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文人在记述山水名胜时,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我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既要欣赏古人的写景艺术,又要品味寄寓在山水名胜中的情感。
景·法
古人写景主要有以下5种方法:
1.移步换景法。这是一种动态的描写手法,往往采用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定点观察、特写镜头等表现手法。《醉翁亭记》中,由“环滁皆山”,到“西南诸峰”,到“琅琊”,到“酿泉”,到“醉翁亭”,通过移步换景的动态过程,从全景式到特写式,把醉翁亭一步步推到读者面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小石潭记》也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先是发现小石潭,然后到达小石潭,继而远望,最后再回到小石潭。其中,对小石潭中的水与鱼,则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加以细致描写。
2.动静相衬法。描写景物,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与朱元思书》中这样描写富春江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先写水的静态美,清澈透明,千丈见底;再写动态美,汹涌澎湃,一泻千里。静景与动景结合,表现了富春江水不同的美。描写沿岸高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化静为动,描写高山“互相轩邈,争高直指”的竞争态势,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的美景。《小石潭记》同样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景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鱼先是“佁然不动”,后是“往来翕忽”,表现了潭水的清澈与鱼的可爱。
3. 视角变换法。观察视角是不断变化的,可以俯视,也可以仰视,还可以平视;可以远望,也可以近观,还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地拉伸着看。《答谢中书书》中写道:“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里虽然只有四句,但分别运用了仰视、俯视、平视的观察视角,表现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石壁之多彩的特点。视角的变换,可以丰富描写对象与内容,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事物的特點。
4.排列铺陈法。描写一年四季的景色,或者一天之中早晚的景色,或者同时呈现的多种景物,就可以采用这种表现手法。《醉翁亭记》中写道:“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描写醉翁亭的环境特点,从朝暮到四季,它的风景在不断变化,以此表现作者快乐的无穷无尽。《答谢中书书》中写道:“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也是在描写朝暮的景色特点。《三峡》中这样描写三峡水势的变化:“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里把夏水与春冬之时的水进行对比,同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三峡不同季节水势呈现出的不同之美。《与朱元思书》中这样描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里通过铺陈描写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与猿的鸣叫等,让人们听到了一曲山林共奏的交响乐。
5.白描法。白描是写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勒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湖心亭看雪》中写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以寥寥数语,便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
写景的方法是多样的,但高明的作者常常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运用,这样会使写景的层次变得丰富,表现的境界变得高远。
景·情
古人写景必有抒情,可以是写景后直接抒发情感。如《答谢中书书》中,写景之后就是直接赞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之美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记承天寺夜游》也是这样,在描写澄澈透明的月光之后,作者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自称“闲人”,其实包含着复杂的心理,一方面表现悲凉苦闷的心情,一方面表现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境。
写景抒情,还可以是情景结合,一边写景一边抒情,情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如《小石潭记》中,开始是“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听到清脆悦耳的水声,心生快乐;而后“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寂寥无人”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内心的痛苦。被贬之后,作者想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苦闷,不想这样的环境却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伤痛,忧伤之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
写景抒情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时全然没有抒情句,但所有的情感都已经寓于其中。如《与朱元思书》中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能够让“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做到“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是因为这里极静极美的自然山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描写中已经寓情于景。《湖心亭看雪》也是这样,看起来只是在写景,但在景中已经寓情,映射出作者高洁的人格理想,以及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景·法
古人写景主要有以下5种方法:
1.移步换景法。这是一种动态的描写手法,往往采用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定点观察、特写镜头等表现手法。《醉翁亭记》中,由“环滁皆山”,到“西南诸峰”,到“琅琊”,到“酿泉”,到“醉翁亭”,通过移步换景的动态过程,从全景式到特写式,把醉翁亭一步步推到读者面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小石潭记》也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先是发现小石潭,然后到达小石潭,继而远望,最后再回到小石潭。其中,对小石潭中的水与鱼,则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加以细致描写。
2.动静相衬法。描写景物,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与朱元思书》中这样描写富春江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先写水的静态美,清澈透明,千丈见底;再写动态美,汹涌澎湃,一泻千里。静景与动景结合,表现了富春江水不同的美。描写沿岸高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化静为动,描写高山“互相轩邈,争高直指”的竞争态势,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的美景。《小石潭记》同样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景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鱼先是“佁然不动”,后是“往来翕忽”,表现了潭水的清澈与鱼的可爱。
3. 视角变换法。观察视角是不断变化的,可以俯视,也可以仰视,还可以平视;可以远望,也可以近观,还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地拉伸着看。《答谢中书书》中写道:“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里虽然只有四句,但分别运用了仰视、俯视、平视的观察视角,表现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石壁之多彩的特点。视角的变换,可以丰富描写对象与内容,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事物的特點。
4.排列铺陈法。描写一年四季的景色,或者一天之中早晚的景色,或者同时呈现的多种景物,就可以采用这种表现手法。《醉翁亭记》中写道:“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描写醉翁亭的环境特点,从朝暮到四季,它的风景在不断变化,以此表现作者快乐的无穷无尽。《答谢中书书》中写道:“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也是在描写朝暮的景色特点。《三峡》中这样描写三峡水势的变化:“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里把夏水与春冬之时的水进行对比,同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三峡不同季节水势呈现出的不同之美。《与朱元思书》中这样描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里通过铺陈描写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与猿的鸣叫等,让人们听到了一曲山林共奏的交响乐。
5.白描法。白描是写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勒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湖心亭看雪》中写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以寥寥数语,便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
写景的方法是多样的,但高明的作者常常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运用,这样会使写景的层次变得丰富,表现的境界变得高远。
景·情
古人写景必有抒情,可以是写景后直接抒发情感。如《答谢中书书》中,写景之后就是直接赞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之美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记承天寺夜游》也是这样,在描写澄澈透明的月光之后,作者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自称“闲人”,其实包含着复杂的心理,一方面表现悲凉苦闷的心情,一方面表现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境。
写景抒情,还可以是情景结合,一边写景一边抒情,情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如《小石潭记》中,开始是“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听到清脆悦耳的水声,心生快乐;而后“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寂寥无人”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内心的痛苦。被贬之后,作者想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苦闷,不想这样的环境却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伤痛,忧伤之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
写景抒情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时全然没有抒情句,但所有的情感都已经寓于其中。如《与朱元思书》中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能够让“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做到“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是因为这里极静极美的自然山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描写中已经寓情于景。《湖心亭看雪》也是这样,看起来只是在写景,但在景中已经寓情,映射出作者高洁的人格理想,以及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