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颁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建立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的比例)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低于150%,原则上按两者孰高的方法确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这项制度是一个重大创新,对提高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稳健性将起到重要作用。
拨备率有效弥补了拨备覆盖率的亲周期现象
《意见》提出的两项指标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
拨备覆盖率的亲周期性
拨备覆盖率计算公式为:拨备覆盖率=拨备余额/不良贷款余额。
式中分母是不良贷款余额,当拨备覆盖率固定时,拨备数取决于不良贷款数,如果不良贷款多,提取的拨备就多,不良贷款少,提取的拨备就少。这个指标具有严重的亲周期性。即,当经济形势很好时,由于一片繁荣,各项经济指标都很好,银行的贷款质量就好,不良贷款就少,提取的拨备也很少,但经济上行期,贷款总量却会大大增加,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这样就产生一个矛盾,一方面贷款总量很高,杠杆率也很高;另一方面拨备却很少,几乎没有拨备,一旦经济下行时,资产质量会迅速下滑,呆账会迅速增加,而由于没有足够的拨备,加上经济下行时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补充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能力下降,于是就要发生金融危机。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国的五大投行,由于投行不受美国银行监管机构监管,也没有拨备这个概念,加上疯狂的贪婪,惊人的杠杆,经济下行时都纷纷倒下了。以不良贷款为基数的拨备覆盖率也有类似的效应。
拨备率的逆周期性
为了弥補上述不足,银监会推出拨备率这个指标,也叫拨贷比。
拨备率计算公式为:拨备率=拨备余额/贷款余额
式中分母是贷款总数,当拨备率固定时,拨备数取决于贷款总数,贷款总数越多,拨备额也越高。这个指标有良好的逆周期作用,当经济上行时,贷款质量变好,呆账变少,银行风险隐藏起来了,用于应对呆账的准备金按理也可以减少,但由于经济上行,贷款总量增加,拨备数量不降,反而随着贷款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经济上行到顶点时,拨备额也上升至顶点。由于经济上行时,银行效益很好,多提一点拨备对利润影响不大,银行不知不觉就把拨备提得非常充足了,一旦经济波动,风险来临时就能轻松应对。
双指标控制有效解决了单指标的缺陷
就拨备覆盖率和拨备率单项指标看,哪一个指标都有缺陷。
拨备覆盖率只反映不良贷款与拨备的关系。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银行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应根据资产实际发生减值迹象提取,资产无论正常还是不良,只要有减值迹象的都应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而拨备覆盖率只与不良贷款有关,只有当不良发生了才提取相应的拨备,而对大多数银行而言,真正发生不良的资产很少,一般只占贷款总数的1%左右,如果只考虑不良,不考虑非不良,相当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方面由于提取的准备金很少,不足以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不能准确反映正常贷款的减值情况。
拨备率只反映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总量的关系,不反映不良贷款的多少,当一家银行不良资产很高时,根据拨贷比提取的准备金不能覆盖所发生的风险。所以,单用哪一个指标控制都是不审慎的。
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只规定拨贷比这个指标,当不良率上升到2.5%以上时,覆盖率就低于100%,将不能全覆盖不良贷款;如果只规定拨备覆盖率这个指标,当不良率很低,趋于零时,提取的拨备很少,也趋于零,这样不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果将非不良贷款与不良贷款分别提取相应准备金,如按非不良贷款1%、不良贷款100%比例提取准备金,只有当不良率等于1.5%~2%之间时,提取的拨备数比较合适,不良率小于1、大于2时,所提拨备都可能偏少。且这种提法当不良贷款上升时,对非不良贷款向下迁徙的可能性没有预防功能。运用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双指标控制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不管银行资产质量好还是差,都有相应的指标控制,哪怕资产质量很好,好到不良贷款为零,仍然要提取贷款总量2.5%的拨备;如果资产质量很差,差到不良资产高垒,则以不良资产为衡量标准,提取足够的拨备。这项制度还有一个亮点在于将拨备覆盖率定在150%,而不是100%,这样,对不良率高的银行形成了良好的制约,不仅考虑了对不良贷款的覆盖,也考虑了对非不良贷款的覆盖。因为覆盖率是150%,相当于拿出100%拨备应对不良贷款,同时拿出50%拨备应对非不良贷款。这种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当一家银行不良贷款高起时,这家银行的非不良贷款质量也开始下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要有足够的拨备应对这些可能向下迁徙的“非不良贷款”,所以,有1/3的拨备用于应对非不良贷款,是科学、审慎的。
双指标控制有效解决了不同银行的差异性监管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银行与银行之间差别也很大,有的先进银行已经跻身世界大行的前列,而有的地区银行却仍然非常原始,他们的资产质量、盈利模式、风险管理能力都有很大差距,如何针对不同的银行差别监管呢?银监会出台的双指标控制法,较好地解决了针对不同银行采取不同政策的问题。对于资产质量好、不良贷款率低的银行,就以贷款总量为衡量标准提取准备金,用于抵御不可预测的风险,而且以2.5%封顶;对于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以不良率为衡量标准,不良率越高,提取拨备越多,而且上不封顶。那么以什么标准判断不良贷款率是高还是低呢?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一个参考值。当拨备率锁定在2.5%,拨备覆盖率锁定在150%时,不良率是一个确定的数,即1.67%。当不良率低于1.67%时,只要拨贷比达标,拨备覆盖率肯定达标,因此,不用考虑拨备覆盖率,只需提足2.5%拨贷比就行;当不良率高于1.67%时,只要拨备覆盖率达标,拨贷比肯定达标,因此,不用考虑拨贷比,只要提足150%拨备覆盖率就行。这种双约束制度,不仅对不同银行有良好的区别监管功能,就是对同一家银行,在不同时期、不同时点,根据不良率高低可以灵活掌握拨备量值,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动态拨备指标。 双指标控制有效解决了资产质量稳健性评价问题
如何评价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健性问题,是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过去采取不良贷款率、拨备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健性,由于缺乏联动,所以哪一个指标都不能作出比较准确地评价,只有采用了拨贷比和拨备覆盖率两个指标联动控制,才真正解决了评价相对准确的问题。众所皆知,拨备在银行内部又称减值准备,是银行为其授信资产计提和预留的准备资金,用于应付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值准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应非不良授信,包括正常和关注类授信;另一部分对应不良授信,包括次级、可疑、损失。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五级分类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大,这里的人为因素包括分类标准、人员经验、模型的合理性等,分类难以准确。如果将评价标准建立在不准确分类的基础上,那评价一定是不准确的。实行双指标约束机制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降低了对贷款分类准确性的依赖。现行的准备金制度,不体现五级分类,只考虑不良与非不良两类,以不良率为参考值,不良率小于1.67%时,实行2.5%拨贷比;不良率大于1.67%时,实行150%覆盖率,不管分类是否准确都能获得比较充足的拨备。
现行准备金制度不仅反映了资产质量,也反映了财务稳健性。反映资产质量的有三个指标:不良率、拨备率、拨备覆盖率,当得知一家银行的不良率为多少时,马上就能确定用什么指标衡量拨备,从拨备情况就能对财务稳健性作出判断。例如,当不良率小于1.67%时,拨备率越高越稳健;当不良率大于1.67%时,拨备覆盖率越高越稳健。
真正把握住了监管的重点。当一家银行不良率很低时,监管的重点是非不良贷款,所以使用拨贷比这个指标,主要考量非不良贷款的拨备率;当不良率上升时,监管的重点自动转移到不良贷款上来了,考核的指标是拨备覆盖率,这真正体现了区别对待、科学监管。
双指标控制是目前该项监管制度的最佳选择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该项准备金制度推出后,坊间也有不少议论和质疑,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拨贷比这个指标太粗放,没有考虑各家银行经营状况、资产质量、风险控制能力等诸多因素,好比不管是干农活的壮汉还是在辦公室工作的书生,都给同样的口粮,不够合理;二是在不良率低于1.67%时,用于应对非不良贷款的拨备标准不一致,例如A、B两家银行,A银行不良率为1%,B银行不良率为1.5%,在拨货比均为2.5%的情况下,A银行用于应对非不良贷款的拨备是1.5%,B银行用于应对非不良贷款的拨备是1%,不良率低的A银行反而多提拨备;三是认为150%的覆盖率不够科学,一家银行哪怕将全部不良贷款都作为损失,一分钱也收不回来,也只需100%拨备就够了,因而,认为定150%拨备覆盖率指标是荒唐的。
我认为以上观点有片面性。
拨备是用来覆盖已经发生的损失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既然是可能发生的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的事件进行防范就不可能做到100%精确的,正像乘飞机购买保险一样,不能因为飞机安全着陆就说保险白买了,保险的功用在飞机安全着陆之前已经发挥完了,如果买保险一定要有回报,那保险公司就要关门了。银行的拨备就像交强险(效能强制保险),是为了银行更加稳健运行必须承担的成本,不能因为拨备没用上就觉得亏了,更不能千方百计在少提拨备上做文章、动脑筋。
防范风险是对风险事件进行考量的。贷款贷出去后,可能要经历10年、20年时间才能把贷款悉数收回,在收回之前都假定风险是存在的,既然存在风险就要防范。就像小轿车都要有安全气囊、都要备灭火瓶一样,不能因为车的质量好就不备安全气囊和灭火瓶了,因为不管车多么好,发生碰撞、着火等事件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银行也一样,计提减值准备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的,不能因为现在资产质量好就不提拨备,不能将眼睛只盯着不良贷款部分。
监管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风险防范和监管要受到成本、监管资源和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制约,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只能相对合理。例如公路限速,对于高性能车和高技术水平的司机,与低性能车和刚学驾驶的新手都一个标准,确实不合理,但是如果区别监管,那就要对每一台车的性能和每一位司机的技术水平进行测量,制定不同的标准,这样做虽然合理一些,但是目前的警力资源和技术手段都达不到,所以,只能粗放监管。但也不是说监管不能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是可以改进的。例如,对于限速50公理/小时的路段,可能是充分考虑了雨雪天气、有雾、夜间等多种因素后确定的限速指标,对于好天、能见度好、白天,就可以提高限速,如果路边安装一个电子显示屏,限速指标随路况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就会更合理一些。银行监管也一样,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对各银行进行区别监管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合理。
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现行的准备金制度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已经引起了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视,我们应珍视自己的发明和创新,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培训中心副主任)
拨备率有效弥补了拨备覆盖率的亲周期现象
《意见》提出的两项指标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
拨备覆盖率的亲周期性
拨备覆盖率计算公式为:拨备覆盖率=拨备余额/不良贷款余额。
式中分母是不良贷款余额,当拨备覆盖率固定时,拨备数取决于不良贷款数,如果不良贷款多,提取的拨备就多,不良贷款少,提取的拨备就少。这个指标具有严重的亲周期性。即,当经济形势很好时,由于一片繁荣,各项经济指标都很好,银行的贷款质量就好,不良贷款就少,提取的拨备也很少,但经济上行期,贷款总量却会大大增加,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这样就产生一个矛盾,一方面贷款总量很高,杠杆率也很高;另一方面拨备却很少,几乎没有拨备,一旦经济下行时,资产质量会迅速下滑,呆账会迅速增加,而由于没有足够的拨备,加上经济下行时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补充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能力下降,于是就要发生金融危机。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国的五大投行,由于投行不受美国银行监管机构监管,也没有拨备这个概念,加上疯狂的贪婪,惊人的杠杆,经济下行时都纷纷倒下了。以不良贷款为基数的拨备覆盖率也有类似的效应。
拨备率的逆周期性
为了弥補上述不足,银监会推出拨备率这个指标,也叫拨贷比。
拨备率计算公式为:拨备率=拨备余额/贷款余额
式中分母是贷款总数,当拨备率固定时,拨备数取决于贷款总数,贷款总数越多,拨备额也越高。这个指标有良好的逆周期作用,当经济上行时,贷款质量变好,呆账变少,银行风险隐藏起来了,用于应对呆账的准备金按理也可以减少,但由于经济上行,贷款总量增加,拨备数量不降,反而随着贷款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经济上行到顶点时,拨备额也上升至顶点。由于经济上行时,银行效益很好,多提一点拨备对利润影响不大,银行不知不觉就把拨备提得非常充足了,一旦经济波动,风险来临时就能轻松应对。
双指标控制有效解决了单指标的缺陷
就拨备覆盖率和拨备率单项指标看,哪一个指标都有缺陷。
拨备覆盖率只反映不良贷款与拨备的关系。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银行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应根据资产实际发生减值迹象提取,资产无论正常还是不良,只要有减值迹象的都应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而拨备覆盖率只与不良贷款有关,只有当不良发生了才提取相应的拨备,而对大多数银行而言,真正发生不良的资产很少,一般只占贷款总数的1%左右,如果只考虑不良,不考虑非不良,相当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方面由于提取的准备金很少,不足以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不能准确反映正常贷款的减值情况。
拨备率只反映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总量的关系,不反映不良贷款的多少,当一家银行不良资产很高时,根据拨贷比提取的准备金不能覆盖所发生的风险。所以,单用哪一个指标控制都是不审慎的。
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只规定拨贷比这个指标,当不良率上升到2.5%以上时,覆盖率就低于100%,将不能全覆盖不良贷款;如果只规定拨备覆盖率这个指标,当不良率很低,趋于零时,提取的拨备很少,也趋于零,这样不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果将非不良贷款与不良贷款分别提取相应准备金,如按非不良贷款1%、不良贷款100%比例提取准备金,只有当不良率等于1.5%~2%之间时,提取的拨备数比较合适,不良率小于1、大于2时,所提拨备都可能偏少。且这种提法当不良贷款上升时,对非不良贷款向下迁徙的可能性没有预防功能。运用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双指标控制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不管银行资产质量好还是差,都有相应的指标控制,哪怕资产质量很好,好到不良贷款为零,仍然要提取贷款总量2.5%的拨备;如果资产质量很差,差到不良资产高垒,则以不良资产为衡量标准,提取足够的拨备。这项制度还有一个亮点在于将拨备覆盖率定在150%,而不是100%,这样,对不良率高的银行形成了良好的制约,不仅考虑了对不良贷款的覆盖,也考虑了对非不良贷款的覆盖。因为覆盖率是150%,相当于拿出100%拨备应对不良贷款,同时拿出50%拨备应对非不良贷款。这种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当一家银行不良贷款高起时,这家银行的非不良贷款质量也开始下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要有足够的拨备应对这些可能向下迁徙的“非不良贷款”,所以,有1/3的拨备用于应对非不良贷款,是科学、审慎的。
双指标控制有效解决了不同银行的差异性监管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银行与银行之间差别也很大,有的先进银行已经跻身世界大行的前列,而有的地区银行却仍然非常原始,他们的资产质量、盈利模式、风险管理能力都有很大差距,如何针对不同的银行差别监管呢?银监会出台的双指标控制法,较好地解决了针对不同银行采取不同政策的问题。对于资产质量好、不良贷款率低的银行,就以贷款总量为衡量标准提取准备金,用于抵御不可预测的风险,而且以2.5%封顶;对于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以不良率为衡量标准,不良率越高,提取拨备越多,而且上不封顶。那么以什么标准判断不良贷款率是高还是低呢?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一个参考值。当拨备率锁定在2.5%,拨备覆盖率锁定在150%时,不良率是一个确定的数,即1.67%。当不良率低于1.67%时,只要拨贷比达标,拨备覆盖率肯定达标,因此,不用考虑拨备覆盖率,只需提足2.5%拨贷比就行;当不良率高于1.67%时,只要拨备覆盖率达标,拨贷比肯定达标,因此,不用考虑拨贷比,只要提足150%拨备覆盖率就行。这种双约束制度,不仅对不同银行有良好的区别监管功能,就是对同一家银行,在不同时期、不同时点,根据不良率高低可以灵活掌握拨备量值,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动态拨备指标。 双指标控制有效解决了资产质量稳健性评价问题
如何评价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健性问题,是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过去采取不良贷款率、拨备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健性,由于缺乏联动,所以哪一个指标都不能作出比较准确地评价,只有采用了拨贷比和拨备覆盖率两个指标联动控制,才真正解决了评价相对准确的问题。众所皆知,拨备在银行内部又称减值准备,是银行为其授信资产计提和预留的准备资金,用于应付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值准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应非不良授信,包括正常和关注类授信;另一部分对应不良授信,包括次级、可疑、损失。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五级分类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大,这里的人为因素包括分类标准、人员经验、模型的合理性等,分类难以准确。如果将评价标准建立在不准确分类的基础上,那评价一定是不准确的。实行双指标约束机制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降低了对贷款分类准确性的依赖。现行的准备金制度,不体现五级分类,只考虑不良与非不良两类,以不良率为参考值,不良率小于1.67%时,实行2.5%拨贷比;不良率大于1.67%时,实行150%覆盖率,不管分类是否准确都能获得比较充足的拨备。
现行准备金制度不仅反映了资产质量,也反映了财务稳健性。反映资产质量的有三个指标:不良率、拨备率、拨备覆盖率,当得知一家银行的不良率为多少时,马上就能确定用什么指标衡量拨备,从拨备情况就能对财务稳健性作出判断。例如,当不良率小于1.67%时,拨备率越高越稳健;当不良率大于1.67%时,拨备覆盖率越高越稳健。
真正把握住了监管的重点。当一家银行不良率很低时,监管的重点是非不良贷款,所以使用拨贷比这个指标,主要考量非不良贷款的拨备率;当不良率上升时,监管的重点自动转移到不良贷款上来了,考核的指标是拨备覆盖率,这真正体现了区别对待、科学监管。
双指标控制是目前该项监管制度的最佳选择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该项准备金制度推出后,坊间也有不少议论和质疑,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拨贷比这个指标太粗放,没有考虑各家银行经营状况、资产质量、风险控制能力等诸多因素,好比不管是干农活的壮汉还是在辦公室工作的书生,都给同样的口粮,不够合理;二是在不良率低于1.67%时,用于应对非不良贷款的拨备标准不一致,例如A、B两家银行,A银行不良率为1%,B银行不良率为1.5%,在拨货比均为2.5%的情况下,A银行用于应对非不良贷款的拨备是1.5%,B银行用于应对非不良贷款的拨备是1%,不良率低的A银行反而多提拨备;三是认为150%的覆盖率不够科学,一家银行哪怕将全部不良贷款都作为损失,一分钱也收不回来,也只需100%拨备就够了,因而,认为定150%拨备覆盖率指标是荒唐的。
我认为以上观点有片面性。
拨备是用来覆盖已经发生的损失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既然是可能发生的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的事件进行防范就不可能做到100%精确的,正像乘飞机购买保险一样,不能因为飞机安全着陆就说保险白买了,保险的功用在飞机安全着陆之前已经发挥完了,如果买保险一定要有回报,那保险公司就要关门了。银行的拨备就像交强险(效能强制保险),是为了银行更加稳健运行必须承担的成本,不能因为拨备没用上就觉得亏了,更不能千方百计在少提拨备上做文章、动脑筋。
防范风险是对风险事件进行考量的。贷款贷出去后,可能要经历10年、20年时间才能把贷款悉数收回,在收回之前都假定风险是存在的,既然存在风险就要防范。就像小轿车都要有安全气囊、都要备灭火瓶一样,不能因为车的质量好就不备安全气囊和灭火瓶了,因为不管车多么好,发生碰撞、着火等事件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银行也一样,计提减值准备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的,不能因为现在资产质量好就不提拨备,不能将眼睛只盯着不良贷款部分。
监管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风险防范和监管要受到成本、监管资源和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制约,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只能相对合理。例如公路限速,对于高性能车和高技术水平的司机,与低性能车和刚学驾驶的新手都一个标准,确实不合理,但是如果区别监管,那就要对每一台车的性能和每一位司机的技术水平进行测量,制定不同的标准,这样做虽然合理一些,但是目前的警力资源和技术手段都达不到,所以,只能粗放监管。但也不是说监管不能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是可以改进的。例如,对于限速50公理/小时的路段,可能是充分考虑了雨雪天气、有雾、夜间等多种因素后确定的限速指标,对于好天、能见度好、白天,就可以提高限速,如果路边安装一个电子显示屏,限速指标随路况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就会更合理一些。银行监管也一样,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对各银行进行区别监管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合理。
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现行的准备金制度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已经引起了国际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视,我们应珍视自己的发明和创新,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培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