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欠发达一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基本涵义就是发展程度低或发展不充分。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最南端,整体位置处于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腹地,是联系山西与内蒙古的重要纽带,境内丘陵区占38.4%,土石山区占24.8%,耕地面积为86583.9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0.7%,石灰岩探明储量43亿吨,白云岩探明储量28亿吨,高岭土探明储量3亿吨,煤炭储量探明1.8亿吨。
一、清水河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同比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9亿元,同比增长2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5100元、7499元,同比分别增长5%、9%。。2014年清水河县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8.52亿元、28.6亿元、28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为23.5亿元,三大产业比例为13.1:43.9:43.0。
截至2014年底,全县共建成肉羊养殖示范场94个,示范大户250户,大型奶牛养殖场1个。经济林栽植2780亩,粮食总产量达11万吨,较上年增长22%;全县牲畜饲养量达71万头,其中肉羊63.1万只,生猪4.5万头,奶牛1.68万头。
2014年清水河县按照“稳煤增电扩土”的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县域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现已形成了以煤炭、水泥、化工、冶金和高岭土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原煤开采企业3家,年总产能为600万吨原煤;水泥生产企业2家,年总产能为水泥熟料405万吨、水泥300万吨;化工企业4家,年总产能为焦炭100万吨、兰炭60万吨、电石14万吨、雷管9400万发、炸药1.5万吨;冶金企业3家,年产能为金属镁3.5万吨、镍合金4万吨;高岭土加工企业2家,总产能为11万吨。
2014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7.97亿元,同比增长9.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县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6亿元。农产品加工储运业发展较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45家,加工储藏能力超过50万吨,运销量达到60万吨,年出口创汇2600万元。
二、清水河县县域经济发展困境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较低
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清水河县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过去清水河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而能源产业又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风力、太阳能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不断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今后煤电产业不可能实现以前那样的迅猛发展。清水河县依靠煤电、冶金、高岭土的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势必对园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因此需要不断优化、不断升级,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第一产业中,经济作物品种少,且土地肥力不足,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主要依靠肉羊、奶牛等养殖业,而养殖业又容易和周边地区形成同质竞争。工业主要依靠内资企业,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外商企业所占比重较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吸收引进外资和利用先进技术;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活力不足,阻碍了本县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主导产业不强,特色经济尚未形成
清水河县西连黄河,全县境内山地居多,平川较少,全年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农业发展容易受到限制。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产业发展潜力的基础是特色。近年来,清水河县县域经济在发展主导产业与特色经济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但与特色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相比,在规模、科技、品牌及市场拓展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真正能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对财政具有支撑作用的顶天立地的大型企业还没有成长起来;所谓的特色经济,生产的所谓的“特色产品”,一般也只局限在本地,根本上没有形成大规模、上档次或者直接打入国际市场的特色产品。煤电、果蔬、小杂粮种植等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周边旗县比较仍有差距,市场竞争压力大。
(三)财政实力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较少,是清水河县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又一个难题。2010—2013年间,在呼和浩特市9个区县中,清水河县地方财政收入、地区GDP一直居于后位,且与除武川县之外的区县相比与差距较大,2014年财政收入首超武川县达到2.79亿元。清水河县职工工资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县级财投入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相对其他区县较小。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较低,从而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科技力量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
清水河县境内整个地形是山、川、沟相间,山峦起伏,实现通信普及、道路畅通有较大难度,在自治区实行农村“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后才有较大改观。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县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又由于财政力量薄弱,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较低,从而导致了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创新难。
经济发展缺少科技的支撑,从根本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绝大多数都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凭传统经验搞种养,出售原材料,农副产品加工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深加工能力较弱。即使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也不能满足现代非农产业部门的要求,基本上只能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或其他技术含量低的服务业。无论是政府部门组织还是自发的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在外地也不过是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原来的生产生活水平。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处于“三期叠加”时期,清水河县应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努力壮大特色产业,不断将“小产业做大、大产业做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 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经济,积极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流程最短、行政收费最低”的行政服务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创业就业的热情,促进经济持续健发展。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小杂粮、高岭土和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等特色产业,提高特色产业的竞争力,支持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顶天立地”的特色产业大企业。同时,在GDP考核方面实行“绿色GDP考核”,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注重环境保护。
(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发展的壮大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发展潜力的基础是特色。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必然会拉动一区经济,带动一批企业,造福一方人民。在特色产业引进方面,清水河县应抓住“呼包银榆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乌大张长城金三角经济合作区”的辐射带动优势,借助周边较发达市县的产业“溢出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积极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
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方面,要按照本县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进行产业布局分类,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充分配置到优势特色产业地区,充分做好“量体裁衣”,发挥特色产业的特色优势。比如,随着老牛湾峡谷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周边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发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金融等现代化服务业,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加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高岭土丰富的地区,应加大高岭土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为陶瓷器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产、学、研、政”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和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产业规划、设计、运营等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2.5产业。
(三)创新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园区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清水河县应不断完善各类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同时采用“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政府做好园区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引进的奖励、安置、扶持、补贴等政策,把园区的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园区收益等权利交还给企业,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广泛集聚,吸引大企业到清水河投资,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运行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推动清水河县园区经济转型升级。
(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吸引现代化产业和优秀人才。突出城镇节点功能,精心打造精品城镇。以区块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关镇建设改造,全力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宜居旅游节点城镇”。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充分挖掘城镇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推进古长城等历史遗迹保护性修缮工程,丰富公园内容,突出人文景观,彰显地域特色。特别是要加强保留村落人居环境整治和功能设施建设,注重保留原始风貌,打造山区小镇新品牌,不断提高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七个结合”原则,注重因地制宜,注重富民增收,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真正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作者单位:1.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考试中心)
责任编辑:代建明
一、清水河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同比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9亿元,同比增长2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5100元、7499元,同比分别增长5%、9%。。2014年清水河县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8.52亿元、28.6亿元、28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为23.5亿元,三大产业比例为13.1:43.9:43.0。
截至2014年底,全县共建成肉羊养殖示范场94个,示范大户250户,大型奶牛养殖场1个。经济林栽植2780亩,粮食总产量达11万吨,较上年增长22%;全县牲畜饲养量达71万头,其中肉羊63.1万只,生猪4.5万头,奶牛1.68万头。
2014年清水河县按照“稳煤增电扩土”的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县域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现已形成了以煤炭、水泥、化工、冶金和高岭土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原煤开采企业3家,年总产能为600万吨原煤;水泥生产企业2家,年总产能为水泥熟料405万吨、水泥300万吨;化工企业4家,年总产能为焦炭100万吨、兰炭60万吨、电石14万吨、雷管9400万发、炸药1.5万吨;冶金企业3家,年产能为金属镁3.5万吨、镍合金4万吨;高岭土加工企业2家,总产能为11万吨。
2014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7.97亿元,同比增长9.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县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6亿元。农产品加工储运业发展较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45家,加工储藏能力超过50万吨,运销量达到60万吨,年出口创汇2600万元。
二、清水河县县域经济发展困境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较低
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清水河县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过去清水河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而能源产业又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风力、太阳能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不断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今后煤电产业不可能实现以前那样的迅猛发展。清水河县依靠煤电、冶金、高岭土的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势必对园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因此需要不断优化、不断升级,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第一产业中,经济作物品种少,且土地肥力不足,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主要依靠肉羊、奶牛等养殖业,而养殖业又容易和周边地区形成同质竞争。工业主要依靠内资企业,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外商企业所占比重较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吸收引进外资和利用先进技术;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活力不足,阻碍了本县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主导产业不强,特色经济尚未形成
清水河县西连黄河,全县境内山地居多,平川较少,全年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农业发展容易受到限制。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产业发展潜力的基础是特色。近年来,清水河县县域经济在发展主导产业与特色经济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但与特色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相比,在规模、科技、品牌及市场拓展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真正能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对财政具有支撑作用的顶天立地的大型企业还没有成长起来;所谓的特色经济,生产的所谓的“特色产品”,一般也只局限在本地,根本上没有形成大规模、上档次或者直接打入国际市场的特色产品。煤电、果蔬、小杂粮种植等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周边旗县比较仍有差距,市场竞争压力大。
(三)财政实力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较少,是清水河县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又一个难题。2010—2013年间,在呼和浩特市9个区县中,清水河县地方财政收入、地区GDP一直居于后位,且与除武川县之外的区县相比与差距较大,2014年财政收入首超武川县达到2.79亿元。清水河县职工工资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县级财投入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相对其他区县较小。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较低,从而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科技力量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
清水河县境内整个地形是山、川、沟相间,山峦起伏,实现通信普及、道路畅通有较大难度,在自治区实行农村“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后才有较大改观。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县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又由于财政力量薄弱,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较低,从而导致了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创新难。
经济发展缺少科技的支撑,从根本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绝大多数都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凭传统经验搞种养,出售原材料,农副产品加工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深加工能力较弱。即使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也不能满足现代非农产业部门的要求,基本上只能从事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或其他技术含量低的服务业。无论是政府部门组织还是自发的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在外地也不过是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原来的生产生活水平。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处于“三期叠加”时期,清水河县应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努力壮大特色产业,不断将“小产业做大、大产业做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 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经济,积极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流程最短、行政收费最低”的行政服务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创业就业的热情,促进经济持续健发展。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小杂粮、高岭土和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等特色产业,提高特色产业的竞争力,支持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顶天立地”的特色产业大企业。同时,在GDP考核方面实行“绿色GDP考核”,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注重环境保护。
(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发展的壮大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发展潜力的基础是特色。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必然会拉动一区经济,带动一批企业,造福一方人民。在特色产业引进方面,清水河县应抓住“呼包银榆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乌大张长城金三角经济合作区”的辐射带动优势,借助周边较发达市县的产业“溢出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积极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
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方面,要按照本县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进行产业布局分类,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充分配置到优势特色产业地区,充分做好“量体裁衣”,发挥特色产业的特色优势。比如,随着老牛湾峡谷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周边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发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金融等现代化服务业,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加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高岭土丰富的地区,应加大高岭土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为陶瓷器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产、学、研、政”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和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产业规划、设计、运营等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2.5产业。
(三)创新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园区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清水河县应不断完善各类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同时采用“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政府做好园区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引进的奖励、安置、扶持、补贴等政策,把园区的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园区收益等权利交还给企业,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广泛集聚,吸引大企业到清水河投资,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运行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推动清水河县园区经济转型升级。
(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吸引现代化产业和优秀人才。突出城镇节点功能,精心打造精品城镇。以区块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关镇建设改造,全力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宜居旅游节点城镇”。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充分挖掘城镇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推进古长城等历史遗迹保护性修缮工程,丰富公园内容,突出人文景观,彰显地域特色。特别是要加强保留村落人居环境整治和功能设施建设,注重保留原始风貌,打造山区小镇新品牌,不断提高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七个结合”原则,注重因地制宜,注重富民增收,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真正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作者单位:1.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考试中心)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