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hu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读报的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另外,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3、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 。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拔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变得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其他文献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是冰山下的“八分之七”。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
期刊
一、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桥梁作用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这样才能
期刊
一、正确把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语文是最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学科。同样,语文教学和语文的学习也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尤其是近年来高考应试推出的“大综合”及高中招命题的“创新性”,无疑成为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指挥棒”,要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思维,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最主要的是要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潜力,正确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
期刊
作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关键在于要顺应学生心理机能,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在多方位、多层次的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上不断地引出新的创造性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结合审题,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向性  审题,是写好文章的关键。认真审清题目,既能帮助学生领会题意,避免作文内容离题,把握思维的方向性。为
期刊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化整为零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是分而治之的。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作文课就是作文课,互不搭界。虽然,近些年语文课堂也开始注重作文训练了,但也是小打小闹,甚至是有人听课才这样。而我认为作文训练应扎根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毋庸置疑,作文应是其中之一。我们就是要把课本中的文章当作例题,化整为零,分阶段进行作文训练。比如:教学小说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
期刊
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香菱学诗》,读来颇有趣味,联想到作文教学,又很受启发。  香菱到潇湘馆向黛玉求教作诗,黛玉先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里,林黛玉说写诗的基本要求对于作文教学来说不也应该先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文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吗?虽说“文无定法”,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各类文章的特点,文
期刊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4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20.5%左右的中学生处于较明显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所以对青少年心理进行干预已刻不容缓,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怎样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呢?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健康的心理包括自尊自信、乐观开朗、珍爱生命、善于克制、善于沟通、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等,这些心理在语
期刊
语感是指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对特殊语言环境中具体语词的意味、旨趣的分辨和领会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已成为语文教师十分迫切的任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语感能力,首先须了解语感的性质和特征,这是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语感的重点所在,是充分认识和利用语感的前提。语感具有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情感性的特征。  1.直觉性。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
期刊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更应是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生动。  1.语文生动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生动的语文教学,首先是构建“生命”课堂教学,激活语文教学的人性。“生命”课堂教学是把课堂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
期刊
英勇的反抗强暴的妇女形象成了《 陌上桑》中的采桑女秦罗敷的形象定位,更有论者独具慧眼 ,从秦罗敷的夸夫,推出“这是一出喜剧”,于是“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成了喜剧形象的附属品。然而,恐怕论者不曾注意到喜剧的故事,喜剧的人物 ,乃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背景发生了转换的结果,也就是文化变迁的结果。  一、罗敷的文学身份  从诗歌艺术性的内在意蕴来考察,我认为,罗敷应该是一个艺术化的民间采桑女。  首先,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