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i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名梁学敏,1981年生于山西阳城。小说先后发表于《收获》《人民文学》等刊。有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选载。有小说入选各类年度小说选本。出版有小说集《暴力史》《鸽子飞过城墙》等。现供职于太原文学院。
  本期推出的作家是手指。
  手指是山西人,在“80”后一代作家中,他的写作时间较早,作品数量并不算多。他的小说,大多是以小城镇作为叙事空间,重视形式探索,注重挖掘一代人的生存经验。为了更好地对他的写作进行梳理,本期特意邀请了山西大学的王春林教授和青年批评家刘芳坤来参与写作评论。
  在《“我们”的“存在”故事》(拟发本刊3月号下半月刊)一文中,王春林从不同角度入手对手指的创作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其一是以山西文学作为参照,认为手指的存在对于山西文学具有特别的意义:“在现实主义一向独大,一向拥有着强大影响力的山西文坛,能够有如同吕新、手指这样的现代主义写作者存在,本身就带有奇迹的性质。需要注意的是,或许与吕新、手指他们出生的乡村背景有关,他们的现代主义,在具体表现形态上,却又明显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如果说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更多地与现代化的都市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那么,吕新、手指们的现代主义,虽然不能说就与城市绝缘,但更多地与乡村生活发生着某种内在紧密的联系,却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某种意义上,如同吕新手指这样的现代主义,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乡村现代主义。”另外,他在文中还借用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理论资源,以对存在的意义的探寻为切入点来分析手指小说的意义。这些无疑都是理解手指小说的有效视角。
  在《“成熟”的况味》一文中,刘芳坤首先对手指的创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在她看来,手指是“80后”作家中的“现代派”或“先锋派”,他的小说中始终走动着一些面目不甚清晰的“我们”。“我们”在城市的边缘晃动,带着焦躁活着,“就是在这种不稳定性里,先锋的面影出现了,如毕加索的画像。我想,手指在有意无意间触及到了所谓‘现代’的面影,那也是逐渐趋近于城市之心的痛的边缘的东西。”她还指出,手指以前的小说带有呐喊的、发问的意味,但是与以往的创作不同的是,本期发表的《研究一段来源不明的情感》的一个变化是,“呐喊不再却转而‘研究’,来源不明,去处可追。诸种词语迹象指向了一个‘80后’先锋派的‘成熟’况味。”《研究一段来源不明的情感》“没有涉及到生存的焦虑,没有任何烟火气息,而直指人的灵魂。从之前的现实焦虑到灵魂忧思,这是写作深入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王春林和刘芳坤的文章,无疑都注意到了手指小说的存在主义气质。对于“70后”和“80后”这两代作家来说,存在主义无疑是主要的精神色调。他们或多或少会受到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切身的生活经历也使得他们天然地契合这种哲学观念。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这两代作家都注重探讨人的内在世界,注重书写个人的生命史。但完全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创作的哲学基础是有问题的,那就是会忽视个人生活与社会、历史、政治等等的关联,从而使得个人创作的精神空间显得过于逼仄,对个人优先性的肯定也容易滑向自恋主义。如何在历史的、社会的视野中重建个人的主体性,是摆在新一代作家面前的共同问题。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主要有两个传统:以鲁迅、王鲁彦等为代表的左翼乡土写实传统和以废名、沈从文等为代表的京派乡土抒情传统。也有学者将乡土小说分为“启蒙乡土小说”和“精神乡土小说”,揭示出作家对于乡村落后性与超越性两种不同性质的认知:“前者完全站在乡村之外或超越于乡村之上批判和俯视乡村之落后愚蒙麻木的非人性之所在。而后者以乡土精神来反衬和抗击城市文明的情绪理念,也无疑是‘城市文化’的产物。”①按此分类,左
期刊
荆亚平(以下简称“荆”):吴老师,这些年人们对当代文学批评有很多的讨论,特别是前几年,时值“新中国文学60年”,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总体评价是很多人热衷讨论的话题,意见当然是有褒有贬,各家的观点争议也比较大。您怎么看待当代文学批评?  吴秀明(以下简称“吴”):评价当代文学批评,我以为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该将其纳入整体视域进行观照和把握。这里所说的整体视域,可从这样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就是当代文学批评至
期刊
《大清相国》原是王跃文应约写的一部电视剧本,后来改写成小说出版。这是王跃文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也是他众多政治题材小说中,把主人公作为“完人”来塑造的唯一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国画》中的朱怀镜,还是《苍黄》中的李济运,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只有《大清相国》中的陈廷敬几乎可称完人。王跃文说:“陈廷敬莫说放在古代是位好官,放在今天也是难以见到的好官。”①对好官的景仰、诠释和艺术塑造是《大清相
期刊
中国文学以乡土文学创作最为繁盛,对乡土文学的研究亦是学者麇集,不少学人深耕在这一领域里,并成绩卓然。如何在这样一个已有丰沛学术积累的研究领域,不重复别人的言说,而拓出属于自己的洞见新意,是每一个研究者孜孜以求的学术理想。贺仲明一直坚守在乡土文学的现场,且注重对五四以来乡土文学的发生与演进作宏观总结, 对暧昧未明的有关乡土文学理论问题作出阐释与建构。从批评精神到研究方法,从学术积淀到理论提升,从单个
期刊
最近,有机会读到了奉荣梅的两本散文集《寒花淡影》和《浪漫的鱼》,感受颇深。作为几十年间深度接触散文作品的研究者,我觉得荣梅女士和她的散文具有鲜明而突出的优点与特色。这些特色自然意味着在同类散文中是不多见的。  其一,是作家对于地域文化情有独钟,与此相联系的是她对“文化散文”的深湛领略和具有独特风格的展示。荣梅女士自幼生长于湖南潇水流域的道县。此地毗邻广西,自古即为南北通衢。潇水水流清澈,滩多水急,
期刊
从文体上说,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就已经进入了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2014年,长篇小说的竞写这种写作态势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依然出现了一批拥有相当思想艺术质量优秀长篇小说。细察这一自然年度内的长篇小说写作,就不难发现,其中许多作家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关注视野指向了对于复杂历史景观的艺术透视与呈示。这一方面,值得注意的作品主要有贾平凹的《老生》、叶兆言的《很久以来》、张翎的《阵痛》、雪漠的
期刊
毫不夸张地说,读湘江冷月的散文,就像在鉴赏广袤星空中的一轮明月,清澈如洗,熙光映照,让你顿生一种荡涤闹市喧嚣、洗涮心灵尘埃,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受,进入无欲无奢、与世无争、美丽如画、博大宽广的“桃源”境地。  在散文世界里,湘江冷月怀真抱素、执著坚信,怀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现世的思考,以其缜密、丰盈、诗性的文字和语言,寻觅着美妙、圣洁的人性光辉和人生真谛,传达着生活与情感、与爱的独特芬芳。她心无旁
期刊
一个优秀的批评家,需要在作家和读者之间扮演信使的角色,他传递、阐释的文学信息包括作家作品的特色以及读者的反应;同时为了文学批评的尊严和价值,也为了践行学人职责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他还需要有所承担和坚持,面对文学场域中的权威和时尚不唯诺虚饰,能够坦然指出事情的真相或自己的看法,具备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批判功能和理想精神。这样的批评家并不拘囿于文学自身,而是介入历史和现实,呼唤、期待着文学经典出现并引领
期刊
2014年中篇小说现场可谓气象万千,亮点热点很多,但若整体上给以概说却存在一定难度。在此,笔者只能就个人阅读视野所及,侧重于从主题学角度考察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面向,并结合小说主题史的梳理对之进行评析。当然,我们对文本的任何分析,都不能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主题学研究也必定伴随必要的形式分析,作者的气质及立场、叙述者、结构、语言等要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的主题类型与主题形态。因此,本文以小说叙
期刊
近年来,“全球化”是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它是一个关乎空间的概念,在时间的维度上,它被称作“现代化”。从现代化到全球化的变化可以看作是现代性概念中的“空间转向”,这种转向使空间压倒了时间,但是由于空间本身是作为一个历史的断裂点而存在,当我们把视角集中于这个断裂点时,同时也需要引入时间的维度,所以,可以把“全球化”看做一个立体的存在,它在时间上的对应物是“传统”,在空间上对应的则是“地方”,由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