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对话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79085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也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这种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话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语文对话教学有如下特点:
  1.和谐性。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
  2.民主性。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当然,教学民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文本、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一般要比学生深刻。
  3.主体性。过去“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我——他”驯化关系。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则是“我——你”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主体意识觉醒,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体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获得发展。真诚、信任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
  4.生成性。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对话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呈现或再现已获得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信息的交流互动,生成和建构新的意义,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
  5.创新性。“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对话教学改变了师问生答的单向输出模式,而代之以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答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对话教学过程是充满创新色彩的。
  6.发展性。对话教学是立足于充分尊重人性、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之上的教学方式,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对话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结果的格局,非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照,讲求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达到新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学习也就促进了人的发展。
  7. 多维性。对话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有效的对话需要在多维的对话空间中进行。在对话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对话的主体,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
  8. 体验性。司马光说:“所谓学者,非诵章句、习笔札、作文辞也,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也。”这也是强调人生体验的。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体验对写作犹为重要,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有生活的深度积累,自然就谈不上“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作文了。
  9. 感悟性。“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感悟是对话学习的核心,刘贞福先生认为,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的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感悟具有升华性,从本质上说,在对话中实现感悟是学习者接受心智挑战的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对话的过程就是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过程,是养成人的灵气、悟性和才华乃至全面充实人的内在素质的过程。
  总之,对话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又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对话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其他文献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化整为零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是分而治之的。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作文课就是作文课,互不搭界。虽然,近些年语文课堂也开始注重作文训练了,但也是小打小闹,甚至是有人听课才这样。而我认为作文训练应扎根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毋庸置疑,作文应是其中之一。我们就是要把课本中的文章当作例题,化整为零,分阶段进行作文训练。比如:教学小说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
期刊
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香菱学诗》,读来颇有趣味,联想到作文教学,又很受启发。  香菱到潇湘馆向黛玉求教作诗,黛玉先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里,林黛玉说写诗的基本要求对于作文教学来说不也应该先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文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吗?虽说“文无定法”,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各类文章的特点,文
期刊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4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20.5%左右的中学生处于较明显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所以对青少年心理进行干预已刻不容缓,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怎样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呢?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健康的心理包括自尊自信、乐观开朗、珍爱生命、善于克制、善于沟通、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等,这些心理在语
期刊
语感是指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对特殊语言环境中具体语词的意味、旨趣的分辨和领会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已成为语文教师十分迫切的任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语感能力,首先须了解语感的性质和特征,这是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语感的重点所在,是充分认识和利用语感的前提。语感具有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情感性的特征。  1.直觉性。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
期刊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更应是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生动。  1.语文生动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生动的语文教学,首先是构建“生命”课堂教学,激活语文教学的人性。“生命”课堂教学是把课堂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
期刊
英勇的反抗强暴的妇女形象成了《 陌上桑》中的采桑女秦罗敷的形象定位,更有论者独具慧眼 ,从秦罗敷的夸夫,推出“这是一出喜剧”,于是“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成了喜剧形象的附属品。然而,恐怕论者不曾注意到喜剧的故事,喜剧的人物 ,乃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背景发生了转换的结果,也就是文化变迁的结果。  一、罗敷的文学身份  从诗歌艺术性的内在意蕴来考察,我认为,罗敷应该是一个艺术化的民间采桑女。  首先,艺
期刊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
期刊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不可缺的,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产生共鸣,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
期刊
阅读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阅读能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目前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与他们缺乏阅读的兴趣有关。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教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在关注教科书的同时关注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课外知识。教师应依据大纲,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
期刊
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散文大师的朱自清。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创作原则,敢于同古代散文“文以载道”发起挑战。无论写景、叙事,朱自清都饱含着浓郁的感情,以事写情,情事融合,以情动人,其完美的散文意境,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朱自清早、中、晚期散文创作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