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德育作用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把客观现实色彩转化为主观心理色彩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色彩基本知识、色彩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内心的色彩世界,调节自己的内在色彩素养,以色彩设计品德,实现美的德育的作用。
  【关键词】:设计色彩教学;高校教学;德育作用
  《设计色彩》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设计基础课,这门课程主要教授学生色彩原理、色彩应用模式的演变、色彩的感受与再现、色彩的理解与认识以及色彩的个性化表现等知识。这门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树立学生的主观色彩心理、个性色彩认识等内容。在这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色彩知识、色彩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内心的色彩世界,调节自己的内在色彩素养,以色彩设计品德,实现美的德育的作用。
  一、设计色彩——“美”与“善”的联系
  中国传统哲学中,真善美是和谐统一于一个整体的。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善,指功利;所谓美,是指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美不是附加于真善之外的东西,而是真善在实践中所显现的生动形象。可以说,美是实现真与善的一个重要的形式。色彩是造物主对于人类的丰厚馈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心理,能够产生美的体验、美的感受、美的领悟。这种对于美的深层体会,能够实现由“美”走向“善”,以“美”实现“真”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中对于学生德育的要求。
  1、艺术的道德教化功能
  色彩是造物主对于人类的丰厚馈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心理,能够产生美的体验、美的感受、美的领悟。这种对于美的深层体会,能够实现由“美”走向“善”,以“美”实现“真”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中对于学生德育的目标要求。美,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的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唐代张彦远在画论著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肖像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可以“鉴戒贤愚,怡悦性情”。其中,“怡悦性情”是指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穷神变、测幽微”指的是艺术的认识功能,而,这段话中,放在最前面的“成教化、助人倫”指的是艺术的道德教化功能。这是从艺术的功用性方面解读,认为艺术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2、以“美”的方式实现德育
  另外,道德教育可以以“美”的方式来实现。“美”是人之向往,“德”是“美”的人格性内化。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中,伟大的教育家们从不停止对于“美”的追求。而“美”的实现,以“德”的达成为终极目标。《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古代圣贤认为: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孔子所谓的“仁”即是“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倡导诗意、轻松、畅然自适的教学方式,如《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如此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对话教学法,达成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完美的学习目标。千年之下,这样以美育促德育,轻松、诗意、平等的师生关系,仍然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二、色彩美与人格美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外,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要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德”的塑造与培养。将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融入正常的教学中,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完美。
  1、以色彩美设计人格美
  色彩的设计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绘画作品中,画家利用色彩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并以颜色感染欣赏者,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色彩像文字和歌声一样表达着自己独特的语境,色彩的设计像是一种视觉语言,绘画中的色彩语言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心灵感悟。正如美育的作用是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感染人,色彩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树立理想,间接地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的健康成长。寓美于教,塑德于教,通过《设计色彩》课程,我们可以利用色彩的心理学、情感学作用,以美育来养德,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2、以色彩美摒弃人性丑
  色彩美不仅可以设计人格美,也可以摒弃人性丑。人性有高尚的一面,也有卑下的一面,我们所能做的,是抑制丑,张扬美。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另外,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很大压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地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所以,通过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中,用“美”的色彩来疏导学生性情中的丑恶部分,使其具备完善的心理和性格,是为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纵观中国千年教育史:儒家的孔子、孟子强调“仁、爱、礼”,这是“美”与“德”的完美体现;道家的老庄追求“无为而治”的求学方式,这是轻松自适的学习方式的表达;韩愈追求教育的现实效应,“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这是“德”之道在现实中的有效实现,尽管它的实现方式是严肃的、正统的,却仍难以掩饰它的独特明媚的现实意义。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设计色彩德育作用的具体实现
  1、以色彩形成美德
  将设计色彩中的原理和知识应用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欣赏、课下体悟等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与再现中观察色彩;在理解与认识中研究色彩;在表现与创造中形成自己的色彩观,进而以色彩养性,以色彩养德。以稳定的、良善的品德修养应对现实中出现的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
  色彩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比如最简单的例子:科学家们通过人的脑电波随颜色视觉而有所变化的实验发现,脑电波对红色的反应是警觉,对蓝色是放松。蓝色和绿色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烦躁不安时,到公园或海边看看,心情会很快恢复平静,这正是蓝色和绿色对心理调节的结果。对于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感受色彩,调节心理,更要创造色彩。通过具体的创作行为,使不良的情绪合理外化。这些,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
  2、受教学生范围的设定
  美育的范围应该是所有的在校大学生,而非仅仅限制于艺术类美术专业的学生。对于非美术类的学生,我们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如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课外活动等,吸引、善诱学生接触色彩,非理性的感受色彩,理性的认识色彩,实现设计色彩的美育、德育作用。如果某学生风风火火闲不住,慢不下来,办事效率高,生活节奏快。那么教师要引导他多欣赏冷色调的美术作品,让他安静和平,调节个性特征可能给他带来的一些日常心理压力;反之,如果学生属于内向,郁郁寡欢,有事自己承受不宣泄,则应选择暖色调的作品陶冶他的性情,多给他兴奋和鼓舞。这样的例子,现实中有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现实中没有的,需要我们发掘、研究、应用,这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之一。
  四、设计色彩德育作用的目标
  1、以设计色彩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要求在培养他们敏锐的感觉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培養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艺术形象。
  2、以色彩审美实现人格审美
  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学生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为了使学生具有艺术修养,就要使他们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以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感,抵制各种精神污染。
  3、培养和发展学生设计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
  学生不仅要学会设计色彩,更要学会设计自己多彩的人生。要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本课题正是社会主义美育任务的具体实现。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要他们认识色彩,自觉主动地利用色彩的学习与欣赏调节自己的心情与情绪。对于非美术专业学生,要他们感悟色彩,了解色彩基本知识,开阔视野。
  学生落于纸面的色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要具有丰富的色彩感知,要做一个内心丰富,情感高尚的人。这是我们用色彩美来设计人格美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克举,闫平著.色彩印象语言[M].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
  [2] (瑞士)约翰内斯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 上海美术出版社, 1985.
  [3] 刘纲纪著.艺术哲学[M].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4] 胡国玉. 浅析艺术的社会功能[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12).
  [5] 史丽欣,魏丹娇. 论新形势下艺术教育的功能[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02).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学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的基本理论,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更好地感知语言文化和艺术魅力。高校语言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教育者认真研究,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人才,促进语言学教学不断完善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语言学教学;课程改革  语言学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校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意在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語
期刊
【摘要】:笔者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和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手机英语词典软件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指出学生在英语词典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功能不熟悉、例举不全与过度依赖,并依次提出三项解决对策,从而帮助英语专业大学生有效辨别市面上各式各样的英语词典软件,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手机词典软件; 使用情况  词典在语言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可或缺,运用各式词典
期刊
【摘要】:苏格拉底伟大的教育家,在谈话中用产婆式教育引导学生们学习;一生都践行着美德的师范,以身作则,平等的对待每个求教之人;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培养治国的人才。他一生致力于哲学的探讨和教育工作, 以教育青年为己任, 甚至为哲学和教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本文主要是分析苏格拉底的教育, 并希望从中借鉴有益的启示, 以推动当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苏格拉底;教育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期刊
【摘要】: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以JC学校学生为例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成因,提出几点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价值观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马加爵事件、药家鑫肇事杀人案、校内情变杀人案、学生失恋自杀案等屡见不鲜,引起了社
期刊
【摘要】:地方性高校转型发展学院培养实用性人才,这是政策导向,更是地方性高校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本文通过三个方面对地方性艺术类本科高等院校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专心发展进行思考:解决科学定位的问题;加强内涵建设;增强特色办学。从现实情况考虑,探索解决民办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困难的解决方法。  【关键字】:转型发展;文化;艺术  2014年5月,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成功通过国家教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指出高职英语教学要实施反思性教学,并提出了高职英语反思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来具体的反思内容,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对学生的英语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英语;反思性教学;研究  在世界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英语在经济交流、在信息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重大。外语人才是社会需要的重要人才,然而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人才的培养,教学效率教
期刊
【摘要】:乔治·奥威尔《1984》是世界文坛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目前关于其中译本的研究较少,主要从文本翻译策略、操纵理论、译者主体性、译者中心论方面进行探究,研究视角已经从文本内发展到文本外。而本文对《1984》中译本的考察将从一个更加全面、创新的理论视角进行,即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依据该理论中“天择译者”和“人择译文”两方面,本文将文本外因素和文本内因素结合起来解读
期刊
【摘要】:在近几年的英语新课程改革中,英语选修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研究从宁波地区高中英语选修课的实施情况出发,明确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程度及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英语选修课对于学校教育以及师生的意义及现状背后的原因。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中英语选修课改革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高中英语选修课;师生;开设情况;对策  一、前言  选修课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但是在中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散打教练员临场指挥的特点及临场指挥要求,从而阐述影响散打教练员临场指挥效果的因素  【关键词】:临场;指挥;因素  临场指挥是指教练员在比赛过程中,根据比赛情况,为使运动员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水平,争取处于有利的态势并取得比赛的胜利,对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教练员的有效指挥不仅竞赛工作要任务,而且还必须具有高超指挥艺术。在运动员势均力敌,甚至于竞技能力稍有逊色的情况下,
期刊
【摘要】: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团队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研究并解决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問题对于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具体表现,指出教师职业倦怠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分析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方面的原因,探索应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增强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