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高职专院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界定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涵,说明了其特点,列举了其内容;然后论证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高职专院校;大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健康。
当前高职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亟需在高职专院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但就现实来看,很多高职专院校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心理档案管理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笔者试图对高职专院校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问题进行若干思考。
一、大学生心理档案概述
心理档案是记录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况,用以评定、预测和监控个体心理行为的管理系统。对大学生而言,心理档案是指根据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心理特征而建立起来的、用以预测大学生心理行为并为实施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的动态管理系统。
大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如下特点:它记录的是与心理活动相关的内容;它的建立目的是为了评估和预测行为;它的建立方式主要是通过心理测量、成长经历及行为分析等方式实现;它是一个动态管理系统。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该包括:
1、学生基本情况。主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智力特点如何,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学智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怎样进行教育,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
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
5、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作升学就业指导。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现实意义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高职专德育建设,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引领科学人文思潮的有效平台;是创新推动高职专教育管理质量,实现安全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对接社会岗位要求,拉近供需之间距离,整合各方力量的一个链接条、一个数据库、一个参考源。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心理档案记录着学生系统的心理测试结果,这些结果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借助于这些资料,心理教育者可以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确立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实施“因材实教”,以期取得优良的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心理健康讲座或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尤其对一些个体更是缺乏针对性。而一些传统的观念使得许多学生哪怕是有心理问题都不愿意或不敢去寻求指导帮助,使得相关工作非常地被动。建立了心理档案系统,心理教育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大多数学生都有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对各别学生主动地提供相应的指导与治疗。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防治学生的心理隐患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专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成为热点.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高职专生心理健康状况正常,但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等SCL-90因子分值较高,性别、年级、专业、生源背景及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健康、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档案的建立,使得教育人员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并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各高校要专门设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收集和整理本校学生心理健康资料,及时给出现心理危机或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建立档案,实施心理救助,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此外,还要求各高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组织心理剧尝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讲座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四)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心理教育者提供了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
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原来所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可能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现时的心理特点,心理档案资料的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教育者可以分析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实施教育并根据心理档案中教育后的变化分析教育效果,以合理的修正教育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档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建立心理档案的原则和操作程序
(一)建立心理档案的原则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助于学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意义非常重要。但我们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遵守一些原则,以便使学生心理档案客观有效,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1、科学性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首先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学生心理档案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起到辅助作用,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一方面,切不可以偏概全。量表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应该选择由有关方面专家编制或修订的量表,进行测验。那些没有详细的测验手册和说明书,没有讲清施测和计分方法,不能提供足够信息以使得人们能对测验本身作出评价,没有效度和信度的量表是不能用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要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教育管理人员知识能力的不同,对学生的认识也存在一些偏差,要吸纳多方面的意见,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与智能品质,切不可武断、草率了事。
2、系统性原则。心理档案本身要有系统性。要全面系统的确定好档案的内容。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前后测要一致,这样才有可比性,才有意义。心理档案本身有系统性才有可能进行长期系统地追踪研究和描绘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发展性原则。不要把心理档案记录的内容看死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指导和帮助学生。人的心理现象不是凝固的、静止的。要建立一个动态管理的心理档案。使用心理档案时,不仅要研究已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要善于发现、研究和预测正在形成的良好品质;不仅要看到学生心理品质的现状,而且要看到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前景。
4、保密性原则。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就要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有的是学生的隐私,有的带有暗示效应,有的涉及到人际关系,也有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记录等。因此,只要学生不原意公开、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违反心理咨询工作原则的心理档案内容,必须严格保密。
5、教育性原则。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在建立和使用心理档案的过程中不允许给学生留下任何心理创伤,一定要考虑这样做是否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对学生心理发展是否有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心理档案为学校实效教育目标服务。
6、经济性原则。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牵涉面广、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在建立和使用心理档案的过程中力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最大的效果,要求时时事事都讲求效果,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
(二)建立心理档案的操作程序
1、从学生处、教务处收集新生的实际报到人数;各系、各专业班级分布情况;女生比例数和全院新生名册等资料。
2、制定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日程安排表。
3、编写指导语。
4、选择在国内外高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普测工具。
5、对主持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的教师(院心理辅导两级网络成员?——各系配备的兼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进行培训。
6、由辅导中心统一安排各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上机普测。普测前,由主测教师使用统一思想的指导语,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培训,并向全体被测学生表明:保证对每一位学生的测试结果保密。
7、根据电脑分析处理的结果,按系、班级列出至少有一项以上轻度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名单。
8、将名单反馈给各系的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知情者范围只局限于该系的学生工作领导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
9、召开院心理辅导两级网络成员会议,共同探讨如何对这些心理反应异常和可能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10、学期结束前,到各系去了解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召开院心理辅导两级网络工作交流会议。
11、整理、归档工作。将每位学生的测试结果及一些学生的咨询、跟踪情况以班级为单位按学号的顺序,归入文件夹,便于随时查阅。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建立并不断强化档案的建立、管理及使用系统化机制。笔者就目前高校心理档案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档案机制
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从某些方面看,属于院校心理工作、全面建设的奠基工程。从当前的情况看,各级认识上还不够统一,具体步骤上方法各异;比如有的院校仅限于管理范围,有的院校局限于德育教育范围,有的把其看作第二课堂。观念的变革是实践的先导高校的领导应当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此外,凡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及人员包括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也都要重视关心心理档案的科学建立及有效应用。
(二)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要全面。既熟悉原则意义上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可采用的方式有: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可以到医院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兼职人员,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
(三)改进心理档案建档方法
传统档案工作的制度上要有新逾越。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数据采集制度与环节等方面,当前与心理学学科所要求的制度还不匹配。比如需要管理、保密的范围就不接轨,哪些该录、哪些不该录等问题,距离较大。在建立心理档案之前,应聘请专家根据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再由心理教育者根据标准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设计合理的心理档案内容结构。
由专业人员对资料进行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客观公正的结果解释,并根据结果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最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首先,由院校领导及相关专家制订《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条例》,使得做任何的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明确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体制,并对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作统一具体的规定。其次,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应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体制与领导关系,一定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心理档案的管理工作,根据档案的数量配备适当工作人员,做到人员落实、管理规范、运作有序。
(五)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
由心理教育者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其一,用先进的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也确保了动态更新心理档案。其二,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输信息快、交互性强且具有保密性等特点,将心理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心理档案应用的主体对象。通过系统网站,心理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就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甚至可以聘请专家组织网络视频讲座同时为大量的学生服务,遇到个别情况再单独进行网下指导,避免了人员不够、时间紧张的状况的产生,也使得学生不再会不好意思或不敢面对面地进行心理咨询。使得家长可以通过网站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解,并可以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做出评价,及时了解班上同学心理变化动态,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实教;学生本人也可以根据同学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状态作出自我调整。
心理档案的形成、管理、使用和发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各阶段均需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并不断创新,方可确保心理档案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升,方可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以推动高校培养更多心理健康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雪岩: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9年第3期.
[2] 张光涛、李海红: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危机干预研究[M].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 王亚明: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M].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6.
关键词:高职专院校;大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健康。
当前高职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亟需在高职专院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但就现实来看,很多高职专院校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心理档案管理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笔者试图对高职专院校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问题进行若干思考。
一、大学生心理档案概述
心理档案是记录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况,用以评定、预测和监控个体心理行为的管理系统。对大学生而言,心理档案是指根据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心理特征而建立起来的、用以预测大学生心理行为并为实施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的动态管理系统。
大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如下特点:它记录的是与心理活动相关的内容;它的建立目的是为了评估和预测行为;它的建立方式主要是通过心理测量、成长经历及行为分析等方式实现;它是一个动态管理系统。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该包括:
1、学生基本情况。主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智力特点如何,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学智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怎样进行教育,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
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
5、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作升学就业指导。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现实意义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高职专德育建设,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引领科学人文思潮的有效平台;是创新推动高职专教育管理质量,实现安全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对接社会岗位要求,拉近供需之间距离,整合各方力量的一个链接条、一个数据库、一个参考源。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心理档案记录着学生系统的心理测试结果,这些结果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借助于这些资料,心理教育者可以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确立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实施“因材实教”,以期取得优良的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心理健康讲座或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尤其对一些个体更是缺乏针对性。而一些传统的观念使得许多学生哪怕是有心理问题都不愿意或不敢去寻求指导帮助,使得相关工作非常地被动。建立了心理档案系统,心理教育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大多数学生都有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对各别学生主动地提供相应的指导与治疗。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防治学生的心理隐患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专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成为热点.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高职专生心理健康状况正常,但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等SCL-90因子分值较高,性别、年级、专业、生源背景及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健康、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档案的建立,使得教育人员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并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各高校要专门设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收集和整理本校学生心理健康资料,及时给出现心理危机或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建立档案,实施心理救助,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此外,还要求各高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组织心理剧尝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讲座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四)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心理教育者提供了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
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原来所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可能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现时的心理特点,心理档案资料的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教育者可以分析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实施教育并根据心理档案中教育后的变化分析教育效果,以合理的修正教育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档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建立心理档案的原则和操作程序
(一)建立心理档案的原则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助于学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意义非常重要。但我们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遵守一些原则,以便使学生心理档案客观有效,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1、科学性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首先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学生心理档案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起到辅助作用,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一方面,切不可以偏概全。量表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应该选择由有关方面专家编制或修订的量表,进行测验。那些没有详细的测验手册和说明书,没有讲清施测和计分方法,不能提供足够信息以使得人们能对测验本身作出评价,没有效度和信度的量表是不能用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要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教育管理人员知识能力的不同,对学生的认识也存在一些偏差,要吸纳多方面的意见,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与智能品质,切不可武断、草率了事。
2、系统性原则。心理档案本身要有系统性。要全面系统的确定好档案的内容。测评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前后测要一致,这样才有可比性,才有意义。心理档案本身有系统性才有可能进行长期系统地追踪研究和描绘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发展性原则。不要把心理档案记录的内容看死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指导和帮助学生。人的心理现象不是凝固的、静止的。要建立一个动态管理的心理档案。使用心理档案时,不仅要研究已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要善于发现、研究和预测正在形成的良好品质;不仅要看到学生心理品质的现状,而且要看到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前景。
4、保密性原则。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就要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有的是学生的隐私,有的带有暗示效应,有的涉及到人际关系,也有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记录等。因此,只要学生不原意公开、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违反心理咨询工作原则的心理档案内容,必须严格保密。
5、教育性原则。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在建立和使用心理档案的过程中不允许给学生留下任何心理创伤,一定要考虑这样做是否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对学生心理发展是否有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心理档案为学校实效教育目标服务。
6、经济性原则。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牵涉面广、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在建立和使用心理档案的过程中力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最大的效果,要求时时事事都讲求效果,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
(二)建立心理档案的操作程序
1、从学生处、教务处收集新生的实际报到人数;各系、各专业班级分布情况;女生比例数和全院新生名册等资料。
2、制定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日程安排表。
3、编写指导语。
4、选择在国内外高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普测工具。
5、对主持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的教师(院心理辅导两级网络成员?——各系配备的兼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进行培训。
6、由辅导中心统一安排各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上机普测。普测前,由主测教师使用统一思想的指导语,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培训,并向全体被测学生表明:保证对每一位学生的测试结果保密。
7、根据电脑分析处理的结果,按系、班级列出至少有一项以上轻度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名单。
8、将名单反馈给各系的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知情者范围只局限于该系的学生工作领导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
9、召开院心理辅导两级网络成员会议,共同探讨如何对这些心理反应异常和可能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10、学期结束前,到各系去了解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召开院心理辅导两级网络工作交流会议。
11、整理、归档工作。将每位学生的测试结果及一些学生的咨询、跟踪情况以班级为单位按学号的顺序,归入文件夹,便于随时查阅。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建立并不断强化档案的建立、管理及使用系统化机制。笔者就目前高校心理档案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档案机制
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从某些方面看,属于院校心理工作、全面建设的奠基工程。从当前的情况看,各级认识上还不够统一,具体步骤上方法各异;比如有的院校仅限于管理范围,有的院校局限于德育教育范围,有的把其看作第二课堂。观念的变革是实践的先导高校的领导应当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此外,凡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及人员包括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也都要重视关心心理档案的科学建立及有效应用。
(二)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要全面。既熟悉原则意义上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可采用的方式有: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可以到医院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兼职人员,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
(三)改进心理档案建档方法
传统档案工作的制度上要有新逾越。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数据采集制度与环节等方面,当前与心理学学科所要求的制度还不匹配。比如需要管理、保密的范围就不接轨,哪些该录、哪些不该录等问题,距离较大。在建立心理档案之前,应聘请专家根据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再由心理教育者根据标准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设计合理的心理档案内容结构。
由专业人员对资料进行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客观公正的结果解释,并根据结果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最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首先,由院校领导及相关专家制订《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条例》,使得做任何的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明确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体制,并对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作统一具体的规定。其次,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应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体制与领导关系,一定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心理档案的管理工作,根据档案的数量配备适当工作人员,做到人员落实、管理规范、运作有序。
(五)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
由心理教育者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其一,用先进的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也确保了动态更新心理档案。其二,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输信息快、交互性强且具有保密性等特点,将心理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心理档案应用的主体对象。通过系统网站,心理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就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甚至可以聘请专家组织网络视频讲座同时为大量的学生服务,遇到个别情况再单独进行网下指导,避免了人员不够、时间紧张的状况的产生,也使得学生不再会不好意思或不敢面对面地进行心理咨询。使得家长可以通过网站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解,并可以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做出评价,及时了解班上同学心理变化动态,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实教;学生本人也可以根据同学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状态作出自我调整。
心理档案的形成、管理、使用和发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各阶段均需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并不断创新,方可确保心理档案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升,方可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以推动高校培养更多心理健康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雪岩: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9年第3期.
[2] 张光涛、李海红: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危机干预研究[M].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 王亚明: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M].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