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感的探究,论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以及现今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一些错误的做法,提出阅读经典的必要性,并定义何为经典,最后提出我们应该让学生多阅读经典,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语感,以期多出人才。
关键词:语感;经典
翻阅前辈的有关语感的论著,发现前辈们对“语感”下的定义颇多。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吕叔湘先生在《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中认为:“人们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面包括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还包括语音感。”吕俊华在《谈体会》中说:“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李珊林在《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中说:“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虽然各家众说纷纭,但万变不离其宗,简单的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再深些,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感悟能力及把握能力。
为什么要提培养语感?这不是改革,不是翻新,更不是创新。中国的教育太爱创新了,今年一个模式,明年一个模式,让人无所适从。这是回归,正道的回归。君不见课堂之上,老师大谈特谈做题技巧;君不见书店之中,此速成彼速成狼藉枕间。这是一个经济的时代,一个追求速度、追求效率的时代,一个慢不下来、急功近利的时代。其实,培养语感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来不得半点急躁。
有些人认为: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這些人难道是先知先觉?不是,是我们自己走了弯路。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老先生也早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王尚文先生也早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的“布鲁姆学问分类法”,该分类法把学问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类别。这个分类法在美国教育界,尤其在中小学,可谓众所周知。很多学校课程设置,就是以此分类法为依据的。分析、应用、综合、评估这些“高层次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普遍意义上的学习能力相比,培养起来比较困难,且宜早不宜迟。
早些的“知识中心说”只偏重于“布鲁姆学问分类法”中的知识与理解层次,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于是乎,学生人手一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猛读猛背猛记,牢记了名人名著的基础知识,却没看过某一名人的某一名著。虚有其表而无其实,纸上谈兵而已。事实亦已证明此说法的错误,我们的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培养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人才”。语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是培养语感,也就是“语感中心说”认为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感悟能力及把握能力,培养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培养语感的教学是源,其他是流水,源深流远,否则源不浚流水亦干。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学说之争,争的还是如何更好地学好语文,更准确地、科学地把握语文,不应有门户之见,不应有为博出位而不顾科学性的翻新、创新之念。
古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上文所论,皆为培养语感之说正名,名正则言顺,我们该说说如何培养我们的语感。前文我已说过,培养语感我们要回归,回归正道,即阅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文中这样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事实上,经典因富于历史文化的内涵,其价值早已超出文本本身。一方面,可以培养想象力或者逻辑思维能力。《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说过:“想象力不仅是人类幻想不存在事物的特殊能力,我们也能通过它体会一些我们并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我们不曾也不想亲历那些痛苦,但我们可以借用想象力的翅膀来感受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它会引导读者上升到一个认识和创造的高度,从而确立自己。
阅读经典,恰恰契合了培养语感的目的和要求,不单单是培养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对语言的感知、感悟能力及把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从这一点上,毫不夸张地说,阅读经典,是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语感培养的唯一途径。
当然,值得警醒的一点是,我所说的经典,并非单指经典名著,我更倾向于谢冕所说“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这类书”,也就是他所认为的“好的书”,就如笛卡儿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好的书、好的作品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弭,却是历久弥新。
家庭原因姑且不论,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和教育体制。
更可怕的是教育体制,我不想多论,大家心知肚明,高考压力棒之下,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作业量有多少,余暇又能有多少?时代没法改变,教育制度也一时没法改变,但我们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语感中心说”的回归,语感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的重新确立,无疑是一件幸事。关键是我们能做什么,学生通过我们能改变什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世界第一学府的哈佛大学,重视诗歌是其一大特点。
可喜的是,2017年国务院出台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弟子规》、《三字经》等纳入小学实验课程,将《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纳入初中教材,将《孔孟之道》、《诸子思想》纳入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这些传统文化也是我所说的经典的一部分,通过国家的层面将经典交予学生阅读,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期待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述评[J].解慧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04期
[2]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J].徐彩玉.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04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县职业中专 321400)
关键词:语感;经典
翻阅前辈的有关语感的论著,发现前辈们对“语感”下的定义颇多。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吕叔湘先生在《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中认为:“人们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面包括语义感,就是对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还包括语音感。”吕俊华在《谈体会》中说:“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李珊林在《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中说:“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虽然各家众说纷纭,但万变不离其宗,简单的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再深些,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感悟能力及把握能力。
为什么要提培养语感?这不是改革,不是翻新,更不是创新。中国的教育太爱创新了,今年一个模式,明年一个模式,让人无所适从。这是回归,正道的回归。君不见课堂之上,老师大谈特谈做题技巧;君不见书店之中,此速成彼速成狼藉枕间。这是一个经济的时代,一个追求速度、追求效率的时代,一个慢不下来、急功近利的时代。其实,培养语感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来不得半点急躁。
有些人认为: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這些人难道是先知先觉?不是,是我们自己走了弯路。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老先生也早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王尚文先生也早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的“布鲁姆学问分类法”,该分类法把学问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类别。这个分类法在美国教育界,尤其在中小学,可谓众所周知。很多学校课程设置,就是以此分类法为依据的。分析、应用、综合、评估这些“高层次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普遍意义上的学习能力相比,培养起来比较困难,且宜早不宜迟。
早些的“知识中心说”只偏重于“布鲁姆学问分类法”中的知识与理解层次,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于是乎,学生人手一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猛读猛背猛记,牢记了名人名著的基础知识,却没看过某一名人的某一名著。虚有其表而无其实,纸上谈兵而已。事实亦已证明此说法的错误,我们的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培养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人才”。语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是培养语感,也就是“语感中心说”认为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感悟能力及把握能力,培养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培养语感的教学是源,其他是流水,源深流远,否则源不浚流水亦干。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学说之争,争的还是如何更好地学好语文,更准确地、科学地把握语文,不应有门户之见,不应有为博出位而不顾科学性的翻新、创新之念。
古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上文所论,皆为培养语感之说正名,名正则言顺,我们该说说如何培养我们的语感。前文我已说过,培养语感我们要回归,回归正道,即阅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文中这样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事实上,经典因富于历史文化的内涵,其价值早已超出文本本身。一方面,可以培养想象力或者逻辑思维能力。《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说过:“想象力不仅是人类幻想不存在事物的特殊能力,我们也能通过它体会一些我们并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我们不曾也不想亲历那些痛苦,但我们可以借用想象力的翅膀来感受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它会引导读者上升到一个认识和创造的高度,从而确立自己。
阅读经典,恰恰契合了培养语感的目的和要求,不单单是培养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对语言的感知、感悟能力及把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从这一点上,毫不夸张地说,阅读经典,是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语感培养的唯一途径。
当然,值得警醒的一点是,我所说的经典,并非单指经典名著,我更倾向于谢冕所说“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这类书”,也就是他所认为的“好的书”,就如笛卡儿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好的书、好的作品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弭,却是历久弥新。
家庭原因姑且不论,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和教育体制。
更可怕的是教育体制,我不想多论,大家心知肚明,高考压力棒之下,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作业量有多少,余暇又能有多少?时代没法改变,教育制度也一时没法改变,但我们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语感中心说”的回归,语感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的重新确立,无疑是一件幸事。关键是我们能做什么,学生通过我们能改变什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世界第一学府的哈佛大学,重视诗歌是其一大特点。
可喜的是,2017年国务院出台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弟子规》、《三字经》等纳入小学实验课程,将《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纳入初中教材,将《孔孟之道》、《诸子思想》纳入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这些传统文化也是我所说的经典的一部分,通过国家的层面将经典交予学生阅读,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期待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述评[J].解慧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04期
[2]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J].徐彩玉.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04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县职业中专 3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