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现有白光LED和RGB混光在白光获取方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一款最新的白光LED,分析显色性、 光谱功率分布等光学性能,展望其在演艺灯光行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白光LED;荧光粉;显色性;TRI-R;SunLike;连续光谱;蓝光峰值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8.12.001
毋庸置疑,白光LED是当下照明行业的热点话题。欧洲和澳洲已颁布新规,进一步提高光源的最低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蓝光辐射量在多少范围内对人体是无害的,这个问题也引发了热烈持久的讨论,这真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
要获得白光,可通过R、G、B三色LED用加色法来获得(演艺灯光行业通常就是这么做的),也可通过蓝光LED加黄色荧光粉来获得。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如今后面这项技术几乎随处可见,在家居、工业照明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两者都不理想,都会在450 nm附近产生一个过高的蓝光峰值,而这个峰值会扰乱人类正常的昼夜节律,这是它所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蓝光太多的话,也容易在人眼内发生散射(就像天空散射蓝光一样),导致整体对比度下降,并引发眩光。除了蓝光问题,在深红光方面,这两项技术也都没做好。此外,它们的光输出中几乎都不含青光(cyan),“RGB混光”中也缺少黄光(yellow),而人眼对这两个区域的颜色辨认能力是最强的。这让最终显现出的颜色偏向卡通色,很单调,且显色性差(注意:笔者不是讨论舞台剧中的色光混合,在那种场合中,人们当然需要红光、绿光、蓝光甚至其他色光来参与混合;笔者只是讨论白光的产生方式)。
图1展示了人眼对各个波长的颜色辨认能力,这正是笔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某波长的纵轴值越小,人眼对那个波长的颜色辨认能力就越强。屈居最后两位的是:500 nm附近的青光和580 nm附近的黄光(译者注:图1中的JND是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的首字母缩写,意为:最小可察觉差异)。
现在,用图2和图3来比较一下这方面的性能。这两张图分别展示了在最高光效状态下,“蓝光+黄色荧光粉”白光LED和“RGB混光”LED的光谱功率分布。
在这两种情况中,青光处都有一个凹陷,它几乎与人眼最佳颜色辨认位置完美重合,在“RGB混光”中,黄光处有一个凹陷,人眼在这个位置处的颜色辨认能力是第二个最强点。
以前人们拥有了白光LED,就像小孩拥有了新的玩具一样。它具有超强的节能特性,就算牺牲一部分光质也心甘情愿。但是,现在人们只要花不到一美元,就能拥有一个家用LED灯泡,因而,对它的那份新鲜感已消磨殆尽,不过幸好,人们对它的鉴别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在演艺灯光行业中,为了改善显色性和混色后的光质,人们采用的一种方式是往混色中添加其他色光。如今,至少在RGB基础上添加了琥珀光(amber)和青柠光(lime),这种做法已蔚然成风,有些制造商还添加了青光和其他色光。青光比人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不仅在于它在颜色辨认方面是一个关键波长,还在于它对肤色的正确还原也很重要。在人体皮肤中有很多血管,呈现为低亮度的蓝色,而青光能让肤色显现出深度。如果没有青光的话,从皮肤上反射回来的光会略偏绿色调。笔者相信人们已经注意到,如果用“RGB混光”來照射皮肤,那么当改变其色光比时,所观察到的肤色会在绿色和品红色之间快速跳变,要获得中间的均衡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若添加了青光和琥珀光,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这种均衡状态。
同样,对于白光LED,制造商也已试图减少其蓝光峰值,添加了红色荧光粉,且填补青光凹陷(译者注:是有所尝试,未完全填补),但这种单色或双色(如添加了红色,就是双色)荧光粉的方式有其局限性。
无论人们采用哪种显色性度量标准,过时的CRI(显色指数)、CQS(色质指数)还是最新推荐的TM-30,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变。要让白光获得绝佳的显色性,人们需要尽最大努力来模拟日光。也就是说,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即从深蓝光到深红光,都要求光谱是连续的。人眼的视觉是在那种光的环境中进化的,因此,那就是看上去正确的东西,那就是人们需要模拟的东西,如果少了一点点光谱,就一定有所欠缺。
因此,当笔者了解到首尔半导体公司(Seoul Semiconductor)和东芝材料公司(Toshiba Materials)联合开发制造出了一种具有连续光谱的白光LED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意思的是,虽然它更接近于人们所采用的那种“RGB混光”方式,但是这3种颜色全都由荧光粉发出。三色荧光粉是由东芝材料公司所制造,里面含有红色、绿色和蓝色荧光粉,它们都受一个LED泵(pump)的激发。首尔半导体公司把该LED泵发出的色光称作紫光(purple),但笔者更倾向于把它称作靛蓝光(indigo)。(在笔者看来,“紫光”隐含了混光中带有红光的意思,而靛蓝光就是指纯短波色光。)东芝材料公司把这项技术称作TRI-R,首尔半导体公司正在将最终产品投放市场,品牌名为SunLike(意为:像太阳一样)。靛蓝光/紫光LED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东芝材料公司宣称他们的荧光粉是最新产品,其消除了光输出中的紫光或蓝光峰值。
图4展示了这套系统,并将其与一款常规的白光LED作比较。在这项技术中使用了具有宽光谱特性的荧光粉,其发出的光谱要比各种单色LED发出的光谱宽得多。还能对它们进行调节,使其相互之间略有重叠,以消除青光和黄光“死区”。正如首尔半导体公司和东芝材料公司所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逼真地模拟自然光,它大大减少了蓝光峰值,并且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光谱都是连续的。图5展示了它的光谱功率分布(SPD),只在一点点紫光/靛蓝光处有一个很小的波峰,之后就是一条连续曲线,一直到650 nm附近处。之后的红光段下降得很快,超出了笔者的预期,不过与人们所熟知的“蓝光+黄色荧光粉”白光LED相比,仍然要好太多。 这两家制造商只是于2018年年初时宣称其研制出了这些产品,并且到目前为止,发布消息时也都十分谨慎。笔者相信两家公司为此申请了很多专利,因此,不太肯定的是,三色荧光粉中的每一个颜色的光谱范围是从哪里到哪里,它们之间存在多少重叠部分。两家公司均宣称,用TM-30来测量的话,显色性超过95,它们与自然光的匹配程度要优于其他所有同类产品。从数据上看,确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笔者未见过实物。他们计划从2018年夏天开始展出样品,笔者期待能亲眼看到一款产品(译者注:TM-30提供两个指标来衡量显色性:Rf <色保真度指数>和Rg <色域指数>,这里的95是Rf值)。
这项技术面向哪个产品?首尔半导体公司和东芝材料公司对SunLike产品满怀信心。两家公司认为,它适用于所有对显色性要求很高的场所,特别是家居、建筑、医疗和零售照明领域。据称,首批产品已于2018年7月推出,其目标是取代荧光灯管。图6是所发布的一张宣传照,一幅绘制于两千年前的壁画,这是它在庞贝古城中的一个照明应用案例,左图采用一盏常规的“蓝光+黄色/红色荧光粉”白光LED来照明,而右图采用SunLike产品来照明。笔者一向对这类新闻图片持保留态度,但绝对感兴趣。
“好的,迈克,”笔者听到有人說。“这些东西全都非常有意思,不过,我不太关注荧光灯管和庞贝壁画照明方面的内容,按理说这是一本演艺科技类的杂志。我干嘛要去关注新的白色荧光粉呢?”笔者认为,之所以它对演艺灯光有用,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在演艺灯光行业中,白光很重要,有着很多的应用。只要涉及到拍摄,就能从中获益。其次,这种荧光粉的研发使得加色法混色灯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它改善了显色性,填补了光谱中的凹陷。SunLike荧光粉具有宽光谱的特性,因此,三基色的饱和度不会很高,但是可以用它们来混出低至中等饱和度的色调,这或许是一大改进。人们已经采用了青柠光LED来填补光谱中的凹陷,现在也开始使用蓝色和红色荧光粉来填补。
图7展示了它所蕴含的潜力,若对新的荧光粉采用不同的混合方式,可用来模拟2 700 K、4 000 K和5 000 K的日光。其色温具有可调性,这一点至关重要。
最后一点,这项技术的光效如何?首尔半导体公司宣称,目前其光效要比常规的白光LED低10%左右,不过该公司希望能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补上这块短板。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回顾笔者写过的一篇文章(见《演艺科技》2016年第6期《电光源的功效及其测算》一文,P13-P16),可知LED所拥有的潜在最高光效,以及“RGB混光”是如何打败“蓝光+黄色荧光粉”的。调节各波长的混合量,使其与人眼视觉灵敏度相符合,这样就能让光效最大化,这些荧光粉一定更接近这一目标。
目前,人们正处在观望中,但是,如果这些LED的性能确如这两家制造商所言,那么笔者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人们就能在演艺灯光产品中看到它们的身影,当然也可能会看到其他制造商生产的同类产品。
(本文编译自美国《PROTOCOL》杂志2018年夏季刊《Better Phosphors = Better Whites》一文。)
(编辑 王 芳)
【关键词】 白光LED;荧光粉;显色性;TRI-R;SunLike;连续光谱;蓝光峰值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8.12.001
毋庸置疑,白光LED是当下照明行业的热点话题。欧洲和澳洲已颁布新规,进一步提高光源的最低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蓝光辐射量在多少范围内对人体是无害的,这个问题也引发了热烈持久的讨论,这真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
要获得白光,可通过R、G、B三色LED用加色法来获得(演艺灯光行业通常就是这么做的),也可通过蓝光LED加黄色荧光粉来获得。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如今后面这项技术几乎随处可见,在家居、工业照明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两者都不理想,都会在450 nm附近产生一个过高的蓝光峰值,而这个峰值会扰乱人类正常的昼夜节律,这是它所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蓝光太多的话,也容易在人眼内发生散射(就像天空散射蓝光一样),导致整体对比度下降,并引发眩光。除了蓝光问题,在深红光方面,这两项技术也都没做好。此外,它们的光输出中几乎都不含青光(cyan),“RGB混光”中也缺少黄光(yellow),而人眼对这两个区域的颜色辨认能力是最强的。这让最终显现出的颜色偏向卡通色,很单调,且显色性差(注意:笔者不是讨论舞台剧中的色光混合,在那种场合中,人们当然需要红光、绿光、蓝光甚至其他色光来参与混合;笔者只是讨论白光的产生方式)。
图1展示了人眼对各个波长的颜色辨认能力,这正是笔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某波长的纵轴值越小,人眼对那个波长的颜色辨认能力就越强。屈居最后两位的是:500 nm附近的青光和580 nm附近的黄光(译者注:图1中的JND是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的首字母缩写,意为:最小可察觉差异)。
现在,用图2和图3来比较一下这方面的性能。这两张图分别展示了在最高光效状态下,“蓝光+黄色荧光粉”白光LED和“RGB混光”LED的光谱功率分布。
在这两种情况中,青光处都有一个凹陷,它几乎与人眼最佳颜色辨认位置完美重合,在“RGB混光”中,黄光处有一个凹陷,人眼在这个位置处的颜色辨认能力是第二个最强点。
以前人们拥有了白光LED,就像小孩拥有了新的玩具一样。它具有超强的节能特性,就算牺牲一部分光质也心甘情愿。但是,现在人们只要花不到一美元,就能拥有一个家用LED灯泡,因而,对它的那份新鲜感已消磨殆尽,不过幸好,人们对它的鉴别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在演艺灯光行业中,为了改善显色性和混色后的光质,人们采用的一种方式是往混色中添加其他色光。如今,至少在RGB基础上添加了琥珀光(amber)和青柠光(lime),这种做法已蔚然成风,有些制造商还添加了青光和其他色光。青光比人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不仅在于它在颜色辨认方面是一个关键波长,还在于它对肤色的正确还原也很重要。在人体皮肤中有很多血管,呈现为低亮度的蓝色,而青光能让肤色显现出深度。如果没有青光的话,从皮肤上反射回来的光会略偏绿色调。笔者相信人们已经注意到,如果用“RGB混光”來照射皮肤,那么当改变其色光比时,所观察到的肤色会在绿色和品红色之间快速跳变,要获得中间的均衡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若添加了青光和琥珀光,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这种均衡状态。
同样,对于白光LED,制造商也已试图减少其蓝光峰值,添加了红色荧光粉,且填补青光凹陷(译者注:是有所尝试,未完全填补),但这种单色或双色(如添加了红色,就是双色)荧光粉的方式有其局限性。
无论人们采用哪种显色性度量标准,过时的CRI(显色指数)、CQS(色质指数)还是最新推荐的TM-30,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变。要让白光获得绝佳的显色性,人们需要尽最大努力来模拟日光。也就是说,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即从深蓝光到深红光,都要求光谱是连续的。人眼的视觉是在那种光的环境中进化的,因此,那就是看上去正确的东西,那就是人们需要模拟的东西,如果少了一点点光谱,就一定有所欠缺。
因此,当笔者了解到首尔半导体公司(Seoul Semiconductor)和东芝材料公司(Toshiba Materials)联合开发制造出了一种具有连续光谱的白光LED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意思的是,虽然它更接近于人们所采用的那种“RGB混光”方式,但是这3种颜色全都由荧光粉发出。三色荧光粉是由东芝材料公司所制造,里面含有红色、绿色和蓝色荧光粉,它们都受一个LED泵(pump)的激发。首尔半导体公司把该LED泵发出的色光称作紫光(purple),但笔者更倾向于把它称作靛蓝光(indigo)。(在笔者看来,“紫光”隐含了混光中带有红光的意思,而靛蓝光就是指纯短波色光。)东芝材料公司把这项技术称作TRI-R,首尔半导体公司正在将最终产品投放市场,品牌名为SunLike(意为:像太阳一样)。靛蓝光/紫光LED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东芝材料公司宣称他们的荧光粉是最新产品,其消除了光输出中的紫光或蓝光峰值。
图4展示了这套系统,并将其与一款常规的白光LED作比较。在这项技术中使用了具有宽光谱特性的荧光粉,其发出的光谱要比各种单色LED发出的光谱宽得多。还能对它们进行调节,使其相互之间略有重叠,以消除青光和黄光“死区”。正如首尔半导体公司和东芝材料公司所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逼真地模拟自然光,它大大减少了蓝光峰值,并且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光谱都是连续的。图5展示了它的光谱功率分布(SPD),只在一点点紫光/靛蓝光处有一个很小的波峰,之后就是一条连续曲线,一直到650 nm附近处。之后的红光段下降得很快,超出了笔者的预期,不过与人们所熟知的“蓝光+黄色荧光粉”白光LED相比,仍然要好太多。 这两家制造商只是于2018年年初时宣称其研制出了这些产品,并且到目前为止,发布消息时也都十分谨慎。笔者相信两家公司为此申请了很多专利,因此,不太肯定的是,三色荧光粉中的每一个颜色的光谱范围是从哪里到哪里,它们之间存在多少重叠部分。两家公司均宣称,用TM-30来测量的话,显色性超过95,它们与自然光的匹配程度要优于其他所有同类产品。从数据上看,确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笔者未见过实物。他们计划从2018年夏天开始展出样品,笔者期待能亲眼看到一款产品(译者注:TM-30提供两个指标来衡量显色性:Rf <色保真度指数>和Rg <色域指数>,这里的95是Rf值)。
这项技术面向哪个产品?首尔半导体公司和东芝材料公司对SunLike产品满怀信心。两家公司认为,它适用于所有对显色性要求很高的场所,特别是家居、建筑、医疗和零售照明领域。据称,首批产品已于2018年7月推出,其目标是取代荧光灯管。图6是所发布的一张宣传照,一幅绘制于两千年前的壁画,这是它在庞贝古城中的一个照明应用案例,左图采用一盏常规的“蓝光+黄色/红色荧光粉”白光LED来照明,而右图采用SunLike产品来照明。笔者一向对这类新闻图片持保留态度,但绝对感兴趣。
“好的,迈克,”笔者听到有人說。“这些东西全都非常有意思,不过,我不太关注荧光灯管和庞贝壁画照明方面的内容,按理说这是一本演艺科技类的杂志。我干嘛要去关注新的白色荧光粉呢?”笔者认为,之所以它对演艺灯光有用,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在演艺灯光行业中,白光很重要,有着很多的应用。只要涉及到拍摄,就能从中获益。其次,这种荧光粉的研发使得加色法混色灯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它改善了显色性,填补了光谱中的凹陷。SunLike荧光粉具有宽光谱的特性,因此,三基色的饱和度不会很高,但是可以用它们来混出低至中等饱和度的色调,这或许是一大改进。人们已经采用了青柠光LED来填补光谱中的凹陷,现在也开始使用蓝色和红色荧光粉来填补。
图7展示了它所蕴含的潜力,若对新的荧光粉采用不同的混合方式,可用来模拟2 700 K、4 000 K和5 000 K的日光。其色温具有可调性,这一点至关重要。
最后一点,这项技术的光效如何?首尔半导体公司宣称,目前其光效要比常规的白光LED低10%左右,不过该公司希望能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补上这块短板。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回顾笔者写过的一篇文章(见《演艺科技》2016年第6期《电光源的功效及其测算》一文,P13-P16),可知LED所拥有的潜在最高光效,以及“RGB混光”是如何打败“蓝光+黄色荧光粉”的。调节各波长的混合量,使其与人眼视觉灵敏度相符合,这样就能让光效最大化,这些荧光粉一定更接近这一目标。
目前,人们正处在观望中,但是,如果这些LED的性能确如这两家制造商所言,那么笔者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人们就能在演艺灯光产品中看到它们的身影,当然也可能会看到其他制造商生产的同类产品。
(本文编译自美国《PROTOCOL》杂志2018年夏季刊《Better Phosphors = Better Whites》一文。)
(编辑 王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