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溜喉歌源流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t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溜喉歌作为广西平地瑶最具代表性的歌曲,颇受人们关注的。在没有经过包装的自然状态下,溜喉歌所呈现的美给人以纯粹、自然、古朴的感受,这是它能胜过当地其他一些歌谣的原因所在。它以七言诗句为主,偶尔釆用三言做起句,或三、五言间用加快节奏,增强表现力。所以溜喉歌主要借鉴了汉族七言古风书体写成,这是它在所有少数民族歌谣中最独特之处。
  在古代诗、歌同体,有诗必有韵,有韵必有词,不仅民间乐坊有,官廷大院更是盛行。诗言志,歌抒意。孔伋《中庸》说“人道敏政”,《乐》为六经之一,足见其“敏政”的功用是不可或缺的。可惜乐经失传已久,人们已难以领略古代音乐那种“三月绕梁,不知肉味”的美感。几千年来民族的融合使中华文化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为之兴奋之余,同时也感到了众多民族独特性急剧消亡带来的一种失落、一种空虚。于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当今文艺、政治领域的共识。
  关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与共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文化之间的异同恰好可以看出其中的渊源关系与发展历程。贺州语言博物馆把富川、鐘山、八步等区域的都语归属于汉语方言分支,可见溜喉歌与汉族古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我们现在的困惑。瑶族在历史过程中因迁徙靡常被称为“东方的吉普赛”,但也存在一些相对稳定的时期,比如各种文献反映的“千家垌”就是瑶族在江南长期定居的一个事实。在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奉恒高主编的《瑶族通史》里,对千家垌的地域范围有三种表述,最宽广也最为大众认可的就是在洞庭湖一带,包括江浙、两湖两广凡唐宋以前瑶族定居繁衍之地都可称为瑶族的“千家垌”。因此,可以想象溜喉歌曾经在江南广为流传,是当时汉瑶两族共同的“艺术语言”,成为不同民族间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
  无论从所处的地缘关系,还是语言的归属分布情况,我们都可以看到八都瑶与戍卫服役的军事活动关联。据说平地瑶亦称熟瑶或良瑶,是众多被汉族军队招抚之后,从高山密林搬到空旷地带定居的土著或流民(这点和梧州人作“无州”的解释一样,历史上都经过了从无州县所管到编籍为民或从征入伍的一个转化过程)。从“熟”“良”二字可知,平地瑶开化较早,虽然当地风俗汉瑶不通婚,但也不排除特定时期两族血统的交融和文化的沟通认同。特别是明代南方民族政策相对宽松,瑶族身份地位提高,黄册制度更给了少数民族脱胎换骨的机会。江永、富川瑶族十二姓中李唐二姓人数众多,在当地历史相对久远,且有尧舜遗民(麦岭村头岗及月塘唐姓就自称尧子丹朱后裔)的文化背景,于是率先归顺王朝,被派遣到湖南广东四川云南和交趾(即今越南及南宁部分区域)一带戍卫或辅助土司管理。于是平地瑶在历史上屡次担负了特殊史命,成为汉瑶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蓝本。
  中国姓氏研究代表著作《路史》成书于南宋,书中记载南方桂粤、两湖蛮夷实为黄帝直系龙苗之后,这是关于南方汉族以及苗瑶等民族起源的一个重要文史资料。作为汉瑶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平地瑶溜喉歌,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或许只有真心喜爱这门乡土艺术的人可以用心灵去感悟了!无独有偶,我国最早的七言民歌就是描写东汉桓帝年间青海羌族边陲生活的,这里撷取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麦青青大麦枯,
  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夫何在西击胡,
  吏买马,君具车,
  请为诸君鼓咙胡①。
  这首歌词简单的民谣就是《小麦谣》,它最早记载于《后汉书·五行志》,如果它的曲谱还在的话,大概与我们的《序头歌》“竹叶长长草叶青”一样吧。尽管现存的溜喉歌很少描写戍卫生活,但妇女艰辛劳动的情景是有的,你完全可以从瑶族至今保存的女性“代耕”习俗看到当年战争频仍留下的影子。民歌是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我们还应该更深入地去探讨,找到她灵魂的所在!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①:胡,喉的通假字,汉语古音及瑶族方言二字读音相近。
其他文献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一点的单位经常会在晚上公演电影,算作给职工的一种福利。公演电影的前一天,这个消息就不胫而走。  小城不大,有点什么事不到半天所有的人都知晓了。  那时我不到十岁,听到公演电影的消息,和几个小伙伴兴奋得像一群猴子,大声地吼叫着到处乱窜影响了大人们干活,惹得他们的一阵阵地叫骂。我们的行为无意之中平添出一种欢快的氛围。  離电影放映还有几个小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搬着小凳子三五
期刊
风儿轻轻地吹过时光,时间悄悄地将岁月流淌。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毕业的时候大概便是这般写照吧。  到如今也是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毕业了,却少有为毕业写点什么的想法,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少有如别人一般对毕业、对别离的多愁善感。这一次却是想了许久,但又无从下笔,不知从何说起……  如果毕业从幼儿园大班最后一学期算的话,只读过一学期幼儿园的我应该不在这一列的,还没将地儿“混熟”就已被带到父亲上班的地方。所以对
期刊
我生活的城市,到处是公共自行车的身影。黄的绿的蓝的,一排排,像花儿一样绽放街头。打开手机随手一扫,“哒”的一声弹开锁,跨上座即可以随意骑行。就像会游泳的人跳进海里,身体就会自然地漂浮,自由极了。  可是,初学骑车和初学游泳一样,是一件让人心惊肉跳的事,不摔几跤,掉几块皮,流几滴血,是学不会的。就像游水,不呛几次水,憋了个脸红耳赤,是学不会的。  我学会骑车最初的记忆,快乐早忘得一干二净,留下的尽是
期刊
受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和南国文学社之邀,我赴汉中参加第十三届西部散文节笔会。之前我从未去过汉中,但知道汉中位于汉江中上游。车过西安,我就开始想象汉中的模样。仿佛听到了汉水的低吟浅唱,汨汨流淌。汉江在我心中,早已跌宕激荡,汇成巨浪。  汉中属于西汉,属于三国,也属于《诗经》。  一  汉江是从诗经里走过来的,一走就是几千个春夏秋冬。  先看《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
期刊
烟袋镇境内有三座残存的古碉,碉与碉之间,相隔约两公里左右,中间一座矗立在碉楼梁子山顶上。碉楼梁子是这个地区除周围山外最高的地势,碉选址于此而建,是经过一番研究的。小时候,我到过山顶。  古碉建在该镇的山梁上,四周抬头就能看见矗立于山上的古碉。气势雄伟。七八点钟,太阳就照着了碉楼,人们不看钟表,只看碉楼的太阳,就知是多少时间。  古碉始建何时,我曾翻阅县志,没有记述,爷爷也是听上辈人所讲,无文字可考
期刊
你心中有海之梦,梦之海在你心中。  我在梦里写下散文诗:东海,你听得到我的呼唤吗?我想大声告诉你,小龙女不想再沉睡三百年!北海,你看得到我的脚步吗?我想大声告诉你,草长莺飞爱你的人正在路上!  我最爱的是滨海,我对她说:“亲,我想拥抱你!”。  “滨海和谐号”仰天长鸣,冒出一串白烟,拖着十几节笨重的车厢,企鹅般地迎着黄海之风倔强前行。  狂风怒吼,漫天飞舞黄沙模糊、混淆着列窗,挡住了现实;我摘下8
期刊
陕北之北的大山深处,安静地坐落着一坳小村庄,小村庄零星分布着十几孔沧桑的窑洞。太阳落下的方向有一条蜿蜒而行的羊肠小道,小道的尽头,有一处废弃了六十多年的土窑洞大院,那便是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的老屋。父亲在那个窑洞长大,与母亲在那里成家立业。在那里,大哥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二哥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大姐度过了她的幼年时代,二姐也出生在那里。  1941年,父母成家后接过了上一代的担子,带领着他们的弟弟妹
期刊
第一次去西安令我神往的不是大城市的异彩风景,而是时任省文联主席的李若冰先生进进出出的那一间小书房。从看到李老迈着沉稳的步子走出书房,我的心便对里面那间小书房产生了极其神奇的诱惑。不知是李老的夫人贺老看出了我的心思,还是她想让我这个没钱买书的乡村孩子开开眼界,贺老笑盈盈地将我带进书房。  “嗬!”我不禁惊讶得出了声:“这么多的书,简直可以当成小县城的图书馆!”我来不及浏览那一本本簇新的泛黄的大的小的
期刊
袖珍小城,人口四十万余。  村庄亦大,东西近千米。  就在村东南,一家工艺品模具加工厂,悄然诞生。所谓厂,其实几间简易房,几套木工工具,地地道道的家庭作坊而已。  新鲜的是,在村东南不足十里之遥的几个村庄,类似的模具作坊,四五年前就相继关门大吉了。可如今,这家外行老板却不声不响地操其旧业,不怕步入后尘?  奇怪的是,就在这家开工后不足两年的时间,村内大约又有六家相同的模具作坊相继开业,并且,这六家
期刊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天上白云依然会云起云落,地下的万物生灵照样繁衍生息,这些从不因为你我相遇而凝固。可是我们相遇了,在你我世界必然有改天换地的变化。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我还是我,你还是你。各自行走在喧闹的城市里,每天看日出日落,偶尔做做梦,然后,开始日复一日奔波,淹没在凡尘里。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我怎会知道,有一种人可以百看不厌,日夜思念;有一种人生是第一眼就觉得似曾相识且温馨如斯。纵使不能相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