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人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而创造性思维则是用一种不寻常的眼光来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提出独特的有效的解决方法。由此看来,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而,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学会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思考,怎样创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引导质疑,开阔思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材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指点发问的途径,教给发问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1.营造“自由、安全”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为学生质疑“放胆”。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课堂教学中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的抑制或挑剔,使其消除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良好的课堂氛围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感情融洽、和谐,学生就会敢问敢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是积极鼓励、平等与宽容。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2.教给思考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
  再聪明的学生不可能凭空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还必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特点,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
  第一,在课文题目上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文题目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一开始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我”指谁?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又如学习《半截蜡烛》时,初读了解文章概要后,在我有指向性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疑问:课文主要写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可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呢?像这样的问题,在瞬间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第二,在重要语句处质疑。遣词造句往往体现了作者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关键的词语、句子,思考作者运用这些字、词的精妙之处,领会这些句子的独特作用。如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时,学生抓住“不对,我受骗了!”一句提出了:小红军有没有骗陈赓?为什么要骗他?这正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处。
  第三,在写作方法上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品味布局之巧、语言之精、修辞之妙的同时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夹竹桃》一文描写了夹竹桃红白相映,奇妙有趣,花期长,生命力顽强,有可贵的韧性,花彩迷离,叶影参差三方面内容,在理清文脉时学生发现第三节写的是院子里其他的花儿怒放的景象,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呢?借此问很顺利地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第四,在看似反常处质疑。写文章时,作者为了强调人物的高尚品质,突出文章的主题,有时写句用词似乎矛盾,或是人物言行有悖常理,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方质疑问难,就能深入领会文章的精髓,同时受到遣词造句、巧妙安排材料等写作方法的启发。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彭德怀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会“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但为什么还是下令把它杀掉了?又比如《三打白骨精》中“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怎么可能“闪出”,行动如此敏捷?
  二、标新立异,活跃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条件和已有的经验,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
  1.由果溯因,引导逆向思维
  小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的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如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分析,无还手之力的小羊当然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有意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了呢?”有的学生回答“是”,可也有的学生回答“不是”,理由:“狼向前扑时,掉到了前面的溪水里”等等。这一部分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势,从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设想与让小羊活下去的美好愿望联系起来。这不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吗?
  2.创设机会,培养求异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赖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教学中,要淡化标准答案,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教学《麻雀》一课时,谈到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它走开了?”这个问题时,有位学生打了个岔,问道:“猎人唤回猎狗走了,而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如果来了一只猫或别的野兽,它还不是十分危险吗?”这一岔正是学生求异思维的闪现。我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进一步追问:“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位猎人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会把小麻雀捧起来,爬上梧桐树,把它放回巢里。”有的说:“那很难办到。因为梧桐树那么高,鸟窝在树枝上。还是带回家用木箱子铺上草做一鸟窝,再挂到树上。”在我的带头下全班同学鼓起掌来,为他周到而严密的思考,为他保护鸟类的美好心灵而叫好。
  又如讲怀丙捞铁牛的故事时,正当大多数学生对怀丙的智慧佩服之时,有位学生说:“这办法虽好,但要浪费太多的沙石,黄河里的水是现成的,为什么不用水呢?”同学们一时不知可否。虽然这办法行不通,但这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我当场肯定了他善于提问,用简洁的语句解释不能“用水代沙”的原因,然后问:“那有没有既不浪费黄沙,又能捞起铁牛的办法呢?”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开动脑筋,共同商讨,想出了一个最佳的办法:再准备两艘船,捞铁牛时不是把沙铲到河里,而是铲到这两艘船里,再搭上架子,同法反复使用,不仅不会浪费沙,而且捞的速度快。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抓住机会,启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依赖于想象能力的提高,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在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品味词句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想象,不但能加深对词句的理解,而且能体会人物的精神。如《长征》一文,所写内容离学生较为遥远,而文中“暖”“冷”两词较难理解。如果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不费一兵一卒,却战果累累,学生想象胜利场面,不难理解战士们当时内心的喜悦,也就理解了“暖”字的含义。同样回忆《飞夺泸定桥》一文,想象红军英勇奋战,用鲜血、生命夺回战斗胜利,就能顺利地理解“寒”字的意义了。
  2.凭借图画
  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幻灯片等启发学生身临其境地写景,有声有色地叙事,神形兼备地写人,促进再造性想象。如《海滨小城》写“小城公园更美”一节,结尾写到“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将相应插图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公园里,榕树下,人们在干什么呢?”学生借助表象,使画面活起来。他们兴致勃勃地描述人们在石凳上下棋、看书,在树荫下散步、游戏、拍照等场面,还有的讲:“星期天,我来到了小城的公园里……”
  3.填补空白
  “空白”指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的空间,如情节的省略。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利用这些空白,启发学生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孔子游春》一文,写泗水河边美的春景一段,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伟大的母亲,连用三个比喻句,描绘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欣赏之余我引导学生想象“()是她()”。学生们妙语连珠:(滚滚春雷)是她(前进的步伐);(漫天浮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4.巧用结尾
  有些课文戛然而止,句已尽,意无穷,引人入胜,寓意深远。这类文章可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创造新的环境,从而加速学生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升华。如《种子》一文结尾“我站在讲台上,开始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讲话”。我会讲些什么呢?学生们想象各不相同,有的讲“我”表扬小女孩做事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有的讲“我”组织大家评选最佳“采集者”,有的讲“我”要求大家把自己采的树种带回去种,看能否发芽……
  马克思曾说过:“你们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却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形式呢”。的确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们应鼓励学生多想,敢想,敢尝试,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很大作用。
其他文献
“=”(等号),这个简洁、明晰的数学符号,人人熟知。  “等”的概念充满了人类的生活,小至交易分配,大至政治斗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等 不等=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等”概念在数学中的地位,更是人所共知的,以至似乎可以说没有了“等”就没有了数学。  一、 “=”的由来  数学史告诉我们,“=”与“≠”(不等),不知磨光了多少颅顶,消耗了多少青春,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仅是作为数学符
【正】 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量制度,是高等学校教师管理科学化的要求,也是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的一项基础工作。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
文章立足于家国情怀培养下“两山论”校本课程构建策略,从选择合适素材,为“两山论”选择合适案例;构建实景微课,突出“两山论”与现实关系;设计实践活动,培养“两山论”践行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讲究耐性的艺术。因为生活感知和知识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给学生足够的“生长”时间和空间。教书育人,教师需要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慢工细活”中开启学生智慧,塑造学生人格。  一、阅读教学需要宽容  小学生中,既有优等生,也有学困生,面对学困生,不少教师态度欠佳,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江苏特级教师朱红甫执教公开课《天鹅的故事》时,一名学生连读三遍都没能
“一带一路”倡议促成国内不少城市自贸区的兴起和发展,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国际合作水平,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和行业背景下,社会对“外语+X”复合型人
【正】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各派新军阀出于共同的恐惧和仇恨,对中共领导下的工人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和野蛮摧残。面对空前严重的白色恐怖,经历过大革命洗礼的工人阶级
和语数等其他学科相比,英语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是比较头疼的课程。因为英语不仅需要学生说(包括朗读和交际),更需要学生记(含单词和课文的背诵和记忆),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生不愿意面对的。说涉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害怕大声朗读和交际会遭到同学的笑话;记则涉及智力因素,有些学生无法记住那些字母繁多的单词和篇幅较长的课文。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笔者以为可从学生的作业入手。  《小学英语课程
首先,介绍了移动用户终端辐射杂散骚扰测试系统的组成;其次,介绍了辐射杂散骚扰的测试方法、原理和测试系统的校准,包括路径损耗校准和自由空间损耗校准;最后,通过信号源和发
【正】 一、企业集团概况企业集团在香港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几乎垄断和控制了金融、贸易、电力、运输、通讯、地产、航空、工业以及公用事业等重要部门。在政治
巴金先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情感想倾诉,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当学生总觉得没有什么情感想表达的时候,要学生们“硬写”,造成的结果便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