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从创刊起,《新汽车》杂志将每期为读者呈现来自全球诸多市场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北美、欧洲、亚洲—每月各主要厂商乃至各品牌的销量表现。
同时,我们也将提供许多新兴市场,尤其是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或希望设厂的市场—比如南美、东南亚、东欧—每月的销量以及各品牌之间的消长。
这些数据来自AutoNews、Bloomberg、Detnews、SMMT、VDA、AIADA、KAMA、MAA、Reuters等机构。众所周知,他们权威而且谨慎,他们的数据值得信赖。然后,经过本刊的审慎梳理,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这个数据的准确和全面毋庸置疑。同时,我们也将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单而慎重的评点,力求丈量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我们在做一桩格物以致知的工作。在我们的理解看来,所谓格物以致知,是通过对事实,对数据的深刻研究,以获得正确的认识,选择正确的路径。中国汽车工业需要这样的工作。
中国汽车企业正在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全球汽车工业。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正在以各种方式进入全球各个市场。
作为新进入者,他们必须对这个市场有准确的把握。而精准的数字无疑是忠实的,市场变化、阴晴圆缺皆能反映。所以,他们需要准确把握的这些数字。
我们去格物,用数字探究变化。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汽车企业条分缕析,以致知。

最高门槛不设防
包容性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市场的一大特点,但能呈现这样的特点,与美国市场的成长有必然的联系。在这个市场上,美国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但它却有世界上最高的要求,产品是最主要的证明。
雷诺汽车作为欧洲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在2009年不会进入美国,便足以说明问题。
在1月份,美国市场继续呈现多级发展的趋势。轿车销量超越卡车,以同比13.75%的增长成为少有的状况。由于这一市场上竞争异常激烈,这一增长数字包含了诸多的变化,尤其是日本与美国三大之间的竞争。
日本厂商和美国厂商之间咬得很紧,彼此绞缠。1月份的例子能看出这点。雪佛兰的销量为67351,比丰田品牌多销售414辆车。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方面,雪佛兰的市场占有率为11.84%、丰田以11.76%仅居其后。
雪佛兰稍占上风,但福特却又落后。福特以5859的销量差距落后于丰田;可以安慰的是,庞蒂亚克同比取得了1.61%的市场增长率。
在产品层面,日本、韩国汽车厂家都表现出极强的市场吸引力。在该销量排行榜上,前20位的厂家中,日本和韩国占据了8席,且各厂家之间的距离异常接近。
在整个市场层面,日韩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2%,再次拉近了与美国厂家之间的距离。

参差的欧洲
作为世界汽车的发源地,欧洲市场再次彰显了其深厚的底蕴。
欧洲汽车制造商组织(ACEA)对1月份欧洲市场(EU-23+EFTA)作出了全面的界定:在这一阶段整个欧洲市场的上牌数超过125.9万辆,同比增长2.6%。其中原来欧盟15国的增长比例到达3.0%;新欧盟8国的的增长为-4.9%;EFTA诸国的增长为-0.5%。
具体而言,在欧洲的五大市场中,德国增长率为10.8%;意大利增长率为10.7%;法国增长率为2.8%;西班牙和英国继续呈现不景气的局面,其下降比率分别为:0.3%和13.3%。在欧盟其15国的其他成员中,仅有比利时继续增长。
在EFTA成员国中,瑞士和波兰出现负增长,其数量分别为1.8%和16.5%,其他诸如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增幅则超过了50%。
纵观欧洲诸国汽车大局,其表现难再有如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机会,且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但随着欧盟与俄罗斯和北非国家之间贸易障碍的逐渐拆除,预计会为进一步扩大扩大的机会。

亚洲品牌:到欧洲去
欧洲汽车的城堡如此坚固。
在欧洲汽车市场上销售的40余品牌汽车,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概念:汽车仅仅是交通工具,其他赋予汽车的意义,在这里并没有多少市场。所以,欧洲还是“大众们”的欧洲。
1月份,大众在欧洲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9.7%,位列各家之首,PSA集团紧随其后,欧洲各汽车制造商的占据了欧洲超过65%的市场。
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大众集团的大众、雷诺、欧宝/沃豪是主要的领导者,这延续了历年来的基本状况。参考2005和2004两年的统计,上述三者的地位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宝马、奔驰等的价值含量将会有所增加。
在产品结构方面,欧洲表现出其特色。2005年,大众集团的高尔夫的销量达到了46.9万辆,成为单一产品的领导者;标致206和307、宝马3系、菲亚特punto等都表现出较好的市场前景。2006年1月份基本延续这种状况。一个例外是法国的雷诺集团,受公司战略调整影响,2006年没有新产品推出,其销量将会萎缩。
欧洲本土厂家的强势地位,正收到来自日韩汽车厂家的挑战。丰田、本田、现代等亚洲厂家在海外市场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其中丰田本月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4%、现代-起亚为3.2%,这是亚洲厂家近3年以来的最好形式。
由于与欧洲汽车厂家的营运方式不同,亚洲汽车厂家的竞争力较强,丰田、现代都计划扩大欧洲市场,且现代汽车认为它在海外的最大市场便是在欧洲。
因此,亚洲厂家打进欧洲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日本:继续瘦的骆驼
日本市场在持续慢慢萎缩。与2004年相比,2005出现了34万余辆的下滑。在全球扩张势头凶猛的丰田汽车在本土却出现了下降。这与其在本土市场上的花冠汽车遭到低价拦截,以及其推出新车的速度偏缓有关。
日本制造协会最近警告,对2006年的日本汽车市场,不要抱有任何乐观情绪。
这势必刺激日本汽车厂商在全球的加紧攻伐。丰田说,今年要达到创记录的906万辆销售量。这个数字将超过通用汽车。如果实现,通用汽车霸占70年之久的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宝座将让位于丰田。在本土市场上,明星当属日产。2005年比上年增长了7038%,年销量达到690358辆。
在中国市场上,日本厂商预计2006年将全面进入发力期间。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无疑将称为日本厂商扩张的战略重点。
就1月份市场情况与去年同期对比,日本市场出现了小幅的增长,增长量1389辆。如果日元在汇率市场变化稳定,日本汽车有望保持这种走势,但这种情势能维持多久是一个问题。
我们预测,受日本汽车对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刺激反映敏感的影响,可能会陷入短暂的低潮。

财团制韩国
与将重工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政策相一致,在韩国政府于1960年代出台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汽车后,其汽车市场的变化具有浓重的财团性质。
1月份,韩国轿车销售同比增长8.96%,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现代-起亚联盟、雷诺三星的表现最为出色。而大众、奥迪、宝马、奔驰、雷克萨斯等海外品牌的销售业绩平平。在以本地财团利益为主导的形式下,保护本国汽车工业,形成了韩国市场的独特性。
整车或发动机出口一直韩国汽车发展的重要路径,在采用低廉的制造成本方面,韩国汽车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汽车中最抢眼的角色。因此,韩国汽车的海外发展空间当在制造成本高昂的欧洲。同时,受制于对汽车制造技术的研发、管理本土化、品牌影响力单薄等因素,韩国汽车在北美市场的空间有限。这从另一个方面凸现了韩国汽车的特点:排他性与进攻性。
不过,韩元的疲软和国内消费刺激有限等大环境,还会进一步增加韩国汽车的经营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加财团主导的汽车制造业发生更多的变化,这不仅包括制造主体之间的资本交易、同时也包括大型财团更加注重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可以说,韩国大财团的特性构成了韩国汽车的特性。

进军俄罗斯
被誉为东欧最大汽车市场的俄罗斯,正在进一步崛起。
2005年12月,俄罗斯轿车销售同比增长3.89%,表现了强劲的增长力。其中,拉达轿车的销量最大,为46367辆,其后分别是福特和现代。
在整个市场层面,随着俄罗斯调整对汽车产业的政策,诸多的厂家逐渐变成国有,获得了国家制定的各种整车的保护。伏尔加汽车厂依然是本土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拉达品牌表现良好。其他本土的厂家也逐渐从之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
在产品结构层面,俄罗斯汽车自身具备相当的能力制造、销售B级轿车,占有了绝大部分市场;在吸引到雷诺、菲亚特、起亚等厂家合资或组装后,C级轿车已有相当的海外元素;D级轿车在通用、福特参与后,逐渐主导了这一区间,但在很大程度上,进口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进口量约占该区间轿车的50%左右;E级轿车以高尔基等本土的制造商为主,不过奔驰、沃尔沃、宝马等厂家也在积极的拓展市场。
目前,世界汽车范围内的汽车制造商纷纷把东欧作为主要的投资重点之一,福特、通用、丰田、日产等都在逐渐提升当地的投资。包括中国的奇瑞、长城等整车制造厂家也积极的在俄罗斯拓展业务。
预计,在未来5年内,俄罗斯市场将在更多细分市场发生变化,这一点与俄罗斯不断出台新的汽车产业制度有相当关系。

巴西:别人的舞台
巴西向来没有本土的汽车工业。在这个市场上,大众汽车和雪佛兰和菲亚特2006年1月份同比增长幅度列前三强。
去年,PSA标致雪铁龙集团在巴西的表现令人瞩目。2005年巴西标致雪铁龙公司销量8.04万辆,比2004年增加了26%。此外,该公司出口势头强劲。预计,巴西标致雪铁龙2006年将迎来自2001年投产以来的首次盈利。
盈利来之不易。巴西曾经是各汽车公司投资的热土。1992年,巴西汽车市场高速成长,从当年销量50万猛增加到1997年的150-160万辆。期间的1994、1995年,大量跨国公司拥入巴西。但1997后,由于经济动荡,市场萎缩。至今,难以恢复到1997年的销量水准。
2005年,巴西汽车销量约143万辆。而巴西汽车工业的产能为320万辆,产能闲置一半以上。
不过,从数据中也能看出,巴西的市场还是逐渐在恢复性增长。这对于想进入该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是个好消息。

变化中的泰国
1月份,泰国轿车销量同比下降了6.4%,其中销量下滑最大的厂家是丰田汽车,市场因此有些许波动。由于丰田汽车进入该市场的时间较长,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仍是当地汽车市场的主要领导者。纵观本期整个泰国市场,丰田依然是销量最大的厂家,之后是本田、福特。
作为亚洲最大的皮卡汽车生产基地,泰国承受了国内政局变动的压力,给GDP增长带来一定阻力。同时,世界范围内石油价格上涨,也减缓了皮卡的销量,以皮卡为底盘的轿车,受到的影响最大,而这是丰田在泰国的主要车型。
近期,日产汽车表示要加大在泰国的投入,力求能达到丰田在当地表现水平。虽然日产方面认为这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这一消息反馈到市场,还是带来了可以想象的空间。现在,日产在泰国被看成是最具增长潜力的汽车厂家。
泰国作为东南亚最大的乘用汽车市场,它的表现可能会影响到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地。随着东南亚作为跨国汽车制造商,生产加工基地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我们预计泰国市场在欧洲、北美等大市场变化的浪潮中,将变成该地区最活跃的力量。
这些数据包括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北美、欧洲、亚洲—每月各主要厂商乃至各品牌的销量表现。
同时,我们也将提供许多新兴市场,尤其是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或希望设厂的市场—比如南美、东南亚、东欧—每月的销量以及各品牌之间的消长。
这些数据来自AutoNews、Bloomberg、Detnews、SMMT、VDA、AIADA、KAMA、MAA、Reuters等机构。众所周知,他们权威而且谨慎,他们的数据值得信赖。然后,经过本刊的审慎梳理,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这个数据的准确和全面毋庸置疑。同时,我们也将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单而慎重的评点,力求丈量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我们在做一桩格物以致知的工作。在我们的理解看来,所谓格物以致知,是通过对事实,对数据的深刻研究,以获得正确的认识,选择正确的路径。中国汽车工业需要这样的工作。
中国汽车企业正在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全球汽车工业。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正在以各种方式进入全球各个市场。
作为新进入者,他们必须对这个市场有准确的把握。而精准的数字无疑是忠实的,市场变化、阴晴圆缺皆能反映。所以,他们需要准确把握的这些数字。
我们去格物,用数字探究变化。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汽车企业条分缕析,以致知。

最高门槛不设防
包容性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市场的一大特点,但能呈现这样的特点,与美国市场的成长有必然的联系。在这个市场上,美国没有明确的进入标准,但它却有世界上最高的要求,产品是最主要的证明。
雷诺汽车作为欧洲汽车市场的中坚力量,在2009年不会进入美国,便足以说明问题。
在1月份,美国市场继续呈现多级发展的趋势。轿车销量超越卡车,以同比13.75%的增长成为少有的状况。由于这一市场上竞争异常激烈,这一增长数字包含了诸多的变化,尤其是日本与美国三大之间的竞争。
日本厂商和美国厂商之间咬得很紧,彼此绞缠。1月份的例子能看出这点。雪佛兰的销量为67351,比丰田品牌多销售414辆车。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方面,雪佛兰的市场占有率为11.84%、丰田以11.76%仅居其后。
雪佛兰稍占上风,但福特却又落后。福特以5859的销量差距落后于丰田;可以安慰的是,庞蒂亚克同比取得了1.61%的市场增长率。
在产品层面,日本、韩国汽车厂家都表现出极强的市场吸引力。在该销量排行榜上,前20位的厂家中,日本和韩国占据了8席,且各厂家之间的距离异常接近。
在整个市场层面,日韩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2%,再次拉近了与美国厂家之间的距离。

参差的欧洲
作为世界汽车的发源地,欧洲市场再次彰显了其深厚的底蕴。
欧洲汽车制造商组织(ACEA)对1月份欧洲市场(EU-23+EFTA)作出了全面的界定:在这一阶段整个欧洲市场的上牌数超过125.9万辆,同比增长2.6%。其中原来欧盟15国的增长比例到达3.0%;新欧盟8国的的增长为-4.9%;EFTA诸国的增长为-0.5%。
具体而言,在欧洲的五大市场中,德国增长率为10.8%;意大利增长率为10.7%;法国增长率为2.8%;西班牙和英国继续呈现不景气的局面,其下降比率分别为:0.3%和13.3%。在欧盟其15国的其他成员中,仅有比利时继续增长。
在EFTA成员国中,瑞士和波兰出现负增长,其数量分别为1.8%和16.5%,其他诸如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增幅则超过了50%。
纵观欧洲诸国汽车大局,其表现难再有如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机会,且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但随着欧盟与俄罗斯和北非国家之间贸易障碍的逐渐拆除,预计会为进一步扩大扩大的机会。

亚洲品牌:到欧洲去
欧洲汽车的城堡如此坚固。
在欧洲汽车市场上销售的40余品牌汽车,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概念:汽车仅仅是交通工具,其他赋予汽车的意义,在这里并没有多少市场。所以,欧洲还是“大众们”的欧洲。
1月份,大众在欧洲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9.7%,位列各家之首,PSA集团紧随其后,欧洲各汽车制造商的占据了欧洲超过65%的市场。
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大众集团的大众、雷诺、欧宝/沃豪是主要的领导者,这延续了历年来的基本状况。参考2005和2004两年的统计,上述三者的地位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宝马、奔驰等的价值含量将会有所增加。
在产品结构方面,欧洲表现出其特色。2005年,大众集团的高尔夫的销量达到了46.9万辆,成为单一产品的领导者;标致206和307、宝马3系、菲亚特punto等都表现出较好的市场前景。2006年1月份基本延续这种状况。一个例外是法国的雷诺集团,受公司战略调整影响,2006年没有新产品推出,其销量将会萎缩。
欧洲本土厂家的强势地位,正收到来自日韩汽车厂家的挑战。丰田、本田、现代等亚洲厂家在海外市场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其中丰田本月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4%、现代-起亚为3.2%,这是亚洲厂家近3年以来的最好形式。
由于与欧洲汽车厂家的营运方式不同,亚洲汽车厂家的竞争力较强,丰田、现代都计划扩大欧洲市场,且现代汽车认为它在海外的最大市场便是在欧洲。
因此,亚洲厂家打进欧洲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日本:继续瘦的骆驼
日本市场在持续慢慢萎缩。与2004年相比,2005出现了34万余辆的下滑。在全球扩张势头凶猛的丰田汽车在本土却出现了下降。这与其在本土市场上的花冠汽车遭到低价拦截,以及其推出新车的速度偏缓有关。
日本制造协会最近警告,对2006年的日本汽车市场,不要抱有任何乐观情绪。
这势必刺激日本汽车厂商在全球的加紧攻伐。丰田说,今年要达到创记录的906万辆销售量。这个数字将超过通用汽车。如果实现,通用汽车霸占70年之久的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宝座将让位于丰田。在本土市场上,明星当属日产。2005年比上年增长了7038%,年销量达到690358辆。
在中国市场上,日本厂商预计2006年将全面进入发力期间。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无疑将称为日本厂商扩张的战略重点。
就1月份市场情况与去年同期对比,日本市场出现了小幅的增长,增长量1389辆。如果日元在汇率市场变化稳定,日本汽车有望保持这种走势,但这种情势能维持多久是一个问题。
我们预测,受日本汽车对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刺激反映敏感的影响,可能会陷入短暂的低潮。

财团制韩国
与将重工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政策相一致,在韩国政府于1960年代出台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汽车后,其汽车市场的变化具有浓重的财团性质。
1月份,韩国轿车销售同比增长8.96%,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现代-起亚联盟、雷诺三星的表现最为出色。而大众、奥迪、宝马、奔驰、雷克萨斯等海外品牌的销售业绩平平。在以本地财团利益为主导的形式下,保护本国汽车工业,形成了韩国市场的独特性。
整车或发动机出口一直韩国汽车发展的重要路径,在采用低廉的制造成本方面,韩国汽车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汽车中最抢眼的角色。因此,韩国汽车的海外发展空间当在制造成本高昂的欧洲。同时,受制于对汽车制造技术的研发、管理本土化、品牌影响力单薄等因素,韩国汽车在北美市场的空间有限。这从另一个方面凸现了韩国汽车的特点:排他性与进攻性。
不过,韩元的疲软和国内消费刺激有限等大环境,还会进一步增加韩国汽车的经营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加财团主导的汽车制造业发生更多的变化,这不仅包括制造主体之间的资本交易、同时也包括大型财团更加注重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可以说,韩国大财团的特性构成了韩国汽车的特性。

进军俄罗斯
被誉为东欧最大汽车市场的俄罗斯,正在进一步崛起。
2005年12月,俄罗斯轿车销售同比增长3.89%,表现了强劲的增长力。其中,拉达轿车的销量最大,为46367辆,其后分别是福特和现代。
在整个市场层面,随着俄罗斯调整对汽车产业的政策,诸多的厂家逐渐变成国有,获得了国家制定的各种整车的保护。伏尔加汽车厂依然是本土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拉达品牌表现良好。其他本土的厂家也逐渐从之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
在产品结构层面,俄罗斯汽车自身具备相当的能力制造、销售B级轿车,占有了绝大部分市场;在吸引到雷诺、菲亚特、起亚等厂家合资或组装后,C级轿车已有相当的海外元素;D级轿车在通用、福特参与后,逐渐主导了这一区间,但在很大程度上,进口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进口量约占该区间轿车的50%左右;E级轿车以高尔基等本土的制造商为主,不过奔驰、沃尔沃、宝马等厂家也在积极的拓展市场。
目前,世界汽车范围内的汽车制造商纷纷把东欧作为主要的投资重点之一,福特、通用、丰田、日产等都在逐渐提升当地的投资。包括中国的奇瑞、长城等整车制造厂家也积极的在俄罗斯拓展业务。
预计,在未来5年内,俄罗斯市场将在更多细分市场发生变化,这一点与俄罗斯不断出台新的汽车产业制度有相当关系。

巴西:别人的舞台
巴西向来没有本土的汽车工业。在这个市场上,大众汽车和雪佛兰和菲亚特2006年1月份同比增长幅度列前三强。
去年,PSA标致雪铁龙集团在巴西的表现令人瞩目。2005年巴西标致雪铁龙公司销量8.04万辆,比2004年增加了26%。此外,该公司出口势头强劲。预计,巴西标致雪铁龙2006年将迎来自2001年投产以来的首次盈利。
盈利来之不易。巴西曾经是各汽车公司投资的热土。1992年,巴西汽车市场高速成长,从当年销量50万猛增加到1997年的150-160万辆。期间的1994、1995年,大量跨国公司拥入巴西。但1997后,由于经济动荡,市场萎缩。至今,难以恢复到1997年的销量水准。
2005年,巴西汽车销量约143万辆。而巴西汽车工业的产能为320万辆,产能闲置一半以上。
不过,从数据中也能看出,巴西的市场还是逐渐在恢复性增长。这对于想进入该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是个好消息。

变化中的泰国
1月份,泰国轿车销量同比下降了6.4%,其中销量下滑最大的厂家是丰田汽车,市场因此有些许波动。由于丰田汽车进入该市场的时间较长,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仍是当地汽车市场的主要领导者。纵观本期整个泰国市场,丰田依然是销量最大的厂家,之后是本田、福特。
作为亚洲最大的皮卡汽车生产基地,泰国承受了国内政局变动的压力,给GDP增长带来一定阻力。同时,世界范围内石油价格上涨,也减缓了皮卡的销量,以皮卡为底盘的轿车,受到的影响最大,而这是丰田在泰国的主要车型。
近期,日产汽车表示要加大在泰国的投入,力求能达到丰田在当地表现水平。虽然日产方面认为这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这一消息反馈到市场,还是带来了可以想象的空间。现在,日产在泰国被看成是最具增长潜力的汽车厂家。
泰国作为东南亚最大的乘用汽车市场,它的表现可能会影响到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地。随着东南亚作为跨国汽车制造商,生产加工基地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我们预计泰国市场在欧洲、北美等大市场变化的浪潮中,将变成该地区最活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