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至设计公司位于广州珠江南岸海珠区的办公处所藏身于一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写字楼内,海珠区是广州的老工业区。尽管区内二十多年前工业繁荣的痕迹在今天看来显得有几分陈旧和落寞,但整个氛围却为极至意外地平添了一份沉着和底蕴,四周的浓荫将它与不远处的喧嚣隔断,独享了难得的宁静。
极至设计追求的价值正如其名,公司始于理想主义,也正是理想指引着极至脚踏实地地走过了11年的历程。但同时也秉承了广东地域文化务实的特点,极至工业设计公司并不是一个擅长高调的设计机构,从最初到现在,在规模上并没有扩大很多,但在业内颇具认可度,但其间获得的认同和荣誉足以证明这群设计人的努力和坚持。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极至坚持将创新设计带给客户的理念、尽可能地增加设计对产品的影响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设计的价值。
有坚持也有放弃。面对量化生产的高利润、面对规模化扩张的高人气、面对多元化发展的高收益,极至设计的态度可谓淡定。黄海滔告诉记者,还是想有选择性地做事,只想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得更深入。我们看到,极至设计多年来在通讯、IT产品等方面的积累确实已经显示出了成果。从普通话机到可视电话、网络电话;从路由器、散热器到玩家级电脑硬件,极至的设计是伴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共同成长的。在这些领域,极至可以与几十年经验的老工程师对话。然而,黄海滔谦逊地说,其实我们从客户身上学到很多,尤其是市场和品牌策略。
有意思的是,在以设计项目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之外,极至经营着一个以参加各类设计大赛为目的团队。“比赛团队”以角逐国内外工业设计大奖为目标,以此提升设计师团队的水平并展示公司的设计实力。的确,在来自企业的委托项目中,设计师往往很难完全实践自己的设计理想,而在设计大赛中,则更多地容许和鼓励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性的设计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Design Lab”能够成为保持极至设计理想的温室,也将为极至孵化出更出色的作品。
雨果在《莎士比亚传》中有言:把理想运用到真实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正是像极至一样保有一分理想的人群,在为我们书写今天的文明。
DESIGN:请用一句话概括极至工业设计的特点。
黄海滔:一直以来对理想的踏实而执着的追求。
DESIGN:极至工业设计创立时的社会背景、公司和个人状况是怎样?
黄海滔:极至设计是2000年成立的,那时的中国工业设计已经有了超过十年的发展,中国也已有了“世界工厂”的名片。1998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在广州的港资设计公司,后来和几个同事一起离开,创办了极至。当时公司一共只有6个人,其中3位是做设计的,另外3位则是软件工程师、市场和贸易方面的人员。其实,现在公司也不大,专职设计师有6位。
DESIGN:极至工业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黄海滔:极至设计成立之初,广州的工业设计公司不多,除了少数的外资设计机构,本土的设计机构非常少。整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也不多,可以说,那个时候珠三角对工业设计有需求的企业也没有太多选择。从2000年到2004年,我们的客户如华为、中兴、TCL、康佳等也都是比较大的品牌客户,在广州的工业设计行业内,有了一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受华为委托设计的R1760模块化边缘路由器在2004年、2005年相继获得中国工业设计银奖和广州优良工业设计金奖。从2004年之后,我们开始接触一些中小客户和外资的企业。现在,我们的业务相对稳定,既有中小型的企业客户,也有来自台资或其他外资公司的委托。
对我个人来讲,2006年前后我经历了一个转变。以前专注做设计、设计项目管理,而2006年前后境况和局面使我开始更多的投入到开拓市场和公司经营上去。
DESIGN:极至工业设计未来三到五年的主要发展战略及长远目标是怎样的?
黄海滔:未来三年内,主要还是在目前熟悉的通讯、IT、食品和日化包装几个领域做深入的探索,希望通过总结案例经验为客户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比如固定和移动电话机、路由器等通讯设备,机箱、散热器、音箱等IT周边产品,饮料和日化产品的瓶型设计等等都是我们的强项。尤其是高端的通讯设备和特色化的IT周边产品。目前品牌和制造中心都集中在广东,暂时还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很有利的环境。更长远的来讲,我们也会根据广东制造业来尝试涉足不同的领域。
DESIGN:极至工业设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黄海滔:除了与客户的沟通已达到与客户互相认同之外,极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来自内部。对设计师的管理曾经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共事过的设计师都是很有理想、很有才华的年轻设计人,同时也都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群人,如何让他们成为能够与人合作的、了解市场和用户并能与公司共同发展的专业的设计人才,一直都是个较大的问题。其实,这也就是设计师培养的问题。此外,就公司发展来讲,由于工业设计公司不同于量化的生产型企业,规模和利润有限。现在的情况还不是富裕的时候,怎样做得更好一直也是个问题。
DESIGN:如何找到利润增长点的确是工业设计公司共同面临的困难,设计公司的这些困难是否与宏观环境对创新、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呢?
黄海滔:应该有一定关系。工业设计在企业的产品研发中所起到的作用一直没有被深入认识,工业设计对产品的价值也没有共同的衡量标准,甚至是,大多数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要求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我们曾有机会与一家国内最大的自行车生产企业合作,但由于他们相对比较传统,对产品创新持保守态度而没有合作成功。
DESIGN:极至工业设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制约双方合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
黄海滔:企业对工业设计的接受度不够,这几乎是业内普遍的认识。其实,如果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看工业设计和企业合作的问题,设计界和企业都有责任。一方面,大多企业将工业设计理解为外观形态的设计,并不了解工业设计能够做什么;另一方面,我们设计公司很多时候也对来自各个行业的企业及其产品的了解不够,导致对企业需求理解不够。我认为理想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双方的交叉点上,这个交叉点即是以产品的用户和市场为中心达成的一致看法。
DESIGN:在你看来,中国未来哪几个领域的设计服务将大大提升品牌价值?
黄海滔:事实上一些传统领域的产品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设计应该引导传统产品以新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中。
DESIGN:在行业中,谁是你的目标和榜样?
黄海滔:设计法拉利的意大利设计师宾尼法利纳(Pininfarina)是非常天才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将理性与感性结合得几近完美,同时,宾尼法利纳家族经营设计工作室的模式我也颇为赞赏。
极至设计追求的价值正如其名,公司始于理想主义,也正是理想指引着极至脚踏实地地走过了11年的历程。但同时也秉承了广东地域文化务实的特点,极至工业设计公司并不是一个擅长高调的设计机构,从最初到现在,在规模上并没有扩大很多,但在业内颇具认可度,但其间获得的认同和荣誉足以证明这群设计人的努力和坚持。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极至坚持将创新设计带给客户的理念、尽可能地增加设计对产品的影响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设计的价值。
有坚持也有放弃。面对量化生产的高利润、面对规模化扩张的高人气、面对多元化发展的高收益,极至设计的态度可谓淡定。黄海滔告诉记者,还是想有选择性地做事,只想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得更深入。我们看到,极至设计多年来在通讯、IT产品等方面的积累确实已经显示出了成果。从普通话机到可视电话、网络电话;从路由器、散热器到玩家级电脑硬件,极至的设计是伴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共同成长的。在这些领域,极至可以与几十年经验的老工程师对话。然而,黄海滔谦逊地说,其实我们从客户身上学到很多,尤其是市场和品牌策略。
有意思的是,在以设计项目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之外,极至经营着一个以参加各类设计大赛为目的团队。“比赛团队”以角逐国内外工业设计大奖为目标,以此提升设计师团队的水平并展示公司的设计实力。的确,在来自企业的委托项目中,设计师往往很难完全实践自己的设计理想,而在设计大赛中,则更多地容许和鼓励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性的设计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Design Lab”能够成为保持极至设计理想的温室,也将为极至孵化出更出色的作品。
雨果在《莎士比亚传》中有言:把理想运用到真实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正是像极至一样保有一分理想的人群,在为我们书写今天的文明。
DESIGN:请用一句话概括极至工业设计的特点。
黄海滔:一直以来对理想的踏实而执着的追求。
DESIGN:极至工业设计创立时的社会背景、公司和个人状况是怎样?
黄海滔:极至设计是2000年成立的,那时的中国工业设计已经有了超过十年的发展,中国也已有了“世界工厂”的名片。1998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在广州的港资设计公司,后来和几个同事一起离开,创办了极至。当时公司一共只有6个人,其中3位是做设计的,另外3位则是软件工程师、市场和贸易方面的人员。其实,现在公司也不大,专职设计师有6位。
DESIGN:极至工业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黄海滔:极至设计成立之初,广州的工业设计公司不多,除了少数的外资设计机构,本土的设计机构非常少。整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也不多,可以说,那个时候珠三角对工业设计有需求的企业也没有太多选择。从2000年到2004年,我们的客户如华为、中兴、TCL、康佳等也都是比较大的品牌客户,在广州的工业设计行业内,有了一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受华为委托设计的R1760模块化边缘路由器在2004年、2005年相继获得中国工业设计银奖和广州优良工业设计金奖。从2004年之后,我们开始接触一些中小客户和外资的企业。现在,我们的业务相对稳定,既有中小型的企业客户,也有来自台资或其他外资公司的委托。
对我个人来讲,2006年前后我经历了一个转变。以前专注做设计、设计项目管理,而2006年前后境况和局面使我开始更多的投入到开拓市场和公司经营上去。
DESIGN:极至工业设计未来三到五年的主要发展战略及长远目标是怎样的?
黄海滔:未来三年内,主要还是在目前熟悉的通讯、IT、食品和日化包装几个领域做深入的探索,希望通过总结案例经验为客户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比如固定和移动电话机、路由器等通讯设备,机箱、散热器、音箱等IT周边产品,饮料和日化产品的瓶型设计等等都是我们的强项。尤其是高端的通讯设备和特色化的IT周边产品。目前品牌和制造中心都集中在广东,暂时还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很有利的环境。更长远的来讲,我们也会根据广东制造业来尝试涉足不同的领域。
DESIGN:极至工业设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黄海滔:除了与客户的沟通已达到与客户互相认同之外,极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来自内部。对设计师的管理曾经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共事过的设计师都是很有理想、很有才华的年轻设计人,同时也都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群人,如何让他们成为能够与人合作的、了解市场和用户并能与公司共同发展的专业的设计人才,一直都是个较大的问题。其实,这也就是设计师培养的问题。此外,就公司发展来讲,由于工业设计公司不同于量化的生产型企业,规模和利润有限。现在的情况还不是富裕的时候,怎样做得更好一直也是个问题。
DESIGN:如何找到利润增长点的确是工业设计公司共同面临的困难,设计公司的这些困难是否与宏观环境对创新、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呢?
黄海滔:应该有一定关系。工业设计在企业的产品研发中所起到的作用一直没有被深入认识,工业设计对产品的价值也没有共同的衡量标准,甚至是,大多数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要求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我们曾有机会与一家国内最大的自行车生产企业合作,但由于他们相对比较传统,对产品创新持保守态度而没有合作成功。
DESIGN:极至工业设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制约双方合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
黄海滔:企业对工业设计的接受度不够,这几乎是业内普遍的认识。其实,如果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看工业设计和企业合作的问题,设计界和企业都有责任。一方面,大多企业将工业设计理解为外观形态的设计,并不了解工业设计能够做什么;另一方面,我们设计公司很多时候也对来自各个行业的企业及其产品的了解不够,导致对企业需求理解不够。我认为理想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双方的交叉点上,这个交叉点即是以产品的用户和市场为中心达成的一致看法。
DESIGN:在你看来,中国未来哪几个领域的设计服务将大大提升品牌价值?
黄海滔:事实上一些传统领域的产品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设计应该引导传统产品以新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中。
DESIGN:在行业中,谁是你的目标和榜样?
黄海滔:设计法拉利的意大利设计师宾尼法利纳(Pininfarina)是非常天才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将理性与感性结合得几近完美,同时,宾尼法利纳家族经营设计工作室的模式我也颇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