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大中指出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本研究将这一项政策结合当代高校教育,要求当代大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结合,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从而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等教育;生态建设;大学生
一、生态文明的作用及发展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出现雾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现象,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二、高等教育中的生态文明
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人类对环境资源长期不合理、不科学地滥用所造成。针对这一现象,应从教育着手,提高现代人们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1]。作为当代大学生,除过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以物化人,通过教育将大学生内在的生态知识转化为人生的价值观,让学生们在面临选择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应该丰富教育载体来深化教育意识,保证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给大学生创造力学笃行的体系支撑。
生态文明教育属于思政教育体系,但在当今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的主体更加偏向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人格培育,生态文明教育稍有缺失[2],同时,与此相关的课程内容偏少,学生不能够大量地从书本中获得更深层次有关生态文明知识。再次,教师队伍的非专业性,使现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所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欠佳。致使生态文明教育缺失的最重要一点在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代高校教育中,特别是边缘化学科,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式教学远多于情感体验。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他们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途径。综上所述可以发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性的缺乏也造成了生态文明教育不高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培养
1、理论结合实践,增加大学生情感体验
针对高等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的缺失,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应该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多组织学生参与生态实践活动,除过国家的法定要求外,教师或者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环保小组,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参与环境监测工作,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专业知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2、完善高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在開展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应加大寻找生态文明教育环节漏缺力度、健全理论体系、完善课程设置、补齐学科建设的短板、探索和丰富有效的教育实施途径,与此同时,各高校可以开设与此相关课程与专业,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和人才培养,积极申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李尚浦]。
四、结语
习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辛鹏瑞]”。这也就明确指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还是要有较强的环保观念做为“底线”,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模式,从这些年的环境问题中,应当总结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可以有效进行的前提[辛鹏瑞]。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大量资源可以得到相应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会随之得到改善。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潜在的知识分子。肩负着比其他人更加艰巨的责任。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皓伟.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2]朱蕾.简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生长[J].江苏高教,2017(06):45-47.
[3]辛鹏睿.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等教育;生态建设;大学生
一、生态文明的作用及发展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出现雾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现象,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二、高等教育中的生态文明
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人类对环境资源长期不合理、不科学地滥用所造成。针对这一现象,应从教育着手,提高现代人们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1]。作为当代大学生,除过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以物化人,通过教育将大学生内在的生态知识转化为人生的价值观,让学生们在面临选择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应该丰富教育载体来深化教育意识,保证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给大学生创造力学笃行的体系支撑。
生态文明教育属于思政教育体系,但在当今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的主体更加偏向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人格培育,生态文明教育稍有缺失[2],同时,与此相关的课程内容偏少,学生不能够大量地从书本中获得更深层次有关生态文明知识。再次,教师队伍的非专业性,使现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所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欠佳。致使生态文明教育缺失的最重要一点在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代高校教育中,特别是边缘化学科,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式教学远多于情感体验。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他们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途径。综上所述可以发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性的缺乏也造成了生态文明教育不高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培养
1、理论结合实践,增加大学生情感体验
针对高等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的缺失,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应该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多组织学生参与生态实践活动,除过国家的法定要求外,教师或者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环保小组,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参与环境监测工作,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专业知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2、完善高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在開展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应加大寻找生态文明教育环节漏缺力度、健全理论体系、完善课程设置、补齐学科建设的短板、探索和丰富有效的教育实施途径,与此同时,各高校可以开设与此相关课程与专业,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和人才培养,积极申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李尚浦]。
四、结语
习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辛鹏瑞]”。这也就明确指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还是要有较强的环保观念做为“底线”,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模式,从这些年的环境问题中,应当总结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可以有效进行的前提[辛鹏瑞]。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大量资源可以得到相应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会随之得到改善。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潜在的知识分子。肩负着比其他人更加艰巨的责任。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皓伟.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2]朱蕾.简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生长[J].江苏高教,2017(06):45-47.
[3]辛鹏睿.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