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升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 :博鳌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经济发展不得不按下“暂停键”,让人们有时间反思:为什么会发生疫情,如何实现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怎样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文章从健康城市的角度,反思我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的城市发展问题。
  关键词 新冠肺炎 健康城市 城市布局 公共服务
  1 健康城市的发展现状和经验
  健康城市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健康城市在世界范围获得了迅速发展,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000个城市加入健康城市创建活动。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国家卫生城市”运动。1994年,中国开始启动健康城市建设试点;2001年,苏州市提出健康城市建设目标,成为中国首个向世界卫生组织申报的城市;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在全国开展健康城市试点工作,发布38个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名单,同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召开并发布《健康城市上海共识》[1]。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及国内先进城市都有了一些健康城市发展的经验可供借鉴。例如,日本在政府组织下尽最大可能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强调高度的信息化管理,注重各类信息的收集和评估。另外,日本从城市规划入手,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体系上融进健康的内涵和指标,使健康城市的创建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同步。
  在国内城市中,上海的健康城市建设也成效显著。作为一个常驻人口达2400万人的特大城市,上海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仅337例(截至2月28日),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确诊人数最少,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其健康城市建设水平。上海的经验主要是:将健康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机制,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重大生态项目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搭建“上海健康云平台”促进医疗卫生领域大数据的挖掘、共享和广泛使用[2]。
  2 健康城市的内涵价值
  2.1 健康城市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根据上海复旦大学傅华教授的定义,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城市的核心精髓在于以人为本,通过实现人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健康保障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3]。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我国更多依赖粗放型增长方式,未来要延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依赖人工、资源的消耗向重视科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城市发展也需要由重视经济效益向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平衡的方向转变。因此,城市管理者需要比以往更加重视人的健康需求。
  健康城市建设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和健康设施建设,还深度依赖科技、互联网、物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17年杭州提出健康城市“6+1”平台,即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健康产业+保障支撑的7个方面[4],如图1所示。可见,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需要地方城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积极参与[5]。
  2.2 健康城市是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
  健康城市建设对城市經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及: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30年达到16万亿元。我国健康服务产业链主要由医疗、医药、保健品、健康咨询和养老五个产业群组成[6]。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研究和预测,2018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55%,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14.09万亿元。据此推算,16万亿元的发展目标有望在2025年前后实现[7]。
  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尤其在本次疫情之后,居民将更加注重身心健康;②老龄化进程加快,2019年全国60岁老年人口达2.49亿人,占比17.9%,老龄人口对医疗服务、养老的需求将不断释放;③科技进步带来服务创新和行业变革,这一变化已经渗透到大健康各个领域,创造了更多需求,如健康穿戴产品越来越普及,老百姓对于健康穿戴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大;④医疗改革、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及地方政策不断发布,大健康产业政策红利逐步显现。居民的收入提高和健康意识提升,以及老龄化社会这两个特点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走势,健康产业和健康城市建设正顺应这一趋势[8]。
  健康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发展健康服务业,还要推动体育、旅游、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从而释放10万亿元以上的市场潜力。可见,健康城市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是全面、绿色和持续的。
  3 疫情暴露出来的城市发展问题
  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大约是36%,20年后的今天,我国城镇化率约60%,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一成果背后却隐藏着一些问题[9]。新冠肺炎疫情使之暴露出来并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和思考。下面仅以广西为例,分析城市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3.1 城市建设布局欠科学
  第一,城市新旧城区人口密度差异大。新城区房屋空置率较高,基本生活配套不足。旧城区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引发交通堵塞、城市内涝等“城市病”。此外,医院机构的布局与服务半径内人口密度不匹配,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例如,2018年广西三级甲等医院有46家,其中,首府南宁有16家,柳州有6家,桂林有11家,上述三个城市占据超过70%的资源,对应人口占比仅19%[10],如表1所示。   再以南宁的三甲医院为例(见表2),江南区3家,对应的常驻人口为65.86万人;青秀区8家,对应的常驻人口为80.8万人;西乡塘区2家,对应的常驻人口为124.81万人。对于西乡塘和江南两个区而言,医院数量难以满足市民需要。
  第二,土地利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商业区、生活区和工业区的土地供应量远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医疗、体育资源紧张。以2019年南宁市土地出让计划为例,科教用地占比不足2%,医疗设施、体育场馆用地更加稀少。
  第三,城市化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2018年广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5 m2,低于2017年全国14.1 m2的平均水平。此外,2018年广西每百万人拥有公园个数为5.9个,而2017年全国每百万人拥有公园个数为11.7个。2018年广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0%,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3所示。大量绿地、湿地、农田用于城镇化建设,河流、湖泊、公园等生态景观被压抑在摩天大楼之下,抬头只有高耸入云的楼宇[11]。这样的城市布局既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也容易带来人流密集、通风不畅从而引发流行性疾病传播。
  3.2 城市健康设施欠完善
  各地市存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市级医院和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不同程度存在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医疗服务条件差的状况。2018年,广西医院数量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比例仅为1.8%,远低于全国3.3%的平均水平。此外,2018年广西每千人口床位数、广西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比例、广西每万人口卫生计生人员数量、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量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019年《广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研究》的数据显示:广西84.42%的乡镇卫生院没有配齐基本诊疗设备,60%以上的卫生院没有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和救护车,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配备DR、彩超等基本设备的,仅占应配备数的41.39%。
  体育领域也存在设施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2018年,广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56 m2,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全年广西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次数为2845次,同比增长0.92%,全民健身活动人数为232万人,同比增长1.3%,远远无法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此外,其他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也存在短板,除了上文提及的人均公园绿地等指标外,2018年广西用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等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3 城市管理设施待升级
  对城市信息未能精准捕捉,城市智慧管理系统亟待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公共服务无纸化办公、在线服务能力偏弱,部分地区的水、电、气等基础服务仍无法实现在线缴费。例如,广西某市管道天然气部分旧卡的充值只能到营业厅,新卡可以临时在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充值,疫情结束就要到银行、营业厅等网点充值,这一服务遭到诟病。
  第二,智能化管理设备落后。一是数据采集存在明显短板。大量疫情数据采用手工填报、逐级上报的模式,容易出现监控盲区、信息失真和信息滞后等问题。二是科技抗疫成效显著,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疫情发生以来,“云上办公”“码上抗疫”“无接触配送”等新方式为抗疫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但这些新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相比“无接触配送”,科技含量更高的“无人配送”还未能大规模应用。而智能红外成像体温筛查仪、智能护理机器人、送药服务机器人、消毒清洁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成为疫情防控一线的新“尖兵”,未来应该在更多场景部署应用,令科技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火车站、汽车站、商场等大人流场所缺乏人脸识别、红外测温等安防设备,导致难以进行大规模疑似病例的筛选。当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进出小区、办公楼、商场等场所仍采用人工测温、手工记录方式。红外测温仪的操作明显缺乏规范、专业的培训,操作人员时常测量出33℃的“超低温”。
  4 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路径
  4.1 构建大力推进全区健康城市建设的组织平台
  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康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各部门,形成创建健康城市的合力。将健康城市建设纳入地方发展目标并据此制订中、长期发展计划,分解目标到各责任主体并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考核。
  4.2 大力发展健康城市相关产业
  产业是健康城市建设的抓手。首先,大力发展中药壮药、养老养生、绿色食品、医疗、体育及旅游等具备资源优势和良好基础,关系民生福祉的健康产业;其次,大力发展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5G基站、人工智能、互联网、安全防护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技术和硬件保障;最后,培育当地本土大健康龙头企业,以大健康、新基建领域重点项目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4.3 鼓励民营经济投资健康城市建设
  若仅依靠财政投入并不能满足健康城市建设的需要。全国多数城市在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健康城市建设方面均有较大潜力可挖掘。仍以广西医院设施为例,2018年广西全区公立与民营医院的比例为1∶0.88,远低于全国1∶1.74的平均水平。因此,激活民营经济投资健康领域的热情,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健康城市,将能有效缓解资金瓶颈。
  4.4 打造智慧管理软硬件能力
  搭建作为“城市大脑”的城市管理数据服务中心,通过新建、升级等方式构建完整的城市智能管理硬件网络,打造城市智慧管理硬件基础。加快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打通各部门信息壁垒,提升城市管理跨区域、跨部门组织、协调和合作水平。建设社区居家健康服务一体化平台,推动健康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延伸,满足市民健康需求。
  4.5 重视和优化城市规划
  城市管理者应该更加重视和发挥城市规划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健康城市的發展规划决定了健康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高度,因此城市规划应更加关注人的健康需求,以人为本,注重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并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空间、土地使用控制、建筑及其外环境设计等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划,把健康融入到城市的各项建设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4.6 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健脑)
  推进全民健身(健脑)生活化。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社区宣传栏等線上线下渠道搭建长期、立体的健康城市宣传平台,加大对全民健身(健脑)的宣传力度,普及防疫、避灾、自救、互救、养生等健康常识,营造全民健身(健脑)的良好氛围。发展智力运动、智能体育等创新型体育产业,增加体育服务综合体、社区体育设施的供给,完善百姓身边的“15分钟健身圈”,鼓励社区组织各类全民健身俱乐部。
  5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社会猝不及防,经济发展不得不按下“暂停键”。更加需要警惕的是,也许未来发生在某个角落的某种病毒会传到我国从而引发类似的危机。因此,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应急和防疫的综合能力,杜绝类似灾害的发生,从而切实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马琳,董亮,郑英.“健康城市”在中国的发展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7,38(5):5-8.
  [2]石琦.“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中国健康城市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健康教育,2019,2(2):186-191.
  [3]马静.关于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实践与发展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8,10(5):470-472.
  [4]王建勋.杭州市健康治理实施策略和路径[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9,14(1):14-15+26.
  [5]宋君.健康城市建设中多部门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4,7(7A):54-57.
  [6]龚维玲.南宁市创建健康城市对策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3):28-33.
  [7]陈静媛.健康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综合评述[D].深圳:深圳大学,2017.
  [8]黄国武.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健康城市发展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3):74-81.
  [9]宁杨,顾康康.健康城市规划和发展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9,6(3):57-61.
  [10]黄健,曹军,黄义军.“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295-299.
  [11]王一.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规划[J].规划师,2015,10(31):101-105.
  [12]张少勇.我国地方政府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研究——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当代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结合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传播优势特点,分析新媒体具有的国际政治传播功能,进一步剖析新媒体对当代国际政治造成的影响,从而研究出积极正确的应对战略和措施,为我国在新时期开展新媒体国际政治传播中信息流通、效果控制的管理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传播  1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与传播优势及特点  1.1 新媒体的发
期刊
工业世界正在变化。我们眼前的这场革命将会改变制造业的流程和组织结构,它的名字叫:“工业4.0”。搜索“工业4.0”这个关键字,已经可以得到数百万的结果。“自动化”有几亿搜索结果,但这个概念已经诞生了几十年。对比一下就知道,“工业4.0”概念的普及是值得称道的。很多批评人士抱怨,“工业4.0”、“智能工厂”这样的词语内涵很模糊,而且缺乏确切的意义。说得没错,但另一个事实是,技术进步总是从一个愿景开始
期刊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世界经济体竞争力研究报告(T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4-2015),按照增长驱动方式不同将经济体的竞争力分为需求驱动型、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中国是全球前五大经济体中唯一被划为效率驱动型的国家,而其他工业强国则都是靠创新驱动增长。2012年美国与德国几乎同时启动了新一轮的国家工业革新计划,
期刊
那是1976年12月,十几岁的我刚到美国几个月,美国摇滚乐队老鹰乐队(The Eagles)发布了《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专辑。近40年后,这张专辑的主打歌《加州旅馆》仍被许多人视为史上最伟大的摇滚歌曲,它也还是我最爱之一。  这首歌讲述了黑暗沙漠公路上一个疲惫的旅者,当看到远处一间旅馆微弱的灯光后,决定去那里过夜。一位手持蜡烛的女郎接待了他,领他到一个华丽房间。他不断听到
期刊
建国以来,克服干燥气候的挑战一直是以色列人口与经济增长的核心需求。而需求正是“持续改进的基础”,以色列在技术、实践、长期规划方面的创新,保证了本国水资源消费的可持续性。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以色列每年的水资源消耗量比自然降水量要多出大约9亿立方米。  2012年,以色列批准了《水资源部门长期总规划》。为确保从当时到2050年水资源消费的可持续性,规划确定了水资源领域的关键愿景和目标,制定了政策
期刊
“共享服务业务”(Shared Services Operations, SSO)模式在过去十年中已获得指数级增长,并成为欧洲和北美公司的标准化运作。随着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及全球化语境下对合规性和透明性的要求,中国企业如长虹、华为和长安汽车,已开始采纳共享服务模式。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及全球范围内实践经验的成熟,这一趋势将以更快的步伐发展。SSO模式会继续演进,最终促成建立一个在全球和本地都拥有
期刊
过去5年,欧洲创新生态系统一直在稳步增长,在5个主要市场中,有900多家欧洲初创企业共筹集了200亿欧元资金。  2014年,有13家欧洲科技企业估值超过了10亿美元,成为了所谓的“独角兽”(unicorn)。尽管这些企业不一定都是创新领军者,但它们的确显示出了一种渐强的趋势:在短时间内,欧洲创新型企业取得了显著的影响力。  欧洲的创新型初创企业在各国涌现的地区性生态系统中出现,其中以英国、德国、
期刊
我个人已经与中国打了30年交道。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向西方开放起,我就多次访问中国。每个到过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最引人瞩目的是其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过去10年。我最近一次访问中国是在2015年11月,重访杭州让我对这里的进步和发展速度感到敬畏。  从上世纪70年代投身政治以来,我一直都深入参与城市和地区层面的决策。我的教育和职业背景是工程、终生学习和变革管理。过去十年,我担任芬兰发展最快的城
期刊
2014年,那时我还是《南华早报》的一名记者,我去了一趟唐山。那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距离北京只有250公里。由于排放超标,当地政府关闭了一些小型民营钢厂,我去采访一些受到工厂倒闭影响的人。  在采访路上,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有时候早上醒来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的车子一夜间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小颗粒,几乎变成了黑色。在雾霾严重的日子,他几乎无法呼吸。  包括居住在北京的人们在内,越来越多的中
期刊
经过三十年成功的经济发展,中国需要新的增长模式。  迅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让千百万人走出了贫困,也将中国普通民众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0年,还把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进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这一切让人惊艳,但只是容易实现的部分。在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直到目前都依赖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迅猛增长。  像中国这样规模巨大的经济体,可持续的增长最终必须要由内需推动。中国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