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2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理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刺与理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6%(P<0.05)。结论 针刺与理疗能明显改善周围性神经炎的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炎;针灸;理疗
周围性面神经炎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主要症状为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口眼歪斜。该病为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好发于青壮年期,男性多于女性[1]。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将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本院门诊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针刺配合理疗的临床效果,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满足周围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排除由颅脑病变,外伤、耳源性、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病变引起的面瘫。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6~72岁,平均为(43.6±5.2)岁;病程为1~137d,平均为(73.0±4.2)d。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比组间资料,发现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不大(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1)急性期:采用西医治疗,药物为醋酸泼尼松片10mg/次,盐酸吗啉胍0.2g/次,维生素B120mg/次,维生素B1250μg/次,3次/d。(2)恢复期:采用中药治疗,药物包括川芎、胆南星、防风、赤芍药各12g,白附子、僵蚕各10g,白芷8g,全蝎6g。用水煎服,一日一剂,分早晚服用。1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刺与理疗,主穴取阳白、四白、下关、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配穴选择抬头纹消失,闭目困难者加鱼腰、攒竹、丝竹空;口歪严重者配人中、颧髂、承浆。若患者为孕妇禁取人中、合谷。(1)急性期:各穴常规进针,其中,阳白与鱼腰、地仓与颊车、攒竹与丝竹空均采用透针疗法,捻转泻法,隔5分钟行针一次。同时,利用TDP照射茎乳孔处(用纱布遮盖双眼),留针半小时。出针后用中频电疗仪对患侧面部进行中频脉冲治疗,20分钟/次,1次/d,持续治疗7d。(2)恢复期:利用电针仪(XX型号)治疗,针刺急性期透针的3级穴位,选用疏密波,频率调整为10~20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其它方法与急性期相同,途中无需捻针。1次/d,10d为1疗程,各疗程间暂停3d,持续3个疗程。
1.3疗效评定
痊愈:面瘫症状全部消失;显效:颜面表情肌运动功能基本恢复,但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有效:皱眉、鼓颊、眼睑闭合,鼻唇沟变化,口角歪斜等有3项以上无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2]。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组仅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其中,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5例。对照组7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6.6%,其中,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10例。对比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炎属于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常见于40~60岁的人群,春秋二季是发病高峰期。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患侧口眼歪斜,额纹平坦,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流涎。有的患者还伴有听觉过敏,味觉减退、耳后疼痛不适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风湿、病毒感染、中耳乳突炎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中医将该病称为“口跟喁斜”,其发病机理是由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相关脉络,造成阳明、少阳经气受阻,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急性期是由于风邪袭络,邪客于表,而肺主皮毛,导致经脉受阻,因此,治疗应祛风解表。恢复期由于肺经受阻,导致阳明受损,进而使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转归不明。因此,治疗时应以疏经通络,益气养血为主[3]。
针刺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并加快神经水肿的吸收,促进肌力的恢复。由于该病主要和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手少阴、足阙阴等经络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主要选择上述经络穴位,从而达到通络牵正的目的。TDP治疗仪具有消炎镇痛,促进血液循环与微循环的作用,同时,还能提高机体内相关酶的活性。通过电针刺激上述穴位,能激活相关神经末梢,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也能促进神经与肌肉的收缩,增强组织代谢能力,促进相关神经再生,进而促进面部运动功能的恢复。
本次研究显示,对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实施针刺与理疗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剑瑜.针刺结合理疗治疗周围性面瘫46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1):149-149.
[2]段玉虎.电针配合火罐及红外线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5):37-37.
[3]王政萍.针刺配合推拿和饮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8例临床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31-32.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理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刺与理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6%(P<0.05)。结论 针刺与理疗能明显改善周围性神经炎的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炎;针灸;理疗
周围性面神经炎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主要症状为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口眼歪斜。该病为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好发于青壮年期,男性多于女性[1]。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将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本院门诊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针刺配合理疗的临床效果,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满足周围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排除由颅脑病变,外伤、耳源性、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病变引起的面瘫。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6~72岁,平均为(43.6±5.2)岁;病程为1~137d,平均为(73.0±4.2)d。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比组间资料,发现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不大(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1)急性期:采用西医治疗,药物为醋酸泼尼松片10mg/次,盐酸吗啉胍0.2g/次,维生素B120mg/次,维生素B1250μg/次,3次/d。(2)恢复期:采用中药治疗,药物包括川芎、胆南星、防风、赤芍药各12g,白附子、僵蚕各10g,白芷8g,全蝎6g。用水煎服,一日一剂,分早晚服用。1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刺与理疗,主穴取阳白、四白、下关、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配穴选择抬头纹消失,闭目困难者加鱼腰、攒竹、丝竹空;口歪严重者配人中、颧髂、承浆。若患者为孕妇禁取人中、合谷。(1)急性期:各穴常规进针,其中,阳白与鱼腰、地仓与颊车、攒竹与丝竹空均采用透针疗法,捻转泻法,隔5分钟行针一次。同时,利用TDP照射茎乳孔处(用纱布遮盖双眼),留针半小时。出针后用中频电疗仪对患侧面部进行中频脉冲治疗,20分钟/次,1次/d,持续治疗7d。(2)恢复期:利用电针仪(XX型号)治疗,针刺急性期透针的3级穴位,选用疏密波,频率调整为10~20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其它方法与急性期相同,途中无需捻针。1次/d,10d为1疗程,各疗程间暂停3d,持续3个疗程。
1.3疗效评定
痊愈:面瘫症状全部消失;显效:颜面表情肌运动功能基本恢复,但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有效:皱眉、鼓颊、眼睑闭合,鼻唇沟变化,口角歪斜等有3项以上无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2]。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组仅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其中,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5例。对照组7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6.6%,其中,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10例。对比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炎属于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常见于40~60岁的人群,春秋二季是发病高峰期。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患侧口眼歪斜,额纹平坦,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流涎。有的患者还伴有听觉过敏,味觉减退、耳后疼痛不适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风湿、病毒感染、中耳乳突炎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中医将该病称为“口跟喁斜”,其发病机理是由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相关脉络,造成阳明、少阳经气受阻,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急性期是由于风邪袭络,邪客于表,而肺主皮毛,导致经脉受阻,因此,治疗应祛风解表。恢复期由于肺经受阻,导致阳明受损,进而使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转归不明。因此,治疗时应以疏经通络,益气养血为主[3]。
针刺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并加快神经水肿的吸收,促进肌力的恢复。由于该病主要和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手少阴、足阙阴等经络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主要选择上述经络穴位,从而达到通络牵正的目的。TDP治疗仪具有消炎镇痛,促进血液循环与微循环的作用,同时,还能提高机体内相关酶的活性。通过电针刺激上述穴位,能激活相关神经末梢,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也能促进神经与肌肉的收缩,增强组织代谢能力,促进相关神经再生,进而促进面部运动功能的恢复。
本次研究显示,对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实施针刺与理疗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剑瑜.针刺结合理疗治疗周围性面瘫46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1):149-149.
[2]段玉虎.电针配合火罐及红外线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5):37-37.
[3]王政萍.针刺配合推拿和饮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8例临床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