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级组管理模式的崛起及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逐步普及和就学人口高峰的来临,中学办学规模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一个年级动辄十几个教学班的规模,无异于以前的一所学校。这就给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如果由教导处直接管理两三百名教师,政教处直接管理数千名学生,势必造成管理的针对性减弱,教育教学的效率降低,严重影响学校办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年级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年级组管理模式由于其针对性强、管理效率高,在短短的时间内,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已经成为很多中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基层组织。但是由于年级组并不是一个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行政职能部门,其出现是因为各学校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一个变通措施,因此其地位与职责是相当模糊的。概括起来,当前的年级组管理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年级组与处室成平行关系,实际上是在原有的管理结构中,将年级组的地位提升到中层管理的位置;二是年级组从属于各处室,接受各处室的领导,相当于在学校管理中增加了一个管理层级;三是将年级组提升到各处室的上面,由分管副校长直接任年级主任,再安排各处室的人员任年级副主任。
二、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年级组管理模式崛起之后,外界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有为之叫好,认为可以大力推行的;也有向年级组管理说“不”的。就学校内部而言,更引发了年级组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冲突。有的学校为了照顾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淡化年级组管理,使得年级组形同虚设,结果“穿新鞋走旧路”,各处室忙得焦头烂额,效率却难以提高;有的学校进一步提升了年级组的地位,强化了其职责,各处室顿感被架空,变得无所事事,结果处室骂、校长怨,年级组成了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吃力不讨好,积极性大为受挫。
细究其原因,出现上述矛盾与冲突其实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地位不清,责权不明,职责交叉重复,双方协调不够。
三、协调双方关系的原则
1、效率优先原则
坚持目标的多元化理论,以效率优先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无论是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以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率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2、实行主任(年级主任与处室主任)负责制
实行主任(年级主任与处室主任)负责制,加强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的积极性,使年级组既不成摆设,各处室也不被架空,双方工作形成互补关系,形成最大合力。
3、坚持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坚持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即要寻找分权与集权的最佳结合点。
四、协调双方关系的措施
1、明确双方地位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的管理模式也必然要由整体管理为主向分层管理为主过渡。处室管理实行的是条条管理,年级组管理实行的是分块管理。条块之间是交叉关系,是互补关系。事实上,一个隶属于处室的年级组却要担负起各处室的职责,这种职责与权力相分离、“名实不符”的状况是不利于年级组有效开展工作的,它难以调动年级组的积极性,难以发挥自主管理的优势;同时,各处室每天疲于奔命,忙于应付不同年级、不同师生的不同状况,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只会使工作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效果不佳。为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需要进一步优化条块机制,学校应该实行“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与强化年级组地位,使它成为与各职能处室平行的行政管理部门,他们之间是协作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这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年级组的积极性,加强年级组的自主管理,也从组织上解决了他们之间的尴尬关系。只有各安其位,才能各司其职,才能有效防止遇事扯皮或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
2、明确各自职责
随着双方地位的确定,下一步就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有序、高效、民主、和谐的目标管理机制,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各自职责,使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具体可以是:校长负责决策,是学校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各处室逐步从具体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对年级组管理进行监督、评价、指导、服务;年级组作为学校基层管理的核心,具体负责贯彻执行学校的决议。年级组要根据各处室的目标和计划,结合本年级的实际,制订出上下衔接、左右协调、方向一致、强弱互补的年级目标计划,并予以组织实施。在处室与年级组职责划分上,坚持合理配置其权责,保证权责统一,清晰明了,既不留“空地”,也不留“共管地”。
如果将学校的这种管理模式比喻成一个人,校长就是大脑,处室是经络,年级是骨架。大脑要清晰,要能统揽全局;经络要畅通,切忌神经断路;骨质疏密要合理,力防骨质疏松或骨质增生,确保整个人的健康运行。
3、转变各自角色意识
年级组是学校具体工作的执行层,各处室是代表学校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因此,年级组就要增强服从意识,对各处室布置下来的工作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各处室对年级组的工作是负责监督、指导、评价,具体工作是由年级组来完成,因此,各处室就要加强服务意识,为年级组保驾护航,努力提高办学效率。
4、加强对年级组领导机构的管理
年级组领导机构可以这样设置:校长安排一名副校长具体分管某一年级,再配备一名大局观念强的中层干部任年级主任,下设两名年级组长,在教师中聘任(聘任时各处室要参加),分管德育和教学。年级组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年级主任上对校长负责,下对师生负责。年级组长实行双重隶属,既直接对年级主任负责,又归相关处室领导(具体为德育年级组长归政教处领导,教学年级组长归教导处领导)。对年级组长的考核与评定由年级分管副校长、年级主任和各处室领导共同完成。
5、各处室按程序介入年级组工作
年级组地位提升后,处室就能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对于突然变得“悠闲”的各处室,我们既要防它“不为”,也要防它“乱为”,即要让他们积极地按程序介入年级组的工作。教导处的工作程序为:教导处—教学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教师;政教处的工作程序为:政教处—德育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年级主任要加强对年级组长的督促力度,确保处室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
6、双方信息畅通,资源共享
为了加强双方协作,年级组与各处室之间必须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年级组的各种资料实行归口管理,如每周的德育资料、教学资料应在第一时间上交一份给政教处、教导处,将年级中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处室,以便各处室能及时地为年级组提供指导与服务,同时也有利于校长及时掌控各年级的相关情况,以提高决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各处室除了要及时安排部署上级部门、学校的各项工作,传递相关信息外,还应在年级组检查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年级组常规工作的抽查,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年级组,以有利于年级组及时调整改善工作。
7、建立定期协商与不定期协商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加强工作的协调性,使年级组与各处室步调一致,学校可以实行每两周一次的由校长主持、年级分管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参加的协调工作例会,研究、讨论、部署相关工作;或在每周的行政会上专门安排这样一个议题,以消除不和谐因素,使条块工作形成一股合力。遇有特殊情况,双方可临时协商,共同解决。
8、校长加强总体调控
实行年级组管理为主的基层管理模式后,校长作为掌舵人,需要在两个方面加强调控:一是年级组之间的关系。实行年级组负责制后,年级的独立性增强,年级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这就需要防止年级组各自为政,恶性竞争,避免年级组之间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碰撞和不和谐因素,防止内耗。二是年级组与各处室之间的关系。年级组地位提升后,如何解决年级组与各处室的关系也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既要防止各处室对年级组工作胡乱作为,影响年级组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要防止年级组权力的过分膨胀,成为学校的独立王国,处室权力被架空,工作开展不下去。
这就需要校长及时掌控学校情况,注意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三种功效:一是“润滑剂”的功效,注意疏通关系,解决矛盾,消除“内耗”,减少摩擦;二是“催化剂”的功效,请将不如激将,合理利用他们的“矛盾”,激发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三是“粘合剂”的功效,协调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校长要充分履行领导职能,及时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情况及决策实施中的不协调现象,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搞好学校的团结。只有“内求团结”,才能“外求发展”。
总之,协调解决好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好学校分权与集权的关系,寻找一个分权与集权的最佳结合点,使权力达到制约与平衡,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办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逐步普及和就学人口高峰的来临,中学办学规模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一个年级动辄十几个教学班的规模,无异于以前的一所学校。这就给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如果由教导处直接管理两三百名教师,政教处直接管理数千名学生,势必造成管理的针对性减弱,教育教学的效率降低,严重影响学校办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年级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年级组管理模式由于其针对性强、管理效率高,在短短的时间内,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已经成为很多中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基层组织。但是由于年级组并不是一个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行政职能部门,其出现是因为各学校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一个变通措施,因此其地位与职责是相当模糊的。概括起来,当前的年级组管理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年级组与处室成平行关系,实际上是在原有的管理结构中,将年级组的地位提升到中层管理的位置;二是年级组从属于各处室,接受各处室的领导,相当于在学校管理中增加了一个管理层级;三是将年级组提升到各处室的上面,由分管副校长直接任年级主任,再安排各处室的人员任年级副主任。
二、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年级组管理模式崛起之后,外界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有为之叫好,认为可以大力推行的;也有向年级组管理说“不”的。就学校内部而言,更引发了年级组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冲突。有的学校为了照顾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淡化年级组管理,使得年级组形同虚设,结果“穿新鞋走旧路”,各处室忙得焦头烂额,效率却难以提高;有的学校进一步提升了年级组的地位,强化了其职责,各处室顿感被架空,变得无所事事,结果处室骂、校长怨,年级组成了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吃力不讨好,积极性大为受挫。
细究其原因,出现上述矛盾与冲突其实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地位不清,责权不明,职责交叉重复,双方协调不够。
三、协调双方关系的原则
1、效率优先原则
坚持目标的多元化理论,以效率优先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无论是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以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率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2、实行主任(年级主任与处室主任)负责制
实行主任(年级主任与处室主任)负责制,加强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的积极性,使年级组既不成摆设,各处室也不被架空,双方工作形成互补关系,形成最大合力。
3、坚持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坚持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即要寻找分权与集权的最佳结合点。
四、协调双方关系的措施
1、明确双方地位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的管理模式也必然要由整体管理为主向分层管理为主过渡。处室管理实行的是条条管理,年级组管理实行的是分块管理。条块之间是交叉关系,是互补关系。事实上,一个隶属于处室的年级组却要担负起各处室的职责,这种职责与权力相分离、“名实不符”的状况是不利于年级组有效开展工作的,它难以调动年级组的积极性,难以发挥自主管理的优势;同时,各处室每天疲于奔命,忙于应付不同年级、不同师生的不同状况,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只会使工作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效果不佳。为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需要进一步优化条块机制,学校应该实行“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与强化年级组地位,使它成为与各职能处室平行的行政管理部门,他们之间是协作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这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年级组的积极性,加强年级组的自主管理,也从组织上解决了他们之间的尴尬关系。只有各安其位,才能各司其职,才能有效防止遇事扯皮或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
2、明确各自职责
随着双方地位的确定,下一步就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有序、高效、民主、和谐的目标管理机制,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各自职责,使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具体可以是:校长负责决策,是学校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各处室逐步从具体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对年级组管理进行监督、评价、指导、服务;年级组作为学校基层管理的核心,具体负责贯彻执行学校的决议。年级组要根据各处室的目标和计划,结合本年级的实际,制订出上下衔接、左右协调、方向一致、强弱互补的年级目标计划,并予以组织实施。在处室与年级组职责划分上,坚持合理配置其权责,保证权责统一,清晰明了,既不留“空地”,也不留“共管地”。
如果将学校的这种管理模式比喻成一个人,校长就是大脑,处室是经络,年级是骨架。大脑要清晰,要能统揽全局;经络要畅通,切忌神经断路;骨质疏密要合理,力防骨质疏松或骨质增生,确保整个人的健康运行。
3、转变各自角色意识
年级组是学校具体工作的执行层,各处室是代表学校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因此,年级组就要增强服从意识,对各处室布置下来的工作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各处室对年级组的工作是负责监督、指导、评价,具体工作是由年级组来完成,因此,各处室就要加强服务意识,为年级组保驾护航,努力提高办学效率。
4、加强对年级组领导机构的管理
年级组领导机构可以这样设置:校长安排一名副校长具体分管某一年级,再配备一名大局观念强的中层干部任年级主任,下设两名年级组长,在教师中聘任(聘任时各处室要参加),分管德育和教学。年级组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年级主任上对校长负责,下对师生负责。年级组长实行双重隶属,既直接对年级主任负责,又归相关处室领导(具体为德育年级组长归政教处领导,教学年级组长归教导处领导)。对年级组长的考核与评定由年级分管副校长、年级主任和各处室领导共同完成。
5、各处室按程序介入年级组工作
年级组地位提升后,处室就能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对于突然变得“悠闲”的各处室,我们既要防它“不为”,也要防它“乱为”,即要让他们积极地按程序介入年级组的工作。教导处的工作程序为:教导处—教学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教师;政教处的工作程序为:政教处—德育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年级主任要加强对年级组长的督促力度,确保处室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
6、双方信息畅通,资源共享
为了加强双方协作,年级组与各处室之间必须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年级组的各种资料实行归口管理,如每周的德育资料、教学资料应在第一时间上交一份给政教处、教导处,将年级中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处室,以便各处室能及时地为年级组提供指导与服务,同时也有利于校长及时掌控各年级的相关情况,以提高决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各处室除了要及时安排部署上级部门、学校的各项工作,传递相关信息外,还应在年级组检查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年级组常规工作的抽查,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年级组,以有利于年级组及时调整改善工作。
7、建立定期协商与不定期协商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加强工作的协调性,使年级组与各处室步调一致,学校可以实行每两周一次的由校长主持、年级分管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参加的协调工作例会,研究、讨论、部署相关工作;或在每周的行政会上专门安排这样一个议题,以消除不和谐因素,使条块工作形成一股合力。遇有特殊情况,双方可临时协商,共同解决。
8、校长加强总体调控
实行年级组管理为主的基层管理模式后,校长作为掌舵人,需要在两个方面加强调控:一是年级组之间的关系。实行年级组负责制后,年级的独立性增强,年级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这就需要防止年级组各自为政,恶性竞争,避免年级组之间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碰撞和不和谐因素,防止内耗。二是年级组与各处室之间的关系。年级组地位提升后,如何解决年级组与各处室的关系也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既要防止各处室对年级组工作胡乱作为,影响年级组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要防止年级组权力的过分膨胀,成为学校的独立王国,处室权力被架空,工作开展不下去。
这就需要校长及时掌控学校情况,注意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三种功效:一是“润滑剂”的功效,注意疏通关系,解决矛盾,消除“内耗”,减少摩擦;二是“催化剂”的功效,请将不如激将,合理利用他们的“矛盾”,激发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三是“粘合剂”的功效,协调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校长要充分履行领导职能,及时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情况及决策实施中的不协调现象,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搞好学校的团结。只有“内求团结”,才能“外求发展”。
总之,协调解决好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好学校分权与集权的关系,寻找一个分权与集权的最佳结合点,使权力达到制约与平衡,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办学效率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