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产业与技术。使欠发达地区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工业是四川省宜宾市的依托和希望所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走低碳之路,发展低碳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宜宾共识。笔者结合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抢抓主动权,以点突破助推低碳发展
近年来,宜宾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节能减排工作为切入口,政府主导,龙头带动,优化结构,努力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1、政府主导,节能减排得到较好控制。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重要议事日程,严格实行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市政府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纳入年度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重点工作来抓落实。同时,建立市节能监察中心,加强对市控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耗能设备的运行监测;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市政府先后研究制发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宜宾的决定》、《工业节能工作问责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技术,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降低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并实现达标排放。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切实抓好“环评”、“能评”工作,严格实行新开工项目管理,认真落实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把“能评”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部门联动、协同把好准入关,对国家明令限制、淘汰、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以及高耗能、高耗水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劣汰”要求抓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督促依法关停国家限期淘汰和已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关闭装机总计32.1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9台、整合关闭小煤窑37个、淘汰水泥落后生产能力20万吨、淘汰S7变压器、JO系列电机等落后设备26台/套、3.4万吨箱纸板生产线一条、5万吨CP浆生产线一条等,共实现节能147.6万吨标煤,减排CO2386.1万吨、减排SO29.9万吨,至2009底,万元GDP综合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能耗下降目标。
2、重点突破,循环经济在主要行业率先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突出抓好食品、化工、建材、煤炭、火力发电、轻工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环保领域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发展五粮液、天原、丝丽雅3户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惠美线业、长毅浆粕、华盛纸业3户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五粮液、天原2户国家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红光化工、长毅浆粕、华盛纸业等8户省级清清生产试点企业;宜宾县、筠连县、高县、兴文县4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江安阳春坝工业园区、叙府茶叶生态园区2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实现了部分工业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了重点工业行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2009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7%,重点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55.5%;共有87家企业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证,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物371万吨、废水895万吨、废气1967万立方米。
3、调整结构,全力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着眼于煤矿、造纸、化工、建材等四个传统加工行业,大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改造以筠连煤田为主的煤矿产业,提升以天原、红光为主的重化工产业,夯实以拉法基瑞安水泥、海丰和锐为龙头的建材产业等,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二是整合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合与调整,全市基本形成了酒类食品、能源、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纺织、建材、林竹纸等七大优势产业及相关的链条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中白酒生产能力、粘胶长丝及线维卡纤维产量世界第一,金属复合材料、射钉器产量居全国第一,聚氯乙烯产量全国第三。产业集中与整合,有力地促进了落后产能企业的淘汰,推动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提升。三是优化能源结构。针对全市能源以煤炭为主的市情,近年来全市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工业能源结构。以金沙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为主,大力开发利用水能,已开发和在建的水电装机容量约328万千瓦。大力协调增加工业用天然气供应能力,努力促进太阳能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开发,提高工业能耗中清洁能源资源的占比。同时,加强工业能耗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把握阶段性,发展历史条件制约明显
以传统能耗工业为主体的结构是当前宜宾工业最大的特点,与低碳要求存在许多不适应,整个宜宾工业体系发展的这一阶段性历史条件形成的各种环境对低碳发展也具有诸多制约。
1、产业高碳特征突出,内生变动力量较小。据统计,2009年宜宾工业中,资源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产业以传统型、资源消耗型、高载能内向型的传统加工业为主,其比重在86.8%以上,化工、建材、电力、造纸、纺织、食品等6大重点行业总耗能占规上工业企业总耗能的69.57%。而在一定时期内,这些产业仍然具有竞争力和生存发展环境,短期内企业主动淘汰转型不现实。与此相配套的工业服务业发展也较为滞后,产业升级所必需的配套服务业,如物流配送、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人员培训等欠发达,对新型工业化支撑力度小,工业升级转型缺乏内生力量和推动力量。
2、传统能源结构难变,发展模式面临突围困境。从产业能源结构看,工业能耗占比偏大。据经济普查,截至2008年底,宜宾第二、三产业能源消费总量达583.79万吨标煤,其中工业消费量就达561.73万吨标煤,占二、三产业能耗总量的96.2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从工业能源结构看,“高碳”能源占比偏大。宜宾能耗的主要原料是煤和电,其中煤占80.9%、电占13.8%,而煤炭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又占90%左右。煤属“高碳”能源,且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宜宾的主要能源,碳排放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从能源利用状况看,受制于技术等因素,目前能源利用效率低,仅29%左右。这种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碳排放控制严格的形势下必须尽快突围转变。
3、主体意愿存在偏差,资金制约瓶颈难打破。投资结构不合理,政府积极性高,是目前投入的主要力量,但其力量有限;企业和金融系统对低碳经济的热情不高、投入不足,特别是企业主体积极性未能调动起来。一是政府投资作用有限。近年来,政府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提高能效、产业转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加大了投资力度,但相对庞大的工程,仅靠政府投资带动,其作用十 分有限。二是企业投资积极性小。不少传统型、资源消耗型、高载能产业对低碳及技术改造项目投资较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技术以及产业研发投入不足。在清洁发展机制交易方面,宜宾甚至没有交易额,相关的碳交易金融衍生品也极度缺乏。三是金融系统信贷支持不够。目前,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及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4、技术支撑力度较小,部分高碳企业仍有市场。目前宜宾有国、省、市企业技术中心37户,省级技术创新联盟3个、科技创新实验室2个,但科技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低碳经济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同时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技术结构不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部分产品市场供应不足,一些产能相对落后、生产较为粗放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有些甚至是地方经济的支撑,如当前水泥、纸浆需求旺盛,机立窑小水泥厂、小纸厂还具有生命力,淘汰这些企业需要一个过程。
三、着眼低碳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低碳化是提升宜宾工业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和内在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低碳工业。
1、树立正确理念,科学制定低碳工业发展战略。一是科学辩证分析。坚持走低碳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历史条件,要辩证看待,要理性地认识降低碳排放有一个过程,实现低碳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宜宾现有工业体系的形成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形成的,要调整改造,但必须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实现低碳目标要求必经一定的时间段。二是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当前,宜宾工业中有一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这是历史发展和现实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有些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不同的发展目标之间寻求平衡,既要考虑到低碳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同时又要考虑到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障碍。由此,宜宾发展低碳工业既要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即经济总量扩张而忽视经济结构优化的片面性,又不能一味排斥高载能、高消耗的产业和产品。三是科学制定低碳工业发展战略。应结合国家、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修编和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和工业发展的阶段,制定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规划和路线图,推动经济有序快速低碳发展。
2、调整优化结构,着力构建低碳工业发展体系。一是突出抓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个环节。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造纸、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原材料和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技术和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同时注意控制、引导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产业。二是优化重点行业、产业、产品结构。着力调整和优化化工、纺织、轻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努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实现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加快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升级换代,实现行业低碳发展。三是积极发展工业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工业配套产业特别是以生产销售、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服务、技能培训等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满足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现代工业发展。四是以发展分布式能源为主推进工业用能节约化、集约化。大力发展针对用户能源需求,建在用户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工业园区集中供能、工业企业自给自足、楼宇热电冷联供为分布式能源建设基本模式,构建“企业、产业园区、地方电网、大电网”四个层次的电力供应体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分布式能源试点示范企业和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水电资源,加快推进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利用,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
3、鼓励自主创新,夯实低碳工业技术基础。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特色产业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高度重视和加强高碳能源的低碳化,特别是加强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提高煤的利用效率;建立技术开发、技术制造和技术使用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捉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地区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地区科技发展规划;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加快项目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能效技术为重点,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建立健全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鼓励生产销售低碳产品;构建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推进工业低碳化。
4、完善政策体系,大力支持企业低碳发展。一是以政策调节手段鼓励企业低碳发展,限制企业高碳排放。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在示范阶段通过资助、低息贷款等进行激励,在商业化导入和扩散阶段通过政府采购及监管标准的提高等来促进新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扩散,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从土地、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完善低碳工业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完善低碳工业统计、监测、考核等制度,突出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责任。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大工业节能技术改造,从严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防止低水平、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三是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对在“节能降耗”等领域创新(包括技术和管理)的企业和个人,除了以硬指标考核外,辅以经济手段鼓励“低碳”业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引导其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低碳排放的发展道路。
5、强化引导控制,全面降低碳排放。一是加大节能减排责任体系建设。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落实,督促生产企业引入高新技术,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二是加强重点行业低碳能源利用及资源消耗管理。提高清洁能源在工业行业的能源占比,着力抓好煤炭、电力、建材、造纸等高耗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及其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全面推进重点工业行业节能降耗。三是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优先投资一批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并通过对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生产手段的升级,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行模式的投入机制。适时金融创新,对产能过剩的项目。收缩信贷投放,同时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导向低碳发展转变。四是提高废弃资源能源利用率。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从现有废弃资源的利用人手,主动做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工作,加大对煤层气、煤矸石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和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减少废弃物处置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6、倡导低碳生活,助推发展低碳工业。加强对需求结构的导向,努力培育合理的市场需求,以需求影响生产。积极开展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引导公众对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反思,进而转变消费观念,以低碳产品消费引导、带动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引导公众注重从生活细节人手,培养低碳生活习惯,从点点滴滴做起,形成社会支持低碳经济、低碳工业发展的合力。
一、抢抓主动权,以点突破助推低碳发展
近年来,宜宾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节能减排工作为切入口,政府主导,龙头带动,优化结构,努力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1、政府主导,节能减排得到较好控制。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重要议事日程,严格实行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市政府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纳入年度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重点工作来抓落实。同时,建立市节能监察中心,加强对市控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耗能设备的运行监测;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市政府先后研究制发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宜宾的决定》、《工业节能工作问责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技术,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降低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并实现达标排放。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切实抓好“环评”、“能评”工作,严格实行新开工项目管理,认真落实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把“能评”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部门联动、协同把好准入关,对国家明令限制、淘汰、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以及高耗能、高耗水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劣汰”要求抓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督促依法关停国家限期淘汰和已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关闭装机总计32.1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9台、整合关闭小煤窑37个、淘汰水泥落后生产能力20万吨、淘汰S7变压器、JO系列电机等落后设备26台/套、3.4万吨箱纸板生产线一条、5万吨CP浆生产线一条等,共实现节能147.6万吨标煤,减排CO2
2、重点突破,循环经济在主要行业率先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突出抓好食品、化工、建材、煤炭、火力发电、轻工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环保领域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发展五粮液、天原、丝丽雅3户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惠美线业、长毅浆粕、华盛纸业3户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五粮液、天原2户国家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红光化工、长毅浆粕、华盛纸业等8户省级清清生产试点企业;宜宾县、筠连县、高县、兴文县4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江安阳春坝工业园区、叙府茶叶生态园区2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实现了部分工业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了重点工业行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2009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7%,重点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55.5%;共有87家企业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证,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物371万吨、废水895万吨、废气1967万立方米。
3、调整结构,全力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着眼于煤矿、造纸、化工、建材等四个传统加工行业,大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改造以筠连煤田为主的煤矿产业,提升以天原、红光为主的重化工产业,夯实以拉法基瑞安水泥、海丰和锐为龙头的建材产业等,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二是整合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合与调整,全市基本形成了酒类食品、能源、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纺织、建材、林竹纸等七大优势产业及相关的链条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中白酒生产能力、粘胶长丝及线维卡纤维产量世界第一,金属复合材料、射钉器产量居全国第一,聚氯乙烯产量全国第三。产业集中与整合,有力地促进了落后产能企业的淘汰,推动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提升。三是优化能源结构。针对全市能源以煤炭为主的市情,近年来全市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工业能源结构。以金沙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为主,大力开发利用水能,已开发和在建的水电装机容量约328万千瓦。大力协调增加工业用天然气供应能力,努力促进太阳能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开发,提高工业能耗中清洁能源资源的占比。同时,加强工业能耗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把握阶段性,发展历史条件制约明显
以传统能耗工业为主体的结构是当前宜宾工业最大的特点,与低碳要求存在许多不适应,整个宜宾工业体系发展的这一阶段性历史条件形成的各种环境对低碳发展也具有诸多制约。
1、产业高碳特征突出,内生变动力量较小。据统计,2009年宜宾工业中,资源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产业以传统型、资源消耗型、高载能内向型的传统加工业为主,其比重在86.8%以上,化工、建材、电力、造纸、纺织、食品等6大重点行业总耗能占规上工业企业总耗能的69.57%。而在一定时期内,这些产业仍然具有竞争力和生存发展环境,短期内企业主动淘汰转型不现实。与此相配套的工业服务业发展也较为滞后,产业升级所必需的配套服务业,如物流配送、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人员培训等欠发达,对新型工业化支撑力度小,工业升级转型缺乏内生力量和推动力量。
2、传统能源结构难变,发展模式面临突围困境。从产业能源结构看,工业能耗占比偏大。据经济普查,截至2008年底,宜宾第二、三产业能源消费总量达583.79万吨标煤,其中工业消费量就达561.73万吨标煤,占二、三产业能耗总量的96.2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从工业能源结构看,“高碳”能源占比偏大。宜宾能耗的主要原料是煤和电,其中煤占80.9%、电占13.8%,而煤炭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又占90%左右。煤属“高碳”能源,且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宜宾的主要能源,碳排放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从能源利用状况看,受制于技术等因素,目前能源利用效率低,仅29%左右。这种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碳排放控制严格的形势下必须尽快突围转变。
3、主体意愿存在偏差,资金制约瓶颈难打破。投资结构不合理,政府积极性高,是目前投入的主要力量,但其力量有限;企业和金融系统对低碳经济的热情不高、投入不足,特别是企业主体积极性未能调动起来。一是政府投资作用有限。近年来,政府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提高能效、产业转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加大了投资力度,但相对庞大的工程,仅靠政府投资带动,其作用十 分有限。二是企业投资积极性小。不少传统型、资源消耗型、高载能产业对低碳及技术改造项目投资较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技术以及产业研发投入不足。在清洁发展机制交易方面,宜宾甚至没有交易额,相关的碳交易金融衍生品也极度缺乏。三是金融系统信贷支持不够。目前,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及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4、技术支撑力度较小,部分高碳企业仍有市场。目前宜宾有国、省、市企业技术中心37户,省级技术创新联盟3个、科技创新实验室2个,但科技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低碳经济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同时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技术结构不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部分产品市场供应不足,一些产能相对落后、生产较为粗放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有些甚至是地方经济的支撑,如当前水泥、纸浆需求旺盛,机立窑小水泥厂、小纸厂还具有生命力,淘汰这些企业需要一个过程。
三、着眼低碳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低碳化是提升宜宾工业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和内在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低碳工业。
1、树立正确理念,科学制定低碳工业发展战略。一是科学辩证分析。坚持走低碳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历史条件,要辩证看待,要理性地认识降低碳排放有一个过程,实现低碳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宜宾现有工业体系的形成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形成的,要调整改造,但必须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实现低碳目标要求必经一定的时间段。二是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当前,宜宾工业中有一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这是历史发展和现实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有些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不同的发展目标之间寻求平衡,既要考虑到低碳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同时又要考虑到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障碍。由此,宜宾发展低碳工业既要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即经济总量扩张而忽视经济结构优化的片面性,又不能一味排斥高载能、高消耗的产业和产品。三是科学制定低碳工业发展战略。应结合国家、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修编和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和工业发展的阶段,制定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规划和路线图,推动经济有序快速低碳发展。
2、调整优化结构,着力构建低碳工业发展体系。一是突出抓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个环节。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造纸、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原材料和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技术和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同时注意控制、引导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产业。二是优化重点行业、产业、产品结构。着力调整和优化化工、纺织、轻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努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实现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加快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升级换代,实现行业低碳发展。三是积极发展工业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工业配套产业特别是以生产销售、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服务、技能培训等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满足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现代工业发展。四是以发展分布式能源为主推进工业用能节约化、集约化。大力发展针对用户能源需求,建在用户端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工业园区集中供能、工业企业自给自足、楼宇热电冷联供为分布式能源建设基本模式,构建“企业、产业园区、地方电网、大电网”四个层次的电力供应体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分布式能源试点示范企业和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水电资源,加快推进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利用,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
3、鼓励自主创新,夯实低碳工业技术基础。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特色产业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高度重视和加强高碳能源的低碳化,特别是加强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提高煤的利用效率;建立技术开发、技术制造和技术使用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捉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地区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地区科技发展规划;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加快项目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能效技术为重点,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建立健全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鼓励生产销售低碳产品;构建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推进工业低碳化。
4、完善政策体系,大力支持企业低碳发展。一是以政策调节手段鼓励企业低碳发展,限制企业高碳排放。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在示范阶段通过资助、低息贷款等进行激励,在商业化导入和扩散阶段通过政府采购及监管标准的提高等来促进新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扩散,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从土地、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完善低碳工业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完善低碳工业统计、监测、考核等制度,突出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责任。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大工业节能技术改造,从严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防止低水平、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三是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对在“节能降耗”等领域创新(包括技术和管理)的企业和个人,除了以硬指标考核外,辅以经济手段鼓励“低碳”业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引导其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低碳排放的发展道路。
5、强化引导控制,全面降低碳排放。一是加大节能减排责任体系建设。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落实,督促生产企业引入高新技术,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二是加强重点行业低碳能源利用及资源消耗管理。提高清洁能源在工业行业的能源占比,着力抓好煤炭、电力、建材、造纸等高耗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及其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全面推进重点工业行业节能降耗。三是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优先投资一批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并通过对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生产手段的升级,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行模式的投入机制。适时金融创新,对产能过剩的项目。收缩信贷投放,同时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导向低碳发展转变。四是提高废弃资源能源利用率。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从现有废弃资源的利用人手,主动做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工作,加大对煤层气、煤矸石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和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减少废弃物处置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6、倡导低碳生活,助推发展低碳工业。加强对需求结构的导向,努力培育合理的市场需求,以需求影响生产。积极开展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引导公众对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反思,进而转变消费观念,以低碳产品消费引导、带动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引导公众注重从生活细节人手,培养低碳生活习惯,从点点滴滴做起,形成社会支持低碳经济、低碳工业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