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冠军进化论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a180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罗兰加洛斯,全世界网球选手心中最艰苦的比赛地,相对松软的红土会降低你的球速,网球也会因为泥沙的颗粒而出现不规则弹跳,还有巴黎酷热的阳光,但你也只能如此,因为即便有许许的微风,也不会给你带来凉意,反而,扬起的沙尘会令你苦恼不堪。
  距离罗兰加洛斯不远,便是高耸的埃菲尔铁塔,局间休息时,电视导播会切入从埃菲尔铁塔到罗兰加洛斯的航拍画面。所有在罗兰加洛斯比赛的球员都无比向往这一旅程,因为,浪漫的法国人会邀请最后的冠军捧着冠军奖杯在埃菲尔铁塔下留下永恒的纪念,一同相伴的还有巴黎美丽的落日余晖。
  2011年6月,手捧苏珊·朗格伦杯在巴黎将尽的夕阳中同埃菲尔铁塔合影的是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在此之前,罗兰加洛斯一直记录着她在四大满贯中的最差战绩,她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不喜欢这里,她从没想过会在这里有如此的作为,正如她一步步从十六强到八强、再到四强、到决赛,直到最后成为冠军,每次的赛后采访,她都会说一个词:“想不到。”
  她是李娜,来自中国。成为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让她形容一下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和夺冠心情,记者话音未落,她便已经开口:“梦想成真。”只是,没人会相信一切真的可以如此精炼,而在如此的精炼背后,一定是过尽千帆的历练。
  
  青春,叛逆的
  如果,人的命运不是注定,那么,就很有可能是一次精确缜密的运算,其中任何一个步骤的差异都会导致结果的迥然不同,正如李娜,如果不是今天的她,这个名字也许会出现在羽毛球赛场上,或者成为芸芸众生中颇不起眼的一个。
  最初,李娜是被父亲寄望圆自己“羽毛球全国冠军”的梦而走上羽毛球场的,但教练怎么看在场上拿着羽毛球拍的李娜怎么不像打羽毛球的,“你的动作更像是打网球”。恰逢网球队的教练去羽毛球队选材,如此评价李娜的羽毛球队教练便将弟子推荐到了网球队。“你怕太阳吗?”这是网球队教练见到李娜的第一句话。“不怕,太阳有什么可怕的,我不怕”。这是李娜当时的回答。“那时候小孩子还没有开窍,哪知道太阳会把自己晒黑,晒黑之后就会变得不美……”每当回想起那个对话,后来的李娜都会发出如此的感慨。
  随后的日子便和许多从小练体育的中国孩子一样,从业余体校开始一步一步到专业队,打得出色进市队、省队、国家队。在这期间,李娜在网球方面的天赋逐步展露,每个带过她的教练都能在她身上感受到巨大的希望。在这期间,让自己走上体育之路的爸爸则早早地辞世,这个变故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李娜的性格。“她就像一个刺猬。她有时候可能扎到别人,但实际上她是在保护自己,而不是为了去攻击别人。”李娜的丈夫姜山做出过如此的解释。
  李娜在17岁时正式转入职业网坛,征战职业比赛,她身上所蕴藏的巨大网球能量开始得到释放。1999年,她在所参加的ITF挑战赛中拿到三项冠军,其中前两项她都是以非种子选手的身份夺冠。此外,她还在双打比赛中连续6次折桂。
  2000年,李娜18岁,成年的她用堪称惊人的表现继续着自己看似前途无量的网球生涯。这一年,她在ITF赛场总共取得52场胜利,成为胜场最多的选手。此外,她还赢得了四场WTA赛事的胜利,56胜的总胜场在所有职业选手中并列排在第三位。WTA巡回赛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站的比赛是李娜首度参加WTA巡回赛,结果在女单首轮中落败,但与搭档李婷夺得该站赛事的女双冠军,这也是中国选手首度在WTA巡回赛中夺冠。同年,在上海举行的POLO公开赛中,李娜击败同胞易景茜夺得自己的首场WTA巡回赛胜利。
  此时的李娜,是中国国家女子网球队最被人看好的球员,是ITF赛事中的“高手”,还在2001年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一举拿下女单、女双以及混双三个冠军,“我觉得国内所有的比赛,我该拿名次的也拿了,但国际排名最高就在120位,怎么打都上不去了。教练带着我跟李婷出去打比赛,我们就好像与世隔绝一样,也不跟国外的运动员交流,我感觉不像在走职业路线一样,所以感觉自己也付出、努力了,但是120位对于职业球员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当时不知道自己下面的路该怎么走。”
  这是需要沟通的时刻,但是,当时的教练仍然有着很重的“举国体制”色彩,教练就是教练,我怎么教你你就怎么练,然而李娜偏偏又是个性急加倔强的姑娘,“我的那个教练是从小就一直带我,所以我跟他沟通方面可能有一些问题,因为他永远觉得他是教练,我是队员,我们不可能平起平坐这样,永远都是他指示什么,我就得去服从,我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
  至于这个“不舒服”的结果,就是李娜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前夕突然宣布退役。
  这绝对是属于李娜的方式,收拾好行李,然后在桌上留下了一封信,信上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尊敬的国家网球队领导,由于我个人身体不适,可能不适于网球的发展了,希望特批我下队。”随后,她坐飞机离开了北京,回到武汉,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学习。
  这是一场属于青春的动荡,带着赌气的叛逆色彩,然而背后却是一种无目的冲动和对未来的迷茫。常年在网球场上挥拍加挥汗的李娜并没有那么容易就能适应在大学课堂、图书馆、宿舍、食堂中穿梭的日子。
  2004年,孙晋芳出任网管中心主任,她找到在校园中读书的李娜,以领导的身份用一种不是领导的态度告诉她:“你不考虑别的,也得为自己考虑,难道你以后就真的这样了?彻底离开网球了?”这是一次针对刚硬的软化,事实证明,这是对付李娜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很快,她便回到了网球场上。
  
  冠军,进化的
  在竞技体育中,天赋的力量是最原始最直接的,但如果想要将天赋转化为最终的成就,需要的则是一步步破茧成蝶的蜕变和进化。
  重返网球场的李娜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再次将自己的世界排名提高到了第33位,她从资格赛打起拿到了广州国际女子公开赛的冠军,成为第一个在WTA巡回赛中夺得单打冠军的中国人。她还闯入了2005年埃斯托利尔赛的决赛,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进入红土赛事决赛。她更是帮助中国队力挫斯洛文尼亚队历史上首次打进联合会杯世界组二组。
  而这些,都是属于天赋的能量,就如同上好的肥料可以让植物快速生长出一片茂密,但最终的赏心悦目却是需要精雕细琢的修剪,而网球天赋背后的性格缺陷却成为了李娜最需要磨练的地方。
  2006年,李娜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她历史性地打入了温网八强、美网十六强,面对世界排名二十到三十位的选手,她保持着稳定的胜率,但同时也会在一场比赛中上演多达61次的非受迫性失误。2006年年底的多哈亚运会,她以一号种子的身份出战却没有任何金牌入账,她的情绪经常会在一场比赛中大起大落,起时所向披靡,落时丢盔卸甲。
  尽管对于职业网球运动员来说,奥运会并不是分量足够的比赛,但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李娜而言,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在北京的莲花球场,她是唯一一名参加了全部单打比赛的中国女选手,打入半决赛的她面对的是为整个国家的网球女子单打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关口,现场观众压抑不住的热情终于在她回击一个志在必得的高压球时彻底激怒了她,“Shut up!”一声尖利的吼声穿透了每个人的耳膜,随后便是蜂拥而至的议论和质疑,一路凯歌的她也在最后功亏一篑,成了最后四强中唯一没有站上领奖台的人。
  “当时你在喊出之后,觉得是痛快了,还是……”“我觉得更压抑了,懊恼。我觉得当时喊完以后感觉不是真的发泄出来了,反而更郁闷了。”
  于是,性格便成了她身上比网球才华更令人关注的焦点,任何比赛,人们都要分一部分注意力来关心她的心态,她的任何表情可能都会被人们当作一种心情起伏的信号,但是李娜还是李娜,继续在WTA巡回赛中挑战着高手、提升着自己的排名,当她在输了球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托着下巴笑呵呵地对所有记者说“唉,人生总有起起伏伏”的时候,人们看到了她的变化,看到了一种“定”的力量。
  “她每次发球都超过180公里/小时,要顶住她的发球,我告诉自己这是关键,可是却总是做不到,我有些丧气,很迷茫。心里想着:这比赛,还怎么玩?”
  本届法网女单1/4决赛,同李娜隔网而立的是夺冠热门、身高1.83米的捷克姑娘科维托娃,两个星期前,她刚刚在马德里用近乎羞辱的悬殊比分将李娜淘汰出局。
  第一盘速败,李娜的急躁也开始躁动,但一种理性的倔强也开始发挥作用:“输也要输得漂亮。至少要把她的发球回过去,不能让她这么轻松得分。”扳回一盘后的决胜盘,李娜一度面临着0比3的落后,但最终崩溃的却不是她。
  “决胜盘0比3,我自己都不敢想象能够翻盘成功。但我告诉自己,她只不过破了我一个发球局,我破一个回来就又打平了。这就是我最新学会的—无论何时,你总能找到积极的一面。而且现在中国电视台都有转播比赛。如果那些年轻的球员看到我这么惨,人们对网球的热情也许一下子就会减弱许多……”
  天赋的迸发是激烈的,而天性的收敛却是缓慢的,而这个波折不断的进化结果,便是黄金比例分配后的天赋和天性,以及中国人、亚洲人的第一座网球大满贯冠军奖杯。
  
  玫瑰,带刺的
  李娜的胸口有一个玫瑰和丘比特之箭组合的刺青,所有人都看得到。如今,这朵玫瑰已经步入了她最美的花期,尽管,花杆上的刺依然清晰可见。
  2011年2月25日,某网球杂志举办的“中国网球人物评选”颁奖礼现场,网球界人士齐聚一堂,球员是球员的样子,官员是官员的样子,工作人员是工作人员的样子,而李娜则是李娜的样子,露背小礼服加淡淡的烟熏妆,她不再是一位简单的运动员,而是从事网球这项时尚动感运动的职业球员,她参加着这个星球上最忙碌也最受瞩目的巡回赛事,她依靠自己的成绩赚取奖金运作着属于自己的团队,她清楚地知道对于职业网球选手而言什么是重要的,她尊重赞助商,用精湛的球技取得竞技领域的突破,同时也用专业的精神追求着商业价值的增值。
  年初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李娜距离冠军已经咫尺之遥,闯入决赛的成绩也已经令众人赞叹。但是,位于南半球的墨尔本的艳阳过后便是北半球仍然没有褪去的寒意,连续几站比赛的“一轮游”也令质疑的目光再次袭来。
  “澳网之前,我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都专注在网球上,而澳网之后,所有的人都来了,媒体、赞助商,我只能拿出百分之六七十的精力,但这是职业球手必须适应的状况,特别是对于赞助商,他们帮助了我很多,给了我很多,除了打好比赛,我也需要配合他们做很多事情,这是应该的,只求别人给我付出,而我什么都不做,我的性格不允许我这样。”
  法网比赛中,李娜也依旧遵循着这一最能体现职业网球选手专业精神的商业准则,在球场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技能,而在球场下最大限度地维护商业价值。女单决赛前,对于自己的比赛,李娜并未太多提及,反而提到了正在进行的男单半决赛,最终,同为耐克旗下球员的纳达尔和费德勒会师决赛,李娜在微博中期盼的“耐克年”也终于实现。
  然而,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并不代表球员个性的大众化和商业化,李娜依旧延续着自己爽直、天然的个性。流利的英语,灿烂的笑容,更衣室里的好人缘以及新闻发布会上的妙语连珠,李娜天性中阳光天真的一面在越来越大的舞台上尽情挥洒着,她试着开始收敛自己的急躁,但那并不是隐忍,她依旧会偶尔地释放,只是会在收和放之间找到如同天赋和天性和平共处的黄金比例。
  年初澳网女单决赛中,她要求裁判告诉现场的中国观众,请他们保持安静,每每比赛进入难熬的瓶颈期,她都会将怒火发泄给看台上的丈夫姜山,后者则会背起球包迅速离场。法网决赛,当斯齐亚沃尼在第二盘发起绝地反击的时候,李娜的表情中有似曾相识的烦躁,对着看台上自己的团队大声抱怨,好在,与过去不同,这些不安的情绪在如今多半会便成一种宣泄而不会真正地主导比赛。
  曾经的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丈夫姜山和大批记者齐聚一堂,面对记者如今身为职业球员如何辛苦的问题,李娜的回答一度让现场气氛有些尴尬:“身为女人,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嫁给一个很有钱的男人,然后哄着他,另一条就是让自己变得很有钱,然后被人哄,我已经不可能嫁给一个很有钱的男人了,所以,只有让自己变得很有钱才行。”
  一瞬间,姜山的身上聚集了很多旁观的目光,他没有任何反应,微微一笑,因为,在他眼中,这才是李娜!
  “不管是被骂还是被开玩笑,你难道真的不会感觉不舒服吗?”
  “真的不会,因为,这才是李娜,这些直接的、无所顾忌的东西是她的天性,正是因为这些天性、这些独特的东西才成就了今天的李娜,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改掉了,李娜也就不是李娜了。”
  话音刚落,手捧苏珊·朗格伦杯的李娜用流利的英语在全世界的瞩目下表达着她对姜山的感谢,笑颜如花。
  
  体制外的孤独美
  撰文 | 和静钧
  6月4日,躺在罗兰加洛斯中心红土场上,赢球后的李娜在亚洲人特有的绢秀脸庞上,现出恬静的惬意。那一刻,想起了徐志摩那首诗:“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
  可以想象,维持这样的孤独美,往往召唤着不消停的叛逆,李娜在“举国体制”中几度进出,是“举国体制”奥运夺金战略下网球弱势现实,与整个社会中上层人士对这一项精英运动的强势渴求不断上升的冲突的直观反映。
  2008年奥运会之前,李娜在“举国体制”中几进几出,北京奥运会奖牌颗粒无收,为挣脱“举国体制”束缚创造了机会,给这群“举国体制”受益者和受害者双重身份的运动员,敞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2008年之后,网管中心下决心把数名国内优秀的女单选手“放飞”,放走了郑洁、李娜、晏紫和彭帅。“单飞”后的她们,成为了真正的职业运动员,可以自己挑选教练,只要把所得资金交还国家8%至12%就可以,而不是以前的65%。她们名义上保持了“国家队”队员的编制,实际上成为吃不到皇粮要为自己的生计奋斗的运动员。
  把这种“自营”运动视为中国社会国有企业垄断下民营企业求生艰难的映射,恐是再恰当不过了的比喻。“单飞”后这批运动员在世界各大重要赛场刮起“中国旋风”,自然得出了只有自我担责的民营企业之荣,才是一国经济最终持续繁荣之结论。而美学中的残缺逆生与唯美论中的至善反毁,也正是体现在如此对待自然秩序的态度差别之上。
其他文献
如果不是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的“性侵门”,如果不是IMF被总裁接班人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拉加德是谁,谁在乎?2011年5月,卡恩终于如大家所预测的“栽在女人头上”。这位任职还不满4年的IMF总裁,在被指控对一名女服务进行了性侵犯后,除了为大众带来更多谈资外,还为IMF留下了一地鸡毛。  最让人头疼就是谁来接卡恩的班?  按照惯例,欧洲人执掌IMF,美国人执掌世界银行。这样的人事安排出于利益平衡的
期刊
她是:歌手、作家、演员  她的素食资历:近六年  她经历了:看起来光鲜,但“情绪低落,身心俱疲”。  她遭遇:担心素食会营养不良,素食后“反而胖了”,“过一年体重才开始稳定”。  她不会:攻击肉食者,“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你不用去强调跟它对立的那一面。”  她享受:素食之后身体轻松,想法也变得很清爽。    她试着把过期的指甲油涂在一双旧鞋子上,然后穿着这双涂着青色、绿色、蓝色以及一些淡金色的鞋子出
期刊
六年前,  她因李厚霖的欺骗而崩溃。  对生活惶恐到一塌糊涂,惊慌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今时再次触及这个敏感话题,  她似已卸下了防备,  露出一隙俗称“闷骚”的东西,哼唱起林夕的词。  迈过30岁的秦海璐,懂得了爱,坚持着爱。  她的心里,依旧暗藏着一朵红玫瑰。  33岁,拿过代表华语电影最高成就的奖项,  有一位安全感充沛的男友,女人要奋力追求的,她都已经有了。无需焦躁,生活按照她的步骤悄然推
期刊
9·11十周年,和以往不同,人们似乎正在回避那些刺激性的画面,转而投向温暖的瞬间。  埃利奥特一家与世贸中心仅隔一个街区,爆炸和坍塌把他们的幸福感瞬间抽空。在躲避之后他们选择逃离,十年后,小镇的平静终于消弭了梦魇。    灾难降临  2001年,9月11日清晨,在仅与世贸中心相隔一个街区的翠贝卡街区里,一户人家里传出了男婴的啼哭声。男婴叫山姆,他的爸爸是埃利奥特,妈妈是诺琳。  翠贝卡街区离格林威
期刊
30岁过后的邓超开始读史铁生的书,也开始看《聆听父亲》,试图理解困境下的人生。    邓超初见,像是现代版的“白杨”,刘海向后梳起,在脑后扎成一个小辫,黑色的九分小脚裤,露出一截脚踝。在采访中,他一本正经,甚至过分乖巧,偶尔会突然冒出一句“我好饿啊”,让人感觉他游离在这个空间之外,在演着一幕名为“演员独白”的即兴戏剧。  我们坐在停电的摄影棚里,一个机器发出单调的长音,让人焦躁,却无法停止。邓
期刊
她是:《原素》电子杂志出版人  她的素食资历:一年半  她经历了:小学三年级之前,对某种味道的排斥和过分敏感,不喝牛奶,不吃任何肉。之后觉得“实在太瘦了,看起来像一个骷髅”,开始尝试吃一点肉,直到无肉不欢。顿悟后开始吃素,迅速成为“纯素者”。  她遭遇:很多美食不能跟男友一起分享,去餐厅吃饭的各种尴尬,不太能闻肉味而楼下是个饭馆。  她不会:把素食变成一种布道,“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选项,选或不选都
期刊
她是:“微博素食”博主,拥有粉丝超过三万。  她的素食资历:三年  她经历了:独自吃素,拥有上万素食朋友定期交流聚会,平台发展瓶颈期。  她遭遇:承受“落单”的失落和找不到饭友的孤独,建设微博平台“偶尔会有撑不住的感觉”。  她不会:在资金和精力等多重压力下放弃“微博素食”这个平台。  她享受:看到有人能够接受素食、改变偏见甚至决定尝试的时候,那种感觉“是金钱、名利都还不来的”。    “就叫我‘
期刊
他是:蔬食餐厅维根小屋老板,致力于推广“蔬食”理念,认为这是素食由小众走向大众的关键一步。  他的素食资历:二十年没有吃过肉。  他经历了:从光学博士到蔬食营养博士,让食素进行从小众到大众,从生存到生活的改造。  他遭遇:对频繁换城市的厌倦,眼看着素食者很小众,显得偏激。  他不会:认为只有吃素才会健康,跟非素食者有距离。  他享受:过自己的生活,在家吃简单的东西,安安静静地生活。    维根小屋
期刊
他是:“优质大豆”乐队歌手,民间动物保护组织“别吃朋友”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他的素食资历:十年,极致素食主义者(不吃蛋、奶和蜂蜜)。  他经历了:单纯吃素,“只为消减自己的欲望,不带宗教色彩和动物保护目的”,第二阶段是“开始为动物朋友争取权益”。  他遭遇:网上被谩骂,被人称为苦行僧。  他不会:强迫别人吃素或者有某种优越感。  他享受:素食后,内心宁静带来的快乐。    解征很瘦,面庞如刀削。
期刊
可以不要Jil Sander撞色裙、不拿McQueen蛇皮手包、不穿Balmain黑金闪亮哈伦裤,惟独透气柔软的T恤是夏季不可或缺的单品。新奇的是,今夏T恤迈开身价暴涨之路,Versace最新限量版T恤率先将T恤价码提升至与Jil Sander撞色裙差不多的高度,就连平易近人的zara、uniqlo,碰到Gaga合作款限量系列的时候,也立马不亲民。    T恤回归达人热品    每天在车水马龙的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