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的,而课堂提问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是课堂语言交流的基本形式,是师生交流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节奏,及时有效地进行提问,往往会使课堂绽放异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显然要达到这一效果,教师的课堂提问至关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以便同仁探讨:
一、问题的有效性与分成次性。
课堂提问,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学生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同时要注意我们面对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发言及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椭圆的相关知识后,为了检查学生的情况,我们常常会这样问:”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在定义中要注意哪三个方面?”,这是学生的表层知识,只要学生有去识记,应该答得出来。接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已知F1,F2两个定点,点P为动点。|F1F2|=2,
(1)若|PF1|+|PF2|=3则动点P的轨迹为:( ) A 椭圆 B 线段 C 直线 D 不存在
(2)若|PF1|+|PF2|=2则动点P的轨迹为:( ) A 椭圆 B 线段 C 直线 D 不存在
(3)若|PF1|+|PF2|=1则动点P的轨迹为:( ) A 椭圆 B 线段 C 直线 D 不存在
这个问题需在椭圆的概念理解掌握基础上,能够初步应用,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一定难度,可提问基础稍好的学生。解决后提出第三问题:已知F1,F2两个定点,点P为动点。|F1F2|=2,
(1)若|PF1|+|PF2|=3则动点P的轨迹为 。
(2)若|PF1|+|PF2|=2则动点P的轨迹为 。
这个问题需在椭圆的概念和标准方程理解掌握基础上,能够初步应用,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一定难度,可提问基础扎实的学生。
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与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提不同的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了思考的快乐、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这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必然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在课堂学习提问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课堂生成。
有些教师提问时虽然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般步骤和“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必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学生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予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反之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生成性资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习复数的四则运算时,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复数z满足z·i=1+i,求z ,由于要突出复数的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我先分析了常规方法, 。这时,马上就有一位同学叫起来,“太麻烦了,我都可以直接讲出答案。”师生的眼光马上汇聚过去,他得意了。“怎么看出来的?”其他同学叫起来了,“ ,所以 ”
“真聪明”,我马上表扬了他,接着问他:“条件改为 呢?能不能看出答案?”,他想了想说:“没办法,只能按你讲的方法做了。”这时另一个同学又有声音了:“老师,我是这样做的,先设 ,然后代入化简,再利用实部、虚部分别相等,得到方程组求出x 和y可以吗?”我很高兴地问“同学们,他这样做可以吗?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借此契机,我引导学生总结了利用等式条件求复数的两种通性通法及其重要性,表扬两位同学思维敏捷及第一位同学的方法的巧妙和局限性。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从教学公平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平等的回答机会,同时也要重视回答的学生的发言,以促使所有学生均能积极思考、不断提高。
三、在课堂学习提问及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数学课堂的提问的好坏,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只要能长期坚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就一定会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题:有四本不同的书分给三个同学,每人至少一本,那么不同的分法有多少种?
这个问题学生都能下手做,可能会给出各种答案,如:24、72、36等,教师理答时应抓住这个问题本身所蕴涵的一些东西,给学生一个明确思考此问题的指向。如可追问答案24与72是怎么得到的,学生一般的做法是 与 .对于, 学生是犯了一个比较低级的错误,说明对排列数的认识不清,这时教师可与犯错误的学生一起回顾排列数的意义,然后让他解释 ,由于他刚回顾了排列数的意义,学生会很快回答说:从4本书里面选出3本分给三个人.这时教师只要问“那么剩下的一本分给谁”就会使学生明白的错误;对于 ,这个错误比较隐避,教师也要让学生说出这样列式子的依据:“先从4本书里挑出一本 ,把这本书分给一个人,所以乘以 ,然后再把剩下的三本书分给三个人,就是乘以 ”,教师这时可通过实例来说明他的错误,如四本书为a,b,c,d,三个人为A,B,C,按照刚才给出的分法,在 与 中,可能会把书a分给A,然后在 中可能又将书b分给了A,这样,A就会得到书a与b,但是,按这样的分法,也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 与 中,把书b分给了A,在 中又将书a分给了A,这样,就有两种分法使A分得书a与b….这样分析下来,学生就会理解这样的错误所在,以后自己也会避免.在分析完这两种错误的情况后,教师还应请学生说出36这个结果的思考方法:先选两本书( )分给一个人( )剩下的两本书分给两个人( ),于是得 ,或者:先选两本书( ),捆绑将之视为一本“大书”,然后一本“大书”与两本“小书”共三本分给三个人( ),于是结果为 .在学生回答这些方法之后,教师还进一步与学生讨论先分组再分配的方法: .这样,通过这个问题的较深入的理答,学生既 从“面”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从“本”上对这一问题作了细致深入的認识.
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加高效地思考、探析,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抓住教材内容的深刻内涵,在提问内容的设置上,要善于凸显出内涵要义的丰富特性,在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更要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适时点拨、解惑,激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分析、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更加高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不断进行反思。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成为教学中的智者,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创设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开展的问题情境,将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学校:福建光泽二中
作者:王智辉
电话:18039736327 邮编:354100
通讯地址: 福建省光泽县光泽二中郝昆(老师)收
一、问题的有效性与分成次性。
课堂提问,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学生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同时要注意我们面对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发言及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椭圆的相关知识后,为了检查学生的情况,我们常常会这样问:”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在定义中要注意哪三个方面?”,这是学生的表层知识,只要学生有去识记,应该答得出来。接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已知F1,F2两个定点,点P为动点。|F1F2|=2,
(1)若|PF1|+|PF2|=3则动点P的轨迹为:( ) A 椭圆 B 线段 C 直线 D 不存在
(2)若|PF1|+|PF2|=2则动点P的轨迹为:( ) A 椭圆 B 线段 C 直线 D 不存在
(3)若|PF1|+|PF2|=1则动点P的轨迹为:( ) A 椭圆 B 线段 C 直线 D 不存在
这个问题需在椭圆的概念理解掌握基础上,能够初步应用,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一定难度,可提问基础稍好的学生。解决后提出第三问题:已知F1,F2两个定点,点P为动点。|F1F2|=2,
(1)若|PF1|+|PF2|=3则动点P的轨迹为 。
(2)若|PF1|+|PF2|=2则动点P的轨迹为 。
这个问题需在椭圆的概念和标准方程理解掌握基础上,能够初步应用,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一定难度,可提问基础扎实的学生。
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与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提不同的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了思考的快乐、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这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必然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在课堂学习提问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课堂生成。
有些教师提问时虽然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般步骤和“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必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学生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予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反之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生成性资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习复数的四则运算时,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复数z满足z·i=1+i,求z ,由于要突出复数的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我先分析了常规方法, 。这时,马上就有一位同学叫起来,“太麻烦了,我都可以直接讲出答案。”师生的眼光马上汇聚过去,他得意了。“怎么看出来的?”其他同学叫起来了,“ ,所以 ”
“真聪明”,我马上表扬了他,接着问他:“条件改为 呢?能不能看出答案?”,他想了想说:“没办法,只能按你讲的方法做了。”这时另一个同学又有声音了:“老师,我是这样做的,先设 ,然后代入化简,再利用实部、虚部分别相等,得到方程组求出x 和y可以吗?”我很高兴地问“同学们,他这样做可以吗?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借此契机,我引导学生总结了利用等式条件求复数的两种通性通法及其重要性,表扬两位同学思维敏捷及第一位同学的方法的巧妙和局限性。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从教学公平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平等的回答机会,同时也要重视回答的学生的发言,以促使所有学生均能积极思考、不断提高。
三、在课堂学习提问及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数学课堂的提问的好坏,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只要能长期坚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就一定会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题:有四本不同的书分给三个同学,每人至少一本,那么不同的分法有多少种?
这个问题学生都能下手做,可能会给出各种答案,如:24、72、36等,教师理答时应抓住这个问题本身所蕴涵的一些东西,给学生一个明确思考此问题的指向。如可追问答案24与72是怎么得到的,学生一般的做法是 与 .对于, 学生是犯了一个比较低级的错误,说明对排列数的认识不清,这时教师可与犯错误的学生一起回顾排列数的意义,然后让他解释 ,由于他刚回顾了排列数的意义,学生会很快回答说:从4本书里面选出3本分给三个人.这时教师只要问“那么剩下的一本分给谁”就会使学生明白的错误;对于 ,这个错误比较隐避,教师也要让学生说出这样列式子的依据:“先从4本书里挑出一本 ,把这本书分给一个人,所以乘以 ,然后再把剩下的三本书分给三个人,就是乘以 ”,教师这时可通过实例来说明他的错误,如四本书为a,b,c,d,三个人为A,B,C,按照刚才给出的分法,在 与 中,可能会把书a分给A,然后在 中可能又将书b分给了A,这样,A就会得到书a与b,但是,按这样的分法,也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 与 中,把书b分给了A,在 中又将书a分给了A,这样,就有两种分法使A分得书a与b….这样分析下来,学生就会理解这样的错误所在,以后自己也会避免.在分析完这两种错误的情况后,教师还应请学生说出36这个结果的思考方法:先选两本书( )分给一个人( )剩下的两本书分给两个人( ),于是得 ,或者:先选两本书( ),捆绑将之视为一本“大书”,然后一本“大书”与两本“小书”共三本分给三个人( ),于是结果为 .在学生回答这些方法之后,教师还进一步与学生讨论先分组再分配的方法: .这样,通过这个问题的较深入的理答,学生既 从“面”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从“本”上对这一问题作了细致深入的認识.
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加高效地思考、探析,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抓住教材内容的深刻内涵,在提问内容的设置上,要善于凸显出内涵要义的丰富特性,在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更要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适时点拨、解惑,激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分析、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更加高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不断进行反思。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成为教学中的智者,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创设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开展的问题情境,将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学校:福建光泽二中
作者:王智辉
电话:18039736327 邮编:354100
通讯地址: 福建省光泽县光泽二中郝昆(老师)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