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MPA是一种注重理论应用和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尽管十几年来我国MPA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外先进的MPA教育相比依旧存在很大差距。文章开头呈现的问题是在分析、对比已完成的MPA学位论文基础上提出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逻辑实证主义视角出发,以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这一目的为主线,首先介绍了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的四要素(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其次,构建了促使四要素发生作用的课程群。文章认为,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是促进MPA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逻辑实证主义视角的引入使得MPA学生能准确理解学术研究的内涵、使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完成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MPA教育;逻辑实证主义;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295-02
一、透过MPA学员论文看问题
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它与一般的学术型硕士培养不同,以往教学过程中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针对公共管理硕士(MPA)的特点,无论是在校期间完成学位论文,还是在工作岗位中解决实际问题,均要求公共管理硕士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因此管理研究应具有科学的基本范式:诠释理论、收集事实、将事实与理论匹配,而对于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来说,因较少受到研究训练,因此通常无法准确理解学术研究的内涵,其最直接的表现是学位论文的规范性较低。其特点主要归纳如下:
首先,学生往往是关注一个大问题,最终却写出了一个小文章。对于一些专著量级的宏大的选题,却要在字数非常有限的学位论文中完成,因此“浅谈”、“浅析”、“浅议”、“试论”和“几点思考”这些词汇常见于学位论文的标题之中。事实上,并非选题越大贡献越大,研究倡导的是针对小问题做出大文章,而不是对大问题仅做几点肤浅的论述。
其次,公共管理硕士学生对研究范式认识不足。在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位论文中,“现状-原因-对策”的三段论传统模式仍占有较大比重。当前管理学倡导的是逻辑实证,即从问题出发,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中观理论模型,并且提出研究假设,之后通过实证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从而确证或修正理论模型,最终明确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过程。
最后,公共管理硕士学生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从已完成学位论文来看,文献引用部分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学生均列出了参考文献,但却很少引用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权威期刊。学生并不了解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权威期刊有哪些,也不知道该如何获取权威期刊上的论文。事实上,各大高校图书馆一直开设文献信息检索方面的培训课程,但一方面由于并非所有公共管理硕士都会去学习此类课程,另一方面图书馆开设的课程缺乏学科针对性,从而造成学生学位论文引用文献质量普遍偏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二、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其核心是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来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一切活动的唯一正确方法,尽管它以感性的方法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所以说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许多研究者认为,外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3]。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可概括为:把所面临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避免形而上学;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可检验性和可确定性原则;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在研究范式的选择上越来越要求国际化、规范化。目前流行的研究方式主要是:提出问题、文献综述、提出假设、论证测量、得出结论[4]。因此,在本文中为了清晰的说明这一指导理论,可以简单的将其概括为:诠释理论、收集事实、将事实和理论匹配。
(二)培养MPA研究与创新能力意义何在
1、改革MPA教学理念,重视学员能力培养。MPA教育在我国不断地受到追捧,良好的社会氛围为MPA教育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由于学员职业背景的多样性和上课方式的独特性(在职学习),就要求一个统一的教学理念来满足不同的学习期待。
2、建立课程群就是要处理好核心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的关系。为使“四要素”充分的发挥作用,本文中提出构建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为基础的核心课程。MPA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日制培养教育,它是强调具有专业特点的管理教育,且开课时间大都集中在周末。因此,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对于实现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培养公共管理硕士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上述两门课程的开展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此篇文章在课程关系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块设置
(一)培养研究能力的四要素
针对上文提出的公共管理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所显露的问题,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研究能力”缺陷。对于公共管理硕士研究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四个要素展开。如图一;我们将四种要素概括为:“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文献检索”“论文写作”。
上图中,(1)研究范式,即研究问题时应该秉持的价值观或世界观,主要起一种指导作用。它是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是由其特有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的,它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该模块主要介绍逻辑实证主义,即从问题出发,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中观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的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从而确证或修正理论模型;(2)研究方法,该模块主要关注研究设计过程,包括概念化、操作化和抽样逻辑。(概念化,就是把不同的剌激因素加以联合、概括,并使之同一的过程。概念化理论认为,一个人对别人的认知,是通过收集别人发出的刺激、信息,并把这些剌激、信息使用语言加以概括而成的;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所谓操作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检验的过程。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7];抽样逻辑是指运用概率论的方法,通过估计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来描述和解释总体。)管理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公开数据获取以及案例研究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实验法是研究者有意改变或设计的,这一过程是为了解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外显行为。实验法的依据是自然和社会中的现象,以及现象之间所呈现的因果联系;访谈法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指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8]。)(3)文献检索模块主要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类权威期刊,如何获取这些文献,以及如何使用文献管理软件。 (二)构建课程群促使四要素发挥作用
1、构建课程群的原因分析
如何使四要素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建立“课程群”模式。这里着重介绍“管理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学术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写作”。原因是:根据逻辑实证主义观点,管理研究研究方法课最初需要指导学生从管理实践中寻找研究问题,问题找到后需要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和新办法,如果这一过程没有文献检索方面的专业训练,其学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基本上就是在重复前人的观点,毫无创新性可言。科学的管理不是止步于提出观点,而是要进一步通过实证来研究这些观点和对策是否有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效,而这一过程又需要根据访谈、问卷、公开数据等研究方法,并且借助多种统计方法做出证实或证伪的科学论断。最后,论文写作课程将指导学生将研究过程和结论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篇章结构展示出来,形成一篇规范的学位论文。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两门课程的内容体系紧密关联且相互渗透,最终目标都是提高公共管理硕士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这也是本文选择这两门课程来构建平台的重要原因。
2、课程群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上述课程群中的课程就是要让公共管理硕士对研究有全新的认识,使其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避免其在独立完成过程中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应该在一项研究全过程中将理念和方法统合起来,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教学案例的建设,但是这一过程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为使公共管理硕士理解逻辑实证主义并掌握各种实证方法,在分专题讲解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让学员阅读应用此种方法完成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便给其提供大量的可供模仿的实例,并引导学员对研究实例充分理解基础上实现再创新。
另一方面,尽管整个过程采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实例,考虑到一些学员有可能依旧对研究过程不解,最可能出现的是对一些细节问题的疑惑。这就需要将短时间难以克服的问题集中讨论研究,邀请权威学者解答,突出思维过程,培养学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
3、课程群开展过程中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设计
首先,建立课程群的教学案例库,上文中提到为了将逻辑实证主义的理念和方法统合起来需要教学案例的构建,这就要求相关任课教师遴选具有适合公共管理硕士特点的典型论文和案列进行参照。
其次,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尝试参与式教学。为了加强公共管理硕士对研究过程的参与和体验,课程群在授课过程中将尝试根据研究兴趣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引导每个小组在兴趣范围内自主确定选题并提出研究假设,依照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协作配合在学期范围内实现概念化和操作化,完成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最后根据统计结论验证研究假设。每个小组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每个问题的成功解决都是一次生动的案例课,课题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每名同学亲身参与和体验一项研究的全过程,为今后独立开展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每名同学在平时参与小组合作研究的贡献。二是针对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命题考试,拟采取指定时间但不指定地点的灵活考核方式。三是最终结课的研究设计,根据开题报告的标准独立完成,以评判学生文献检索、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文属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群建设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晖,专业学位改革中MPA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出路.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2):72-75.
[2]陈云鹏,我国MPA教育的现状及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8):9-11.
[3]J.帕斯莫尔,赵鑫珊.逻辑实证主义简介[J].哲学译丛,1979,(1).
[4]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2010,(02):180-210+246.
[5]滕杰,MPA教学的实践性在合作培养模式下的深化途径.教育与职业,2010,(9):110-111.
[6]周江林,我国发展MPA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4.
[7]艾尔·巴比.社会调查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风笑天.社会调查原理和方法[M].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11.
关键词:MPA教育;逻辑实证主义;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295-02
一、透过MPA学员论文看问题
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它与一般的学术型硕士培养不同,以往教学过程中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针对公共管理硕士(MPA)的特点,无论是在校期间完成学位论文,还是在工作岗位中解决实际问题,均要求公共管理硕士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因此管理研究应具有科学的基本范式:诠释理论、收集事实、将事实与理论匹配,而对于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来说,因较少受到研究训练,因此通常无法准确理解学术研究的内涵,其最直接的表现是学位论文的规范性较低。其特点主要归纳如下:
首先,学生往往是关注一个大问题,最终却写出了一个小文章。对于一些专著量级的宏大的选题,却要在字数非常有限的学位论文中完成,因此“浅谈”、“浅析”、“浅议”、“试论”和“几点思考”这些词汇常见于学位论文的标题之中。事实上,并非选题越大贡献越大,研究倡导的是针对小问题做出大文章,而不是对大问题仅做几点肤浅的论述。
其次,公共管理硕士学生对研究范式认识不足。在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位论文中,“现状-原因-对策”的三段论传统模式仍占有较大比重。当前管理学倡导的是逻辑实证,即从问题出发,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中观理论模型,并且提出研究假设,之后通过实证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从而确证或修正理论模型,最终明确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过程。
最后,公共管理硕士学生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从已完成学位论文来看,文献引用部分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学生均列出了参考文献,但却很少引用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权威期刊。学生并不了解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权威期刊有哪些,也不知道该如何获取权威期刊上的论文。事实上,各大高校图书馆一直开设文献信息检索方面的培训课程,但一方面由于并非所有公共管理硕士都会去学习此类课程,另一方面图书馆开设的课程缺乏学科针对性,从而造成学生学位论文引用文献质量普遍偏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二、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其核心是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来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一切活动的唯一正确方法,尽管它以感性的方法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所以说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许多研究者认为,外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3]。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可概括为:把所面临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避免形而上学;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可检验性和可确定性原则;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在研究范式的选择上越来越要求国际化、规范化。目前流行的研究方式主要是:提出问题、文献综述、提出假设、论证测量、得出结论[4]。因此,在本文中为了清晰的说明这一指导理论,可以简单的将其概括为:诠释理论、收集事实、将事实和理论匹配。
(二)培养MPA研究与创新能力意义何在
1、改革MPA教学理念,重视学员能力培养。MPA教育在我国不断地受到追捧,良好的社会氛围为MPA教育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由于学员职业背景的多样性和上课方式的独特性(在职学习),就要求一个统一的教学理念来满足不同的学习期待。
2、建立课程群就是要处理好核心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的关系。为使“四要素”充分的发挥作用,本文中提出构建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为基础的核心课程。MPA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日制培养教育,它是强调具有专业特点的管理教育,且开课时间大都集中在周末。因此,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对于实现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视角下培养公共管理硕士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上述两门课程的开展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此篇文章在课程关系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块设置
(一)培养研究能力的四要素
针对上文提出的公共管理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所显露的问题,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研究能力”缺陷。对于公共管理硕士研究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四个要素展开。如图一;我们将四种要素概括为:“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文献检索”“论文写作”。
上图中,(1)研究范式,即研究问题时应该秉持的价值观或世界观,主要起一种指导作用。它是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是由其特有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的,它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该模块主要介绍逻辑实证主义,即从问题出发,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中观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的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从而确证或修正理论模型;(2)研究方法,该模块主要关注研究设计过程,包括概念化、操作化和抽样逻辑。(概念化,就是把不同的剌激因素加以联合、概括,并使之同一的过程。概念化理论认为,一个人对别人的认知,是通过收集别人发出的刺激、信息,并把这些剌激、信息使用语言加以概括而成的;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所谓操作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检验的过程。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7];抽样逻辑是指运用概率论的方法,通过估计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来描述和解释总体。)管理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公开数据获取以及案例研究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实验法是研究者有意改变或设计的,这一过程是为了解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外显行为。实验法的依据是自然和社会中的现象,以及现象之间所呈现的因果联系;访谈法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指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8]。)(3)文献检索模块主要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类权威期刊,如何获取这些文献,以及如何使用文献管理软件。 (二)构建课程群促使四要素发挥作用
1、构建课程群的原因分析
如何使四要素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建立“课程群”模式。这里着重介绍“管理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学术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写作”。原因是:根据逻辑实证主义观点,管理研究研究方法课最初需要指导学生从管理实践中寻找研究问题,问题找到后需要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和新办法,如果这一过程没有文献检索方面的专业训练,其学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基本上就是在重复前人的观点,毫无创新性可言。科学的管理不是止步于提出观点,而是要进一步通过实证来研究这些观点和对策是否有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效,而这一过程又需要根据访谈、问卷、公开数据等研究方法,并且借助多种统计方法做出证实或证伪的科学论断。最后,论文写作课程将指导学生将研究过程和结论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篇章结构展示出来,形成一篇规范的学位论文。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两门课程的内容体系紧密关联且相互渗透,最终目标都是提高公共管理硕士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这也是本文选择这两门课程来构建平台的重要原因。
2、课程群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上述课程群中的课程就是要让公共管理硕士对研究有全新的认识,使其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避免其在独立完成过程中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应该在一项研究全过程中将理念和方法统合起来,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教学案例的建设,但是这一过程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为使公共管理硕士理解逻辑实证主义并掌握各种实证方法,在分专题讲解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让学员阅读应用此种方法完成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便给其提供大量的可供模仿的实例,并引导学员对研究实例充分理解基础上实现再创新。
另一方面,尽管整个过程采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实例,考虑到一些学员有可能依旧对研究过程不解,最可能出现的是对一些细节问题的疑惑。这就需要将短时间难以克服的问题集中讨论研究,邀请权威学者解答,突出思维过程,培养学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
3、课程群开展过程中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设计
首先,建立课程群的教学案例库,上文中提到为了将逻辑实证主义的理念和方法统合起来需要教学案例的构建,这就要求相关任课教师遴选具有适合公共管理硕士特点的典型论文和案列进行参照。
其次,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尝试参与式教学。为了加强公共管理硕士对研究过程的参与和体验,课程群在授课过程中将尝试根据研究兴趣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引导每个小组在兴趣范围内自主确定选题并提出研究假设,依照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协作配合在学期范围内实现概念化和操作化,完成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最后根据统计结论验证研究假设。每个小组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每个问题的成功解决都是一次生动的案例课,课题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每名同学亲身参与和体验一项研究的全过程,为今后独立开展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每名同学在平时参与小组合作研究的贡献。二是针对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命题考试,拟采取指定时间但不指定地点的灵活考核方式。三是最终结课的研究设计,根据开题报告的标准独立完成,以评判学生文献检索、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文属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群建设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晖,专业学位改革中MPA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出路.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2):72-75.
[2]陈云鹏,我国MPA教育的现状及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8):9-11.
[3]J.帕斯莫尔,赵鑫珊.逻辑实证主义简介[J].哲学译丛,1979,(1).
[4]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2010,(02):180-210+246.
[5]滕杰,MPA教学的实践性在合作培养模式下的深化途径.教育与职业,2010,(9):110-111.
[6]周江林,我国发展MPA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4.
[7]艾尔·巴比.社会调查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风笑天.社会调查原理和方法[M].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