的空间环境、教学手段等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和情感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创新校企合作载体,如建立校企合作联合体、校企合作共生体等。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等各种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统一的一体化网络,发挥整体功能,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4.师资队伍。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与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基层组织,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建设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运用系统论整体效应原理,实现教师分类指导、培养与管理,如对青年教师应加强“企业工作经历、学生工作履历、博士学历”的培养,对高层次人才则应注重提高为社会、行业企业、政府服务的能力,并注意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使教师互补长短,实现最佳组合。
  5.评价体系。保证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教育评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应以开放办学的要求,积极促进行业、企业与政府参与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动态的评价、反馈与保障机制,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应制订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确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备、可测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重点内容要放在“有效教学”(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度)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上;考查的重点对象要从教师转到学生身上,把注重知识的考核转到学生能力评价上来;评价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要让教师、学生、行业、企业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育教学评价。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的实践——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以系统论为指导,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积极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宏观层面,建立了“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在中观层面,创建了以“明理学院”、“银领学院”为开放式管理平台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微观层面,大力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多元化课程改革。同时,学校加强以“诚信文化”、“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并且构建了“三维一体、三化一式”教学管理模式。
  1.“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在宏观层面,学校形成了“以行业为依托、以校友为纽带、以职教集团为载体的共生态”办学模式。通过签订与行业的共建协议,完善校友制度,成立金融职教集团,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使行业、校友、职教集团等因素成为与学院共生发展的活跃因素,并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交流、人才订单培养、资源整合与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伙伴式合作,形成互利互惠的多赢格局,为学校的开放办学奠定了基础。目前,行业已经成为学校推进开放办学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友会成立以来,校友已先后多次为母校教育事业捐资,并发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单位出资在学校设立了几十项专项奖学金;职教集团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和功能、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学院产学研走一体化发展之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以“明理学院”和“银领学院”为主要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观层面,依托“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学校重点推进了以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学校坚持“六业贯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即紧密围绕办好专业、注重学业、关注就业、鼓励创业、强化职业、成就事业六个方面的要求,开创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局面。通过构建“明理学院”、“银领学院”的开放式管理平台,实施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对学生在校三年近千天成长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一年级学生由“明理学院”设计工作项目和载体,突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面向全院学生开展明理教育活动,让学生明德理学会做人、明事理学会做事、明学理学会学习、明情理学会感恩。二年级学生由所在系部负责,突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三年级学生由“银领学院”负责,注重学生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培养,使专业建设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专业教学与职业道德相融合。
  3.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多元化课程改革。在微观层面,学校大力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多元化课程改革。以学校、企业及教育学者为多元开发主体,以教、学、做合一为基本理念,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开发为前提,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组织教学的整体性课程教学改革。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已经成为撬动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重要杠杆。在项目课程开发中,注重对工作项目的筛选与合并,使课程体系更为精简与完整。与工科类院校项目课程开发重视工作过程导向相比,作为经济类院校,学校更注重选取典型的服务或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并辅以相关的情景模拟,实现了通过情景模拟激发形象思维,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活动组织,完成能力训练,做到了教、学、做合一。
  4.以“诚信文化”、“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育人体系。学校十分重视高职文化建设,构建了以“诚信文化”、“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育人体系,为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营造了无声的育人氛围。“三维文化育人体系”是指“诚信文化”、“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在育人工作的三个维度上的交融。诚信是公民基本素养与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统一,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生创业素质的根本,是学院育人文化之魂;金融文化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子的文化主干,是其立身之本,也是学生创业素质的核心;而校友文化则是学校为育人的有效性所追求的一种亲切、生动而又开放的办学环境。在校友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发起了以千名学生访校友、千名校友回课堂、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校友上讲坛、百名校友话人生为主题的“2300”系列活动,使学校的校友文化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使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5.“三维一体、三化一式”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为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构建了“三维一体、三化一式”教学管理模式。“三维一体、三化一式”教学管理模式是以“三全”质量管理理念为先导,融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等三个维度管理为一体,实行人性化、柔性化、信息化、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它基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柔性化管理为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立体、开放式管理为平台,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学校还构建了五大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即深化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美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教学条件与保障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固化校企合作网络建设。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金融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唐林伟.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论纲[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96-100.
  [2] Gardner Howard.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 60.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建立高校教学工作长效机制,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制度分析视角对高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就如何建立教学工作长效机制提出了文化共享、制度激励、育人为本等策略。  关键词:制度分析;长效机制;文化共享;育人为本;制度激励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多年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成效不明显。笔者认为,改革的重点应是
期刊
摘要:根据天津大学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的实践与经验,提出了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应该遵循的三原则,并强调基础实验的教学观必须创新,要将高新技术引入基础实验以实现经典与现代的完美对接,要变单一实验为综合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基础实验;创新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改革;原则;高新技术;综合实验  2005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评出了501个国家级实验
期刊
摘要:本文从农林高校校外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阐述了校地协同共建“政产学研用”实践育人途径的具体做法、效果与经验。  关键词:实践教学;协同;实践育人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与行业紧密结合开展校外实践已经成为行业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大力倡导加强协同创
期刊
摘要: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在“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建设“文理交融”的科学教育校公共选修课上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程;探索;文理交融;启示  数学文化课程近十年在我国高校兴起,表现出该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南开大学2001年2月起开设“数学文化”课,在全国是较早的,至今已经连续开设10年。2007年4月底,“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组”作为一个基层集
期刊
摘要:世界近代史课程经过实践,尝试了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目标取向;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结合。总之,研究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注重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目标取向  (1)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参照,讨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和原则。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距离实现纲要所提出的目标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与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科研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要按照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确定研究的问题,同时还要遵循“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原则。  关键词:纲要;大学英语;研究  一、引言 
期刊
摘要:在阐述“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意义与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网络化建设基本思路:运用多元化理论指导、体现人文地理学科特色、发挥网络平台教学优势、展示自身学科建设成果以及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由课程模块、教学模块、互动模块和特色模块四大模块组成的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体系结构。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建设思路;体系结构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期刊
摘 要:结合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师工程素养提升、教材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素质提升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形势下专业教师再教育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观念;工程素养;教材建设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工程理论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工程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领域,创造价值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英语)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现状,结合“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探讨通过开设指定选修课程来创造性地实施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使得研究生英语教学既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中的原则性要求,又充分体现全国各地研究生培养实际和学校特色。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指定选修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设置;创新方案  
期刊
摘要:介绍了东南大学在通识教育理念下,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载体,重点选取并逐步建设了预备物理实验、工业系统认识实践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三个教学模块。通过设置新型实验项目、增加新型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构建网络助学平台、创新保障机制等举措,构建了“新生引导性实验实践课程”,进行了以现代教育思想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全面实现因材施教的符合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通识教育;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