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当今世界的高速运转,地球村的形成,以及成功加入WTO都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冲击,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农业的必由之路。本文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溯源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浅析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式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国农业 现代化 中国特色 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更关系着中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首要任务”。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溯源中国农业现代化
1978年到1987年,中国进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1988年到1997年,中国进行了以农村税费为核心的农村分配关系的改革;1998年至今,党一直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纵观30多年的改革历程,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据《2013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3年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总体平稳”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当前农村发展仍然面临许多突出问题:
1、从农业发展看,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压力较大。
2、从农民增收看,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下半年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增幅仍可能继续下滑。
3、从农村改革创新看,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村面临的体制机制矛盾还比较突出。
农业发展滞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现代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提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来,经济学者们就从过程论、制度论、配置论、可持续发展论、转变论、一体论等不同的视角解读了农业现代化,从而得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长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故而农业现代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手段。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态性——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会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阶段目标,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第二,区域性——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同一个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都存在差异,从而使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
第三,世界性和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各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在全球化的高度上制定发展战略。
第四,整体性——农业属于基础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
三、发展中国特色式现代化农业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设定了新的要求,那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这一路线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使农业发展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动力。
过去十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克服多种困难和风险,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1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开辟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新纪元,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中国特色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国人口众多且持续增长,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机械化的逐步实现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想要使这些劳动力在农村就地安排无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严峻考验。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应该着力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2、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重视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以农户为生产主体,经营规模小,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又导致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低,这都限制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长期的农业改革中,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农业组织的管理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不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时间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
3、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协调区域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资源量相对贫乏,区域间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而且国家底子薄,积累少,区域间生产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切勿“一刀切”,需因地制宜,在国家资金的必要扶持下,走农业综合发展道路,发展特色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4、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推广生态农业创新
建国以后,我国农业发展呈现“靠天收”的粗放型模式,加上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这又造成土地质量下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影响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中国农业 现代化 中国特色 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更关系着中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首要任务”。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溯源中国农业现代化
1978年到1987年,中国进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1988年到1997年,中国进行了以农村税费为核心的农村分配关系的改革;1998年至今,党一直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纵观30多年的改革历程,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据《2013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3年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总体平稳”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当前农村发展仍然面临许多突出问题:
1、从农业发展看,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压力较大。
2、从农民增收看,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下半年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增幅仍可能继续下滑。
3、从农村改革创新看,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村面临的体制机制矛盾还比较突出。
农业发展滞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现代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提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来,经济学者们就从过程论、制度论、配置论、可持续发展论、转变论、一体论等不同的视角解读了农业现代化,从而得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长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故而农业现代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手段。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态性——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会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阶段目标,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第二,区域性——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同一个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都存在差异,从而使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
第三,世界性和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各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在全球化的高度上制定发展战略。
第四,整体性——农业属于基础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
三、发展中国特色式现代化农业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设定了新的要求,那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这一路线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使农业发展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动力。
过去十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克服多种困难和风险,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1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开辟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新纪元,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中国特色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国人口众多且持续增长,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机械化的逐步实现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想要使这些劳动力在农村就地安排无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严峻考验。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应该着力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2、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重视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以农户为生产主体,经营规模小,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又导致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低,这都限制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长期的农业改革中,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农业组织的管理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不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时间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
3、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协调区域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资源量相对贫乏,区域间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而且国家底子薄,积累少,区域间生产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切勿“一刀切”,需因地制宜,在国家资金的必要扶持下,走农业综合发展道路,发展特色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4、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推广生态农业创新
建国以后,我国农业发展呈现“靠天收”的粗放型模式,加上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这又造成土地质量下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影响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