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改编后的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小,知识少,经验少,但他们有活络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无拘的想象力,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活动的诱因,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得到结论,还能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如果这种设想和见解能得到鼓励或奖赏,就会促使探索精神的发生。如果受到责难,惩罚则会丧失自信心而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它需要学生具有更高一些的思维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由于好奇,即使提出的问题既幼稚又可笑,也不能责难。如同作为母亲绝不会嗤笑幼儿学步时那跌跌撞撞的步态,我们不都是这样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吗?所以作为教师自然也不该去讥笑学生,由于好奇心而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应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而不应该表现在反感,总提什么问题,就你事多,否则将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中。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多多倾听孩子的问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伸出热情的双手扶持一把,帮助他们把自己认知上的冲突和矛盾揭示出来。比如,在教学“三角的分类”和“三角形内角和”后,有的学生提出,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它是什么三角形?我便让大家一起讨论猜测,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就会联系三角形的特征去思考。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要判断这是个什么三角形,首先要看这两个锐角的和是大于90度,或者小于90度,还是等于90度?由此说明,问题是在思考中产生的,不会思考也就不会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不折不扣地听老师讲,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从学生简单机械的回答中,很难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及理解、掌握程度,学生则常常是重复老师“唯一的正确”结论,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容器”,除了做一个照搬照套的“好学生”能有什么发现、发明、创新呢?因此,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把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要多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特别是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比较、分析“移花接木”,鼓励学生要敢于“青出于蓝勝于蓝”的探索精神,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真正把灌输的课堂,变成放飞的课堂,使教学课堂真正成为“百花斗研,百鸟争鸣”的教学乐园。
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问题一般存在于新知识的生长处——新旧知识的连结时。如数学“面积的认识”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面积”二字后,问学生:“你想知道有关它的什么知识”?学生思考后提出:“什么叫面积”?“面积和谁有关系?学习了面积有什么用?”等问题,我便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研究“面积的含义”,联系粉刷墙壁,铺地砖等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教师新创设的情境中去。
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与圆锥体体积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后,有的学生问:不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有没有可能也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呢?什么情况下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相等?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我的预料,甚至是出了难题,此时是不予理睬呢?还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解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尊重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珍惜这可贵的思维积极性就应该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探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性,也鼓励了学生勇于探求知识奥秘的精神,从中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本思维中孕育着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了吗?正如教育家刘佛年所说:只要有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新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比向学生传授一堆知识更重要。小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自己会学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直觉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大胆地去尝试、去估计、去猜想,充分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例如:修一条公路,先由甲队修4天后,再由乙队接下去修4天,这样共修了这条公路的七分之一,剩下的由甲乙两队合修还要几天才能修完?在动计算之前,我先鼓励学生猜一猜,于是,个别学生直接讲出4×6=24(天),这个答案迅速而准确,显然是直觉思维的效果,但对自己的答案学生在语言表述上常出现卡壳现象,这时教师首先给予热情的肯定,使他们的创造心得到支持,然后,耐心鼓励帮助他们探索,阐明合理的猜测验证其思维的正确性,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发展。
总之,只要用我们创造性的教来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把创新精神培养落实在课堂上,就一定能够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真正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活动的诱因,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得到结论,还能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如果这种设想和见解能得到鼓励或奖赏,就会促使探索精神的发生。如果受到责难,惩罚则会丧失自信心而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它需要学生具有更高一些的思维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由于好奇,即使提出的问题既幼稚又可笑,也不能责难。如同作为母亲绝不会嗤笑幼儿学步时那跌跌撞撞的步态,我们不都是这样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吗?所以作为教师自然也不该去讥笑学生,由于好奇心而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应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而不应该表现在反感,总提什么问题,就你事多,否则将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中。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多多倾听孩子的问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伸出热情的双手扶持一把,帮助他们把自己认知上的冲突和矛盾揭示出来。比如,在教学“三角的分类”和“三角形内角和”后,有的学生提出,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它是什么三角形?我便让大家一起讨论猜测,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就会联系三角形的特征去思考。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要判断这是个什么三角形,首先要看这两个锐角的和是大于90度,或者小于90度,还是等于90度?由此说明,问题是在思考中产生的,不会思考也就不会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不折不扣地听老师讲,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从学生简单机械的回答中,很难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及理解、掌握程度,学生则常常是重复老师“唯一的正确”结论,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容器”,除了做一个照搬照套的“好学生”能有什么发现、发明、创新呢?因此,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把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要多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特别是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比较、分析“移花接木”,鼓励学生要敢于“青出于蓝勝于蓝”的探索精神,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真正把灌输的课堂,变成放飞的课堂,使教学课堂真正成为“百花斗研,百鸟争鸣”的教学乐园。
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问题一般存在于新知识的生长处——新旧知识的连结时。如数学“面积的认识”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面积”二字后,问学生:“你想知道有关它的什么知识”?学生思考后提出:“什么叫面积”?“面积和谁有关系?学习了面积有什么用?”等问题,我便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研究“面积的含义”,联系粉刷墙壁,铺地砖等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教师新创设的情境中去。
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与圆锥体体积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后,有的学生问:不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有没有可能也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呢?什么情况下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相等?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我的预料,甚至是出了难题,此时是不予理睬呢?还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解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尊重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珍惜这可贵的思维积极性就应该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探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性,也鼓励了学生勇于探求知识奥秘的精神,从中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本思维中孕育着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了吗?正如教育家刘佛年所说:只要有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新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比向学生传授一堆知识更重要。小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自己会学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直觉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大胆地去尝试、去估计、去猜想,充分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例如:修一条公路,先由甲队修4天后,再由乙队接下去修4天,这样共修了这条公路的七分之一,剩下的由甲乙两队合修还要几天才能修完?在动计算之前,我先鼓励学生猜一猜,于是,个别学生直接讲出4×6=24(天),这个答案迅速而准确,显然是直觉思维的效果,但对自己的答案学生在语言表述上常出现卡壳现象,这时教师首先给予热情的肯定,使他们的创造心得到支持,然后,耐心鼓励帮助他们探索,阐明合理的猜测验证其思维的正确性,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发展。
总之,只要用我们创造性的教来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把创新精神培养落实在课堂上,就一定能够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真正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