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家乡有一座名叫“窦氏青山”的土山,土山下面埋葬的就是汉武帝时期太皇太后窦漪房的父亲窦青。历史上这一带水源丰沛,多为沼泽洼地,窦青钓鱼为生,不慎落水溺死,后被文帝追封为安成侯。景帝即位,窦漪房被封为太后。为纪念父亲,遂在其溺水之地堆土为山,建起一座高30余丈,周长1000余步的大冢。其后各个朝代相继在“窦氏青山”南坡山腰的平台上建起了龙王庙、仙姑庙等五六座庙宇,庙宇周围遍植松柏槐榆等乔木,到近代,已是庙宇连檐,绿树参天。虽然“文革”中拆了庙宇,毁了树木,再加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浸,今天大墓只剩20多米高,但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依旧显得巍然突兀,仍然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至于当初为什么要建这么高大的墓冢,家乡历来有两种传说。一说是有关官员请示太后墓建多高,太后说站在长安城头要望得见父亲的坟墓。家乡距离长安千里之遥,要让太后在长安城头望得见,矮了自然不成。还有一说是太后下令建坟之后,适逢“七国之乱”。太后忙于辅佐景帝平叛,忘了建坟的事。有关官员接不到停建的命令,自然不敢收工。待到太后再次想起这件事,坟墓已经堆到30多丈高了。如果在两个传说中选取一个,我宁愿相信后面一个,因为窦漪房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她和两个弟弟相依为命。被选入宫时小弟弟才四岁。她从驿站乞讨了一盆凉水一碗冷饭,才给弟弟洗了头吃了饭。正因为如此艰难的经历,她深知民间疾苦,始终倡导节俭。西汉初年,包括皇室在内的节俭之风,和窦漪房的率先垂范是有直接关系的。她应当不会为了纪念父亲而大兴土木。其实《史记·外戚列传》记载:“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及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为窦青建墓,而且比照皇家陵园建墓守墓,均为薄太后的主张。当然,薄太后是为了给足窦漪房面子。
近年来,从各个角度反映大汉王朝的影视剧中,窦漪房都是当红角色,但褒贬不一。而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她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影响朝政达45年之久。她一生崇尚黄老,主张与民休息,为文景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客观地说,她称得上是西汉王朝的一代贤明之后。但人无完人,她晚年有两个失误:一个是过分宠爱小儿子刘武,甚至想立刘武为太子;另一个是过分贪恋权力,始终保持对汉武帝的掌控。这两个失误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前一个不仅导致景帝和刘武兄弟失和,还导致自己和景帝母子失和。而后一个失误的影响,至少殃及我家乡的另一个女人,她就是西汉题材影视剧中另一个屡屡上镜的汉昭帝之母赵婕妤。
在家乡一带,关于赵婕妤的传说,要比窦漪房多得多,特别是她“握玉而生”的传奇故事,妇孺皆知。而这些传奇居然有正史记载,《汉书·外戚传》就说:“孝武钩弋赵婕妤,昭帝母也,家在河间。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不知道是先有史家的记载,然后流传到民间,还是先有民间的传说,影响了史家。但有一点毫无疑问,这不仅是一位奇女,而且是一位美女。她握拳而生,从不曾伸展,而见到武帝之后,不仅武帝轻轻一掰,两手便轻松舒展,而且展开的拳中居然还有一枚玉钩。表面上看是这不可思议的情景吸引了武帝,让武帝认为这位奇女就是为自己而生。但我揣摩恐怕还是女子的年轻貌美令武帝心动。如果说史书中关于窦漪房的记载都充满骨感,那么,关于赵婕妤的记载则都如神话一般丰满动人。她随武帝进宫后备受宠爱,很快便怀孕,这一怀居然怀了十四个月。《汉书·外戚传》的说法是:“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至于野史关于赵婕妤的记载,则更是香艳神秘,祥云笼罩。比如她自尽身亡之后,《西京杂记》说其“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发冢开视,惟衣履存,乃为起通灵台于甘泉”。这已是毋庸置疑的神仙了。奇也好,美也好,神仙也好,赵婕妤的命却是实在不好。而这不好的根源竟是因为她生了一个深受武帝喜爱的儿子,这儿子又被立为太子。在经过“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杀及一系列的波折之后,武帝最终选定赵婕妤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而这时的一代汉武大帝已经走到生命的最后里程。他并不怀疑儿子日后的担当,压在他心头沉重的包袱是,儿子只有7岁,而其生母赵婕妤刚刚27岁。这种被武帝称为“子少母壮”或“子弱母肥”的现象,西汉开国以来已有吕后的先例。其后果是吕后专权,弄的汉家天下差点不姓刘。除此之外,西汉前期太后干政屡有发生,最可恶的又是自己的奶奶窦太后,对自己亲政处处掣肘,蛮横干预自己和父亲两代皇帝施政。而要预防这种悲剧重演,就必须除掉赵婕妤。可下这个决心比同匈奴决战还要难啊,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宠爱的美人,是太子的生母!从赵婕妤死后在其生前居住的云阳宫修建“通灵台”,便可看出武帝对于自己这一决策的伤感与纠结。但毕竟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深知江山社稷比儿女情长更重要。经过痛苦的思考,武帝终于痛下决心,立子杀母。毫无疑问,导致武帝这样做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吕后专权的前车之鉴,但那毕竟是前朝之事,窦太后干政才是他的切肤之痛。不许他倡导儒学,不许他推行新政,不许他用兵匈奴……虽然武帝从未公开诅咒过自己的祖母,但窦太后死后,武帝那天亮了一般的感觉,足以说明他之前的痛苦与压抑。所以,武帝下此决心,绝对与窦太后有关。儿子顺利成为储君,年轻的母亲却香消玉殒。对于赵婕妤死的情形,《史记》和《汉书》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致的是武帝下定立储的决心之后,赵婕妤很快就死了。今天,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南缘的淳化县,出县城向北翻过一条沟,仍可看到一座汉墓,那便是埋葬赵婕妤的云陵。赵婕妤虽然死得悲惨凄凉,但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昭帝即位,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毕竟是自己的亲娘,动用两万军卒为之造墓,迁三千户人家守陵,也算是备极哀荣。可惜两千多年过去,不仅陵墓已经面目全非,连云陵也早已变成了百姓口中的“大疙瘩”。如果不是去年破获了盗挖云陵的盗墓团伙,钩弋夫人被顺带提起,怕是没人想起这荒冢一堆下面埋葬着一位绝代美女。如果一定要说红颜薄命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那么,赵婕妤可算是上下五千年红颜薄命的代表人物。但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存。这里面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多数时候是说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件事的起伏转折,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也常常说明前人和后人、前事和后事的关系。窦漪房的福中埋伏了赵婕妤的祸,而赵婕妤的祸中又埋伏了谁的福呢?真是世事难料,在赵婕妤去世540多年之后,我家乡的另一个女人居然因赵婕妤之祸而得福,她就是被称为千古一后的北魏冯太后。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人建立的北朝第一个王朝,开国皇帝是拓跋珪。它历经20位帝王,前后148年,是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的强大王朝。北魏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北魏皇室自称是黄帝后裔,后来干脆改姓为元。它处处向汉族学习,连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都要学。拓跋珪立国之初便宣布: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如果说当年汉武帝杀赵婕妤是权宜之计,那么,北魏则是当做制度来执行,以至于《魏书》慨叹:“史臣曰:钩弋年稚子幼,汉武所以行权,魏世遂以为常制。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恰恰是这项以汉武帝为榜样,矫枉过正的制度,才让一生没有生育的冯太后得以册立中宫,并在太子生母被杀之后抚养太子,日后被尊为太后、太皇太后。从立为皇后到去世,她也历经三朝,参与朝政34年,绝不亚于窦漪房对于西汉王朝的影响。她推行邻、里、党“三长制度”,使北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层组织,方便了方方面面的管理;她惩治腐败,切实贯彻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大为改观;她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度,让失地农民重返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使北魏经济得到发展,而且为隋唐经济繁荣打下基础。除去在男女私情方面不够检点之外,她對北魏一朝的深远影响,超过北魏的多数皇帝。
这三位女人,窦太后和我同一个县,冯太后和我是邻县,主张自己是赵婕妤故里的有两个县,一个与我的家乡相邻,另一个稍远点,但距我家乡也不过百里,在孩提时代我便常常听乡里乡亲讲述她们的故事。这三个在正史中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以她们各自的方式影响了历史,并把身影留在历史中。她们生存在不同的年代,甚至不同的朝代,但冥冥中仿佛有一只手,把她们牵在一起,让她们的命运互为因果,这大概就是历史的规律。不管喜欢她们还是讨厌她们,我们都是她们的后人。我曾站在赵婕妤的墓前,想起家乡这三个命运相关的女人。虽然远去的历史有些朦胧,但依旧让人敬畏。
编辑:郭文岭
近年来,从各个角度反映大汉王朝的影视剧中,窦漪房都是当红角色,但褒贬不一。而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她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影响朝政达45年之久。她一生崇尚黄老,主张与民休息,为文景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客观地说,她称得上是西汉王朝的一代贤明之后。但人无完人,她晚年有两个失误:一个是过分宠爱小儿子刘武,甚至想立刘武为太子;另一个是过分贪恋权力,始终保持对汉武帝的掌控。这两个失误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前一个不仅导致景帝和刘武兄弟失和,还导致自己和景帝母子失和。而后一个失误的影响,至少殃及我家乡的另一个女人,她就是西汉题材影视剧中另一个屡屡上镜的汉昭帝之母赵婕妤。
在家乡一带,关于赵婕妤的传说,要比窦漪房多得多,特别是她“握玉而生”的传奇故事,妇孺皆知。而这些传奇居然有正史记载,《汉书·外戚传》就说:“孝武钩弋赵婕妤,昭帝母也,家在河间。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不知道是先有史家的记载,然后流传到民间,还是先有民间的传说,影响了史家。但有一点毫无疑问,这不仅是一位奇女,而且是一位美女。她握拳而生,从不曾伸展,而见到武帝之后,不仅武帝轻轻一掰,两手便轻松舒展,而且展开的拳中居然还有一枚玉钩。表面上看是这不可思议的情景吸引了武帝,让武帝认为这位奇女就是为自己而生。但我揣摩恐怕还是女子的年轻貌美令武帝心动。如果说史书中关于窦漪房的记载都充满骨感,那么,关于赵婕妤的记载则都如神话一般丰满动人。她随武帝进宫后备受宠爱,很快便怀孕,这一怀居然怀了十四个月。《汉书·外戚传》的说法是:“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至于野史关于赵婕妤的记载,则更是香艳神秘,祥云笼罩。比如她自尽身亡之后,《西京杂记》说其“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发冢开视,惟衣履存,乃为起通灵台于甘泉”。这已是毋庸置疑的神仙了。奇也好,美也好,神仙也好,赵婕妤的命却是实在不好。而这不好的根源竟是因为她生了一个深受武帝喜爱的儿子,这儿子又被立为太子。在经过“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杀及一系列的波折之后,武帝最终选定赵婕妤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而这时的一代汉武大帝已经走到生命的最后里程。他并不怀疑儿子日后的担当,压在他心头沉重的包袱是,儿子只有7岁,而其生母赵婕妤刚刚27岁。这种被武帝称为“子少母壮”或“子弱母肥”的现象,西汉开国以来已有吕后的先例。其后果是吕后专权,弄的汉家天下差点不姓刘。除此之外,西汉前期太后干政屡有发生,最可恶的又是自己的奶奶窦太后,对自己亲政处处掣肘,蛮横干预自己和父亲两代皇帝施政。而要预防这种悲剧重演,就必须除掉赵婕妤。可下这个决心比同匈奴决战还要难啊,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宠爱的美人,是太子的生母!从赵婕妤死后在其生前居住的云阳宫修建“通灵台”,便可看出武帝对于自己这一决策的伤感与纠结。但毕竟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深知江山社稷比儿女情长更重要。经过痛苦的思考,武帝终于痛下决心,立子杀母。毫无疑问,导致武帝这样做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吕后专权的前车之鉴,但那毕竟是前朝之事,窦太后干政才是他的切肤之痛。不许他倡导儒学,不许他推行新政,不许他用兵匈奴……虽然武帝从未公开诅咒过自己的祖母,但窦太后死后,武帝那天亮了一般的感觉,足以说明他之前的痛苦与压抑。所以,武帝下此决心,绝对与窦太后有关。儿子顺利成为储君,年轻的母亲却香消玉殒。对于赵婕妤死的情形,《史记》和《汉书》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致的是武帝下定立储的决心之后,赵婕妤很快就死了。今天,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南缘的淳化县,出县城向北翻过一条沟,仍可看到一座汉墓,那便是埋葬赵婕妤的云陵。赵婕妤虽然死得悲惨凄凉,但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昭帝即位,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毕竟是自己的亲娘,动用两万军卒为之造墓,迁三千户人家守陵,也算是备极哀荣。可惜两千多年过去,不仅陵墓已经面目全非,连云陵也早已变成了百姓口中的“大疙瘩”。如果不是去年破获了盗挖云陵的盗墓团伙,钩弋夫人被顺带提起,怕是没人想起这荒冢一堆下面埋葬着一位绝代美女。如果一定要说红颜薄命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那么,赵婕妤可算是上下五千年红颜薄命的代表人物。但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存。这里面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多数时候是说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件事的起伏转折,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也常常说明前人和后人、前事和后事的关系。窦漪房的福中埋伏了赵婕妤的祸,而赵婕妤的祸中又埋伏了谁的福呢?真是世事难料,在赵婕妤去世540多年之后,我家乡的另一个女人居然因赵婕妤之祸而得福,她就是被称为千古一后的北魏冯太后。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人建立的北朝第一个王朝,开国皇帝是拓跋珪。它历经20位帝王,前后148年,是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的强大王朝。北魏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北魏皇室自称是黄帝后裔,后来干脆改姓为元。它处处向汉族学习,连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都要学。拓跋珪立国之初便宣布: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如果说当年汉武帝杀赵婕妤是权宜之计,那么,北魏则是当做制度来执行,以至于《魏书》慨叹:“史臣曰:钩弋年稚子幼,汉武所以行权,魏世遂以为常制。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恰恰是这项以汉武帝为榜样,矫枉过正的制度,才让一生没有生育的冯太后得以册立中宫,并在太子生母被杀之后抚养太子,日后被尊为太后、太皇太后。从立为皇后到去世,她也历经三朝,参与朝政34年,绝不亚于窦漪房对于西汉王朝的影响。她推行邻、里、党“三长制度”,使北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层组织,方便了方方面面的管理;她惩治腐败,切实贯彻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大为改观;她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度,让失地农民重返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使北魏经济得到发展,而且为隋唐经济繁荣打下基础。除去在男女私情方面不够检点之外,她對北魏一朝的深远影响,超过北魏的多数皇帝。
这三位女人,窦太后和我同一个县,冯太后和我是邻县,主张自己是赵婕妤故里的有两个县,一个与我的家乡相邻,另一个稍远点,但距我家乡也不过百里,在孩提时代我便常常听乡里乡亲讲述她们的故事。这三个在正史中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以她们各自的方式影响了历史,并把身影留在历史中。她们生存在不同的年代,甚至不同的朝代,但冥冥中仿佛有一只手,把她们牵在一起,让她们的命运互为因果,这大概就是历史的规律。不管喜欢她们还是讨厌她们,我们都是她们的后人。我曾站在赵婕妤的墓前,想起家乡这三个命运相关的女人。虽然远去的历史有些朦胧,但依旧让人敬畏。
编辑: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