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调研分析情况,介绍了镇巴县桑园套栽魔芋栽种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镇巴县桑园套栽魔芋的发展模式与对策。
关键词 桑园;套栽;魔芋;现状;问题;对策;陕西镇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4-0310-02
魔芋是镇巴县的主导产业之一,蚕桑是镇巴县特色产业之一,在当前蚕桑生产极度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如何稳定生产,确保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蚕桑推广技术人员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参与“秦巴山区花魔芋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试验项目和“花魔芋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项目工作中,把魔芋套栽在桑园,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桑地套栽魔芋已是镇巴县推广的主要模式之一。近年来,通过在全县桑园套栽魔芋种植基地的调查,就如何做大做强桑园套种生产经营模式,如何保持蚕桑产业,使其可持续、高效益地发展,结合当前生产现状、有利条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 镇巴县桑园套栽魔芋的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镇巴县魔芋和桑园的栽培仅限于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达不到产业标准。80年代后期,魔芋含有的葡甘露聚糖被开发,在多个领域广泛利用,国内外市场对魔芋精粉的需求量增大,价格提高,外地客商多有前往镇巴县各地收购魔芋、种植魔芋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刺激了一些农户种植魔芋的积极性,很多农户在海拔800~1 300 m的山区和半山区开始种植魔芋。县农业、扶贫等相关部门,统一规划部署,通过试验示范,整理出一套适宜镇巴县魔芋种植的《优质魔芋繁殖及高效栽培技术》,在全县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单产和种植效益,稳步扩大了种植面积,有力促进了镇巴县魔芋产业的发展。同时90年代初,镇巴县成立了蚕桑技术指导站后,柞蚕饲养逐渐退出市场,桑蚕生产开始快速发展,桑园建设规模也迅速扩大,部分蚕农开始桑园套栽魔芋。到2010年,套栽种植面积急剧增多,全县各地普遍均有套栽,且以东片的巴庙、碾子、兴隆、观音、平安等5个镇为主,魔芋种植面积近2 667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65%,中、西片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5%和20%。兴隆、巴庙等镇种植面积已达333 hm2以上,且巴庙和碾子是镇巴县的养蚕主产区;中片的盐场和巴山镇及西片的大池镇,虽然也是重点养蚕区,但套栽的面积较小。到2012年,镇巴县魔芋产业链已渐形成,全县栽培面积达到4 000 hm2,各蚕桑基地普遍开始桑园套栽魔芋,但套栽面积均不平衡,在碾子、巴庙、巴山、盐场、大池5个蚕桑基地调查统计,少的如大池镇和巴山镇只有不足6.67 hm2,多的如魔芋栽植大镇巴庙镇套栽面积达到了近66.67 hm2。但魔芋产业随市场行情、自然灾害、病虫危害及需要栽植地轮歇方式发展,也出现跌宕起伏,2013年至现在各区域都有大幅波动的现象,部分老种植区域大量减少,新发展区域栽植面积有所扩大。
2 桑园套栽魔芋的有利条件
研究发现魔芋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其身价倍增,市场供不应求,故魔芋产业已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香饽饽产业,也是促进镇巴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魔芋作为加快镇巴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举全县之力,广泛发动干群,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建设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初加工企业应运而生,群众种植魔芋的激情空前高涨,出现了强劲发展的态势。根据魔芋喜阴、喜湿润、怕涝、怕旱的特性,通过桑地大力套栽魔芋,既可以达到桑园空间的合理利用,又可以稳定桑园面积,对推动镇巴县蚕桑生产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且经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套栽魔芋的桑园养蚕,对蚕儿生产发育无不良影响。以此为契机,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魔芋生产来促进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3 桑园套栽魔芋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发展规模问题
现阶段魔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其他农业经济作物发生了争地现象,加之山区耕地资源十分有限,适宜栽植魔芋的地块基本都能发展桑园,但适宜栽植桑园的地块不一定能栽植魔芋。目前镇巴县魔芋品种单一、蜕变、病变、老化,既没有新品种的引进,也没有专业队伍研发出新的品种,更缺乏高产高效的优良品种,这对产业发展形成制约。桑园套栽受各区域气候、海拔、土质等因素影响较大,规模化套栽起伏变化大,无法形成稳定的套种面积。
3.2 制约因素问题
一是土地制约。魔芋对适宜土壤比较挑剔,这都要有大面积土地作为基础,桑园适宜套栽魔芋的地块十分有限,给规模发展、连片集中栽植带来了制约。二是农民文化素质制约。镇巴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务农的很多都缺少文化,桑园套栽魔芋生产模式需要配套的管理技术,而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技术的掌握、新方法的运用都较困难,新模式的推广难度大。三是科技服务的制约。四是缺少专业研究机构和技术人员。在套栽生产中,在栽植,配套管理,桑树、魔芋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时期,科技服务跟不上,有时发病相互受到影响,对魔芋产量和养蚕效益都造成影响。
3.3 风险因素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的风险。镇巴县处在山大沟深、土地瘠薄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也是冰雹、暴雨、霖雨、干旱频发地区,这些都给套栽管理带来风险。二是病虫害风险。桑地魔芋发生病虫害,有时会相互危害,对养蚕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导致魔芋减产甚至绝收。三是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上述风险都会给农户增加经济损失负担。
3.4 运作方式问题
一是套栽面积整体规模不大,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多能的技术人才队伍,也没有配套服务的大中型企业作支撑,因而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外来及当地发展的小企业在运作中与种植农户联系不紧密,没有很好地链接,综合效益不显著。二是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县财力有限,民间资金实力薄弱,信贷措施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缺乏聚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打造精品产业的机制。在市场环境条件下的松散式自由发展,农户缺少政策引导、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及政府的财政信贷资金支持,县政府虽对此作了重要部署,但由于许多政策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及时到位。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以奖代补仅个别初试,抓面积大户、示范户、示范基地的措施不力。 4 发展模式及对策
主要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运作机制,巩固老区,发展新区,以全县6 667 hm2魔芋规划任务为契机,加大套栽力度,按照“提高综合效益带基地、抓协会促经营、抓重点带全县”的思路,做优基地、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强产业,着力把套栽模式打造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为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1 抓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
各基地镇和县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地立体开发利用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复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在人力、资金投入和措施落实方面加大力度,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县魔芋产业办和蚕桑技术指导单位积极协调配合,通过加强调研,选择适宜发展的区域,作为大力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共同研究解决套栽过程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领导小组成员包联基地的考核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部门特点制定参与套栽建设的实施方案,经常到包联基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各基地镇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联村干部直接抓,村组干部带头抓的工作格局。以相关镇成立的魔芋产业办为依托,各基地确定专业的蚕桑、魔芋科技人员,既分工负责、又协调配合,共商各项发展工作,也可以把大学生村官放在千亩以上基地镇当技术指导员作为试点。三是县农业、蚕技、魔芋产业办等涉农部门人员要真正深入农村基地搞科研,定人定岗,针对套栽农户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试验等方式,落实配套技术措施,扩大示范面积,切实解决套栽生产中的“瓶颈”问题,为整村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大面积推广套栽提供科学依据。
4.2 抓科学规划,落实到户面积
各基地镇要全面总结经验,认真制定详实的文件图表、切合实际和可操作性强的套栽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要通过项目策划,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同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实将套栽计划真正落实到宜套区域,到地块、到农户,组织农户在清明节前后把魔芋播种在桑地行间,并加强桑园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4.3 抓示范带动,加快基地建设
在魔芋及蚕桑发展并行的重点镇办好样板,县、镇、村要有样板地,涉农技术部门人员要有试验示范地,面积均在3.3~6.6 hm2。样板示范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去下功夫,将科技措施运用于择地、栽培、土肥、病虫害防治、饲养、加工等各个环节,适时召集现场会,实例培训,现身说法,将科普知识送给套栽农户,提高综合利用的效益。
4.4 抓科技支撑,解决生产难题
县农业技术人员要在领导的牵头下,设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共同搞好科研合作,做好基础研究工作,组织科研申报,重点研发套栽生产中的各项专项应用技术,示范冬季桑地套栽技术,推广2年间套免耕应用技术、高山桑园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大力试验示范不同行距、不同方向、不同栽植密度等的魔芋种植间作套种技术。把这些试验取得的成功经验提炼总结出来,指导全县大面积、大规模套种栽植。
4.5 抓协会建设,提高组织化水平
在规范相关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上,为保证套栽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争取套栽的综合收入平均都达到7.5万元/hm2以上,并力争实现9万~12万元/hm2的目标,其中套种魔芋收入达到4.5万~6.0万元/hm2(按4元/kg计算),养蚕收入3万~6万元/hm2(按40元/kg左右计算)。可成立相关的间套或是魔芋、蚕桑等协会,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可以会员广布,形成网络,定期召开间套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并组织召开学术年会议,邀请魔芋、蚕桑方面的相关专家和协会会员对全县套栽技术和生产综合效益进行研讨,提出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让协会发挥好相应的职能作用。
4.6 抓机制创新,促科学发展
一是抓好管理机制创新,县蚕技、魔芋产业办要协调制定完善各项管理措施,规范各项技术规程。二是抓好科研机制创新,建立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充分调动基地镇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基地载体创新,规范生产合作社,县魔芋产业办、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督促其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加强行业自律。三是抓好扶持机制创新,套栽大户奖励要实行面积与生产、饲养、销售量正比考核,科技人员奖励要以新技术发明与增产高效正比考核。四是衔接机制创新,魔芋、缫丝龙头加工企业要与套栽种植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实行订单生产,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加强市场监管,协会组织主动协管,确保套栽种植户效益最大化。
4.7 抓政策扶持,增强抗风险能力
要充分用活政策:一是建立种植风险防范机制,吸取过去镇巴县黄姜种植的教训,避免发生重大的经济损失。按照农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积极协调保险公司,由产业协会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的保险费,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大量危害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降低损失。二是进行物质奖励,每年向套栽种植大户、重点基地乡镇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表彰奖励、发嘉奖令。三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只要不在法律明令禁止的范围内、有利于套栽产业发展的都给开绿灯。四是积极争取省财政贴息项目及其他农业产业发展等扶持资金,支持套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五是鼓励境内外客商、返乡农民、成功人士等积极参与镇巴县套栽种植产业发展工作,使农业套种生产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结合镇巴县套种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分析认为镇巴县大力发展立体间套农业,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并达到单位土地面积的效益最大化,也符合现代立体农业发展的要求,将对镇巴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参考文献
[1] 刘兴松,李文珍.镇巴县山区桑园套种魔芋技术初探[J].北方蚕业,2012,33(4):35-37.
[2] 郭取唐,杨艳玲,关燕,等.桑树套种魔芋高效种植技术初探[J].云南农业,2011(6):37.
[3] 何群.桑园魔芋套种[J].农村实用技术,2010(3):46.
[4] 刘波.“桑-芥菜(青菜头、菜头)-魔芋”间作模式及栽培技术[J].四川蚕业,2012(3):40-41.
关键词 桑园;套栽;魔芋;现状;问题;对策;陕西镇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4-0310-02
魔芋是镇巴县的主导产业之一,蚕桑是镇巴县特色产业之一,在当前蚕桑生产极度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如何稳定生产,确保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蚕桑推广技术人员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参与“秦巴山区花魔芋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试验项目和“花魔芋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项目工作中,把魔芋套栽在桑园,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桑地套栽魔芋已是镇巴县推广的主要模式之一。近年来,通过在全县桑园套栽魔芋种植基地的调查,就如何做大做强桑园套种生产经营模式,如何保持蚕桑产业,使其可持续、高效益地发展,结合当前生产现状、有利条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 镇巴县桑园套栽魔芋的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镇巴县魔芋和桑园的栽培仅限于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达不到产业标准。80年代后期,魔芋含有的葡甘露聚糖被开发,在多个领域广泛利用,国内外市场对魔芋精粉的需求量增大,价格提高,外地客商多有前往镇巴县各地收购魔芋、种植魔芋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刺激了一些农户种植魔芋的积极性,很多农户在海拔800~1 300 m的山区和半山区开始种植魔芋。县农业、扶贫等相关部门,统一规划部署,通过试验示范,整理出一套适宜镇巴县魔芋种植的《优质魔芋繁殖及高效栽培技术》,在全县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单产和种植效益,稳步扩大了种植面积,有力促进了镇巴县魔芋产业的发展。同时90年代初,镇巴县成立了蚕桑技术指导站后,柞蚕饲养逐渐退出市场,桑蚕生产开始快速发展,桑园建设规模也迅速扩大,部分蚕农开始桑园套栽魔芋。到2010年,套栽种植面积急剧增多,全县各地普遍均有套栽,且以东片的巴庙、碾子、兴隆、观音、平安等5个镇为主,魔芋种植面积近2 667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65%,中、西片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5%和20%。兴隆、巴庙等镇种植面积已达333 hm2以上,且巴庙和碾子是镇巴县的养蚕主产区;中片的盐场和巴山镇及西片的大池镇,虽然也是重点养蚕区,但套栽的面积较小。到2012年,镇巴县魔芋产业链已渐形成,全县栽培面积达到4 000 hm2,各蚕桑基地普遍开始桑园套栽魔芋,但套栽面积均不平衡,在碾子、巴庙、巴山、盐场、大池5个蚕桑基地调查统计,少的如大池镇和巴山镇只有不足6.67 hm2,多的如魔芋栽植大镇巴庙镇套栽面积达到了近66.67 hm2。但魔芋产业随市场行情、自然灾害、病虫危害及需要栽植地轮歇方式发展,也出现跌宕起伏,2013年至现在各区域都有大幅波动的现象,部分老种植区域大量减少,新发展区域栽植面积有所扩大。
2 桑园套栽魔芋的有利条件
研究发现魔芋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其身价倍增,市场供不应求,故魔芋产业已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香饽饽产业,也是促进镇巴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魔芋作为加快镇巴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举全县之力,广泛发动干群,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建设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初加工企业应运而生,群众种植魔芋的激情空前高涨,出现了强劲发展的态势。根据魔芋喜阴、喜湿润、怕涝、怕旱的特性,通过桑地大力套栽魔芋,既可以达到桑园空间的合理利用,又可以稳定桑园面积,对推动镇巴县蚕桑生产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且经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套栽魔芋的桑园养蚕,对蚕儿生产发育无不良影响。以此为契机,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魔芋生产来促进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3 桑园套栽魔芋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发展规模问题
现阶段魔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其他农业经济作物发生了争地现象,加之山区耕地资源十分有限,适宜栽植魔芋的地块基本都能发展桑园,但适宜栽植桑园的地块不一定能栽植魔芋。目前镇巴县魔芋品种单一、蜕变、病变、老化,既没有新品种的引进,也没有专业队伍研发出新的品种,更缺乏高产高效的优良品种,这对产业发展形成制约。桑园套栽受各区域气候、海拔、土质等因素影响较大,规模化套栽起伏变化大,无法形成稳定的套种面积。
3.2 制约因素问题
一是土地制约。魔芋对适宜土壤比较挑剔,这都要有大面积土地作为基础,桑园适宜套栽魔芋的地块十分有限,给规模发展、连片集中栽植带来了制约。二是农民文化素质制约。镇巴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务农的很多都缺少文化,桑园套栽魔芋生产模式需要配套的管理技术,而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技术的掌握、新方法的运用都较困难,新模式的推广难度大。三是科技服务的制约。四是缺少专业研究机构和技术人员。在套栽生产中,在栽植,配套管理,桑树、魔芋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时期,科技服务跟不上,有时发病相互受到影响,对魔芋产量和养蚕效益都造成影响。
3.3 风险因素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的风险。镇巴县处在山大沟深、土地瘠薄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也是冰雹、暴雨、霖雨、干旱频发地区,这些都给套栽管理带来风险。二是病虫害风险。桑地魔芋发生病虫害,有时会相互危害,对养蚕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导致魔芋减产甚至绝收。三是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上述风险都会给农户增加经济损失负担。
3.4 运作方式问题
一是套栽面积整体规模不大,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多能的技术人才队伍,也没有配套服务的大中型企业作支撑,因而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外来及当地发展的小企业在运作中与种植农户联系不紧密,没有很好地链接,综合效益不显著。二是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县财力有限,民间资金实力薄弱,信贷措施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缺乏聚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打造精品产业的机制。在市场环境条件下的松散式自由发展,农户缺少政策引导、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及政府的财政信贷资金支持,县政府虽对此作了重要部署,但由于许多政策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及时到位。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以奖代补仅个别初试,抓面积大户、示范户、示范基地的措施不力。 4 发展模式及对策
主要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运作机制,巩固老区,发展新区,以全县6 667 hm2魔芋规划任务为契机,加大套栽力度,按照“提高综合效益带基地、抓协会促经营、抓重点带全县”的思路,做优基地、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强产业,着力把套栽模式打造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为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1 抓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
各基地镇和县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地立体开发利用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复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在人力、资金投入和措施落实方面加大力度,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县魔芋产业办和蚕桑技术指导单位积极协调配合,通过加强调研,选择适宜发展的区域,作为大力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共同研究解决套栽过程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领导小组成员包联基地的考核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部门特点制定参与套栽建设的实施方案,经常到包联基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各基地镇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联村干部直接抓,村组干部带头抓的工作格局。以相关镇成立的魔芋产业办为依托,各基地确定专业的蚕桑、魔芋科技人员,既分工负责、又协调配合,共商各项发展工作,也可以把大学生村官放在千亩以上基地镇当技术指导员作为试点。三是县农业、蚕技、魔芋产业办等涉农部门人员要真正深入农村基地搞科研,定人定岗,针对套栽农户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试验等方式,落实配套技术措施,扩大示范面积,切实解决套栽生产中的“瓶颈”问题,为整村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大面积推广套栽提供科学依据。
4.2 抓科学规划,落实到户面积
各基地镇要全面总结经验,认真制定详实的文件图表、切合实际和可操作性强的套栽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要通过项目策划,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同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实将套栽计划真正落实到宜套区域,到地块、到农户,组织农户在清明节前后把魔芋播种在桑地行间,并加强桑园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4.3 抓示范带动,加快基地建设
在魔芋及蚕桑发展并行的重点镇办好样板,县、镇、村要有样板地,涉农技术部门人员要有试验示范地,面积均在3.3~6.6 hm2。样板示范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去下功夫,将科技措施运用于择地、栽培、土肥、病虫害防治、饲养、加工等各个环节,适时召集现场会,实例培训,现身说法,将科普知识送给套栽农户,提高综合利用的效益。
4.4 抓科技支撑,解决生产难题
县农业技术人员要在领导的牵头下,设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共同搞好科研合作,做好基础研究工作,组织科研申报,重点研发套栽生产中的各项专项应用技术,示范冬季桑地套栽技术,推广2年间套免耕应用技术、高山桑园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大力试验示范不同行距、不同方向、不同栽植密度等的魔芋种植间作套种技术。把这些试验取得的成功经验提炼总结出来,指导全县大面积、大规模套种栽植。
4.5 抓协会建设,提高组织化水平
在规范相关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上,为保证套栽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争取套栽的综合收入平均都达到7.5万元/hm2以上,并力争实现9万~12万元/hm2的目标,其中套种魔芋收入达到4.5万~6.0万元/hm2(按4元/kg计算),养蚕收入3万~6万元/hm2(按40元/kg左右计算)。可成立相关的间套或是魔芋、蚕桑等协会,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可以会员广布,形成网络,定期召开间套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并组织召开学术年会议,邀请魔芋、蚕桑方面的相关专家和协会会员对全县套栽技术和生产综合效益进行研讨,提出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让协会发挥好相应的职能作用。
4.6 抓机制创新,促科学发展
一是抓好管理机制创新,县蚕技、魔芋产业办要协调制定完善各项管理措施,规范各项技术规程。二是抓好科研机制创新,建立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充分调动基地镇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基地载体创新,规范生产合作社,县魔芋产业办、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督促其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加强行业自律。三是抓好扶持机制创新,套栽大户奖励要实行面积与生产、饲养、销售量正比考核,科技人员奖励要以新技术发明与增产高效正比考核。四是衔接机制创新,魔芋、缫丝龙头加工企业要与套栽种植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实行订单生产,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加强市场监管,协会组织主动协管,确保套栽种植户效益最大化。
4.7 抓政策扶持,增强抗风险能力
要充分用活政策:一是建立种植风险防范机制,吸取过去镇巴县黄姜种植的教训,避免发生重大的经济损失。按照农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积极协调保险公司,由产业协会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的保险费,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大量危害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降低损失。二是进行物质奖励,每年向套栽种植大户、重点基地乡镇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表彰奖励、发嘉奖令。三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只要不在法律明令禁止的范围内、有利于套栽产业发展的都给开绿灯。四是积极争取省财政贴息项目及其他农业产业发展等扶持资金,支持套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五是鼓励境内外客商、返乡农民、成功人士等积极参与镇巴县套栽种植产业发展工作,使农业套种生产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结合镇巴县套种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分析认为镇巴县大力发展立体间套农业,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并达到单位土地面积的效益最大化,也符合现代立体农业发展的要求,将对镇巴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参考文献
[1] 刘兴松,李文珍.镇巴县山区桑园套种魔芋技术初探[J].北方蚕业,2012,33(4):35-37.
[2] 郭取唐,杨艳玲,关燕,等.桑树套种魔芋高效种植技术初探[J].云南农业,2011(6):37.
[3] 何群.桑园魔芋套种[J].农村实用技术,2010(3):46.
[4] 刘波.“桑-芥菜(青菜头、菜头)-魔芋”间作模式及栽培技术[J].四川蚕业,2012(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