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关键在于引导。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其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但最根本的途径是语文课堂教学。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只有把培育创新素质作为教学根本目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1.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创新素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要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独立学习的最大时空。例如,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提出幼稚、无意义甚至错误的问题,教师都要积极引导,不要指责,不要不予理睬,不要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有研讨必要和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给予鼓励、表扬、肯定。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的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感情,鼓励他们敢于怀疑权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发现。
2.引导掌握学生质疑的方法
(1)对标题进行质疑。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能力。如《孔乙己》,最后写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那么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层层设疑,激发学生身上闪现的求异思维的火光,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对内容进行质疑。学生喜欢崇拜书本和教师,常认为书上写的和教师说的一定正确。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对学完的课文,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对其有疑问之处,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把疑问说出来。例如,教学《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是个总起句。教师应鼓励学生抓住“不平凡”和“赞美”两个词对课文进行质疑,解决作者如何抓住这两点进行描写和赞美的。学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文章就把握到了。
二、在鉴赏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想象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科学史上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并且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1.可以通过描述进行想象
由于各人的体验和感受不同,记忆储存的表象各异,想象也不尽相同,人们都按各自的想象来创造新形象。因此,再造想象中也含有创造的成分。借助再造想象,令学生走出自己狭隘生活经验的小圈子,扩大认识范围,丰富和充实现实世界。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如《故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远近横着几个萧条的荒村。”对文中“萧条”一词,如果只要求学生解释,学生只会把词典上有关的内容照搬下来,并没有体会出文章的“神”。如果对学生稍加点拨,结合时代背景,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读出作品的词外之意,言外之声,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就能获得很好发展。
三、在写作中培养健康人格及创造性的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人的个性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独立、勤奋、自信、有恒、谦虚、细致、探究等性格,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文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发掘出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意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批判,让他们受到灵魂的洗礼与激荡。培养学生向善之心,感受理想人格的魅力,在鞭笞丑恶的过程中树立去恶之志。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关爱社会,关爱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树立的是堂堂正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他积极入仕的情怀。这些名家名篇都可以让学生在仔细体味后将自己的感受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种“感”是反思,是感悟,是总结,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也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途径。
总而言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优化学生思维的心理环境,发挥思维的潜能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为学生开拓创新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不懈地进行创造性教育探索和实践,春风化雨,从点点滴滴开始就一定能取得“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但最根本的途径是语文课堂教学。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只有把培育创新素质作为教学根本目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1.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创新素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要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独立学习的最大时空。例如,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提出幼稚、无意义甚至错误的问题,教师都要积极引导,不要指责,不要不予理睬,不要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有研讨必要和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给予鼓励、表扬、肯定。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的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感情,鼓励他们敢于怀疑权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发现。
2.引导掌握学生质疑的方法
(1)对标题进行质疑。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能力。如《孔乙己》,最后写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那么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层层设疑,激发学生身上闪现的求异思维的火光,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对内容进行质疑。学生喜欢崇拜书本和教师,常认为书上写的和教师说的一定正确。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对学完的课文,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对其有疑问之处,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把疑问说出来。例如,教学《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是个总起句。教师应鼓励学生抓住“不平凡”和“赞美”两个词对课文进行质疑,解决作者如何抓住这两点进行描写和赞美的。学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文章就把握到了。
二、在鉴赏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想象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科学史上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并且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1.可以通过描述进行想象
由于各人的体验和感受不同,记忆储存的表象各异,想象也不尽相同,人们都按各自的想象来创造新形象。因此,再造想象中也含有创造的成分。借助再造想象,令学生走出自己狭隘生活经验的小圈子,扩大认识范围,丰富和充实现实世界。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如《故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远近横着几个萧条的荒村。”对文中“萧条”一词,如果只要求学生解释,学生只会把词典上有关的内容照搬下来,并没有体会出文章的“神”。如果对学生稍加点拨,结合时代背景,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读出作品的词外之意,言外之声,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就能获得很好发展。
三、在写作中培养健康人格及创造性的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人的个性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独立、勤奋、自信、有恒、谦虚、细致、探究等性格,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文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发掘出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意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批判,让他们受到灵魂的洗礼与激荡。培养学生向善之心,感受理想人格的魅力,在鞭笞丑恶的过程中树立去恶之志。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关爱社会,关爱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树立的是堂堂正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他积极入仕的情怀。这些名家名篇都可以让学生在仔细体味后将自己的感受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种“感”是反思,是感悟,是总结,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也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途径。
总而言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优化学生思维的心理环境,发挥思维的潜能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为学生开拓创新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不懈地进行创造性教育探索和实践,春风化雨,从点点滴滴开始就一定能取得“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