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何有效利用古籍文献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发,古籍工作已成为博物馆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针对当前怎样搞好古籍工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网络环境;古籍复制保存;古籍数字化;古籍利用。
古籍文献做为传承历史、连接古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他还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中国古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据统计早已超过3000万册。自造子纸术、印刷术出现,纸质文献跃升到主流地位,截止民国时期,纸质文献已流传两千多年,清末文献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古籍工作作为博物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跟上社会各项事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步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古籍文献的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缩微技术、数字化技术复制保存古籍,为实现古籍的复制、数字化及利用博物馆自身的条件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打破以往古籍文物只是停留在以观看文物的角度来应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博物馆,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合理的开发利用古籍文献的资源。
1、网络环境下古籍的利用保存
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保存古籍,一方面可以对古籍原件进行传统的延缓保存,使其延长寿命;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古籍内容的缩微化、数字化等复制保存,使其内容能更好地得到利用。
1.1古籍原件的延缓保存
古籍原件延缓保存是指在不改变原件载体性质的情况下,修复、加固古籍和控制保存环境以延长原件寿命的过程。对古籍原件进行延缓保存能够保护古籍的真实原貌,并延长古籍原件的寿命,是抢救和保护古籍原件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足之处是要投入很多的人力和资金;对古籍只是减缓了其哀老速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古籍长期保存的问题,而且采取延缓保存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对古籍的阅读和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1.2古籍文献的复制保存
古籍的复制保存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古籍文献内容转录到其它载体上,以达到长期保存文字资料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目的,包括将古籍文献制成缩微品或古籍数字化后刻入光盘保存复制保存。将古籍原件上的内容转移到了其它载体上,万一原件毁灭了,其内容仍然可以保存下来,另外,复制件体积小、记录密度高,既可以节省保存空间,又方便查找、利用和传递。古籍复制保存很好地解决了古籍永久性保存的问题,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古籍保存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既不会损伤原件又可以重复使用古籍内容,其阅读和利用更加安全、方便和快捷。因此,古籍的复制保存是目前保护古籍原件内容和提高古籍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1.2.1古籍缩微品
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生产保持原貌的复制品,缩微复制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当今的缩微技术是一种成熟的信息模拟存储技术,缩微品的平均寿命在300年以上,且具有与原件相同的法律效力,它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文献资料按比例缩小影像的形式拍摄记录在胶片上,经过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和使用。而古籍缩微品就是通过缩微技术把古籍文献内容从纸质载体转换到胶片载体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成功地应用了先进的文献缩微技术,并在1985年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在其统筹协调下各图书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古籍展开了缩微复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复制了大量的古籍,抢救了一大批纸张劣化、破损严重的珍贵古籍,博物馆也可以借鉴相同的办法挖掘资源优势,开辟文物观赏和应用的新模式。
1.2.2古籍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就是把人们几千来常用的文字符号转化成能为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的一种过程(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从而达到保护和利用古籍文献资源的目的)。古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当前数字化内涵的重要资源,把古籍资源数字化,其目的是将目前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引入到一个新的里程。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古籍数字化实现了古籍史料价值与文物价值的分离。一方面,数字化后的古籍可以提供屏幕阅读、内容检索、远程全文传送、下载打印以及制作多媒体等多方面的服务,很好地弥补古籍缩微品的不足,使古籍成为雅俗共赏的读物,实现了古籍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古籍数字化减少了对古籍原件的直接使用,有利于长久保存,进一步实现了古籍的文物价值。因此,古籍数字化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古籍资源共享的必由之路。
目前古籍原件的内容转化有以下两种方式::(1)全文方式。从键盘将古籍文献的文字输入计算机,使之以文本形式存储在光盘上,实现在全文检索系统支持下对文本的逐字逐词检索;(2)图像方式。利用扫描技术将古籍以图像方式存入光盘。这种方式可以保存古籍原貌,技术转换方便省力,但要占据大量的存储空间,且需配置完备的索引才可检索。
为解决原件受紫外线照射受损以及特大开本或卷轴装的古籍无法扫描的问题,可利用古籍缩微品及其胶片扫描仪实现古籍数字化。
综上所述,“古籍原件+古籍缩微品+古籍数字化”的保存模式,将三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弥补相互间的不足,扬长避短,形成一个功能互补、介质互换以及集永久性、法律性、方便性于一体的博物馆古籍保存管理系统,使古籍能更好地保存和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
2、网络环境下古籍的利用
改变博物馆古籍利用率偏低的现状应以古籍文献信息开发为突破口,而古籍文献信息开发又与数据库建设密不可分。古籍数据库上网实现资源共享,将会大大提高古籍文献的利用率。
2.1古籍数据库的建设
古籍文献数据库主要包括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古籍书目数据库为读者查阅古籍和古籍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最快捷、最准确的途径,也为实现古籍网络化服务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古籍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既可以解决古籍原件利用过程中易受损、难保存的问题,又使许多难以看到的古籍善本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
古籍数据库必须进行古籍主题标引,以建立强大的检索系统。鉴于一般人利用古籍都是特定检索多于系统阅读,建立检索系统意义重大。由于主题检索能将同一个研究对象集中在一起,人们检索时就可以选择相应的主题词从不同角度入手,检索直观而方便。对于不容易归入现代学科的古籍来说,用主题进行标引更显重要。目前没有专供古籍使用的主题词表,可以采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作为古籍主题词标引的依据。
2.2在网络上实现古籍资源共享
古籍资源的网络化是将数字化的古籍资源有偿或无偿发布在网络上,提供用户使用。当全国各主要博物馆的古籍文献资源,实现古籍数字化以后,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古籍资源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共享。网络化可以使更多的人方便地阅读和使用古籍,为古籍资源的研究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一条现代化通衢。
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遵循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制保存和利用博物馆的古籍文献资源,既可以解决古籍保存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又可以利用网络向世人展示我国悠久历史的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共建和谐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李为实.关于古籍数字化的思考.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3.
[2]张雪梅.古籍数字化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3.
[3]李国新.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
关键词:网络环境;古籍复制保存;古籍数字化;古籍利用。
古籍文献做为传承历史、连接古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他还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中国古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据统计早已超过3000万册。自造子纸术、印刷术出现,纸质文献跃升到主流地位,截止民国时期,纸质文献已流传两千多年,清末文献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古籍工作作为博物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跟上社会各项事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步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古籍文献的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缩微技术、数字化技术复制保存古籍,为实现古籍的复制、数字化及利用博物馆自身的条件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打破以往古籍文物只是停留在以观看文物的角度来应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博物馆,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合理的开发利用古籍文献的资源。
1、网络环境下古籍的利用保存
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保存古籍,一方面可以对古籍原件进行传统的延缓保存,使其延长寿命;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古籍内容的缩微化、数字化等复制保存,使其内容能更好地得到利用。
1.1古籍原件的延缓保存
古籍原件延缓保存是指在不改变原件载体性质的情况下,修复、加固古籍和控制保存环境以延长原件寿命的过程。对古籍原件进行延缓保存能够保护古籍的真实原貌,并延长古籍原件的寿命,是抢救和保护古籍原件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足之处是要投入很多的人力和资金;对古籍只是减缓了其哀老速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古籍长期保存的问题,而且采取延缓保存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对古籍的阅读和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1.2古籍文献的复制保存
古籍的复制保存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古籍文献内容转录到其它载体上,以达到长期保存文字资料和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目的,包括将古籍文献制成缩微品或古籍数字化后刻入光盘保存复制保存。将古籍原件上的内容转移到了其它载体上,万一原件毁灭了,其内容仍然可以保存下来,另外,复制件体积小、记录密度高,既可以节省保存空间,又方便查找、利用和传递。古籍复制保存很好地解决了古籍永久性保存的问题,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古籍保存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既不会损伤原件又可以重复使用古籍内容,其阅读和利用更加安全、方便和快捷。因此,古籍的复制保存是目前保护古籍原件内容和提高古籍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1.2.1古籍缩微品
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生产保持原貌的复制品,缩微复制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当今的缩微技术是一种成熟的信息模拟存储技术,缩微品的平均寿命在300年以上,且具有与原件相同的法律效力,它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文献资料按比例缩小影像的形式拍摄记录在胶片上,经过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和使用。而古籍缩微品就是通过缩微技术把古籍文献内容从纸质载体转换到胶片载体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成功地应用了先进的文献缩微技术,并在1985年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在其统筹协调下各图书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古籍展开了缩微复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复制了大量的古籍,抢救了一大批纸张劣化、破损严重的珍贵古籍,博物馆也可以借鉴相同的办法挖掘资源优势,开辟文物观赏和应用的新模式。
1.2.2古籍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就是把人们几千来常用的文字符号转化成能为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的一种过程(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从而达到保护和利用古籍文献资源的目的)。古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当前数字化内涵的重要资源,把古籍资源数字化,其目的是将目前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引入到一个新的里程。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古籍数字化实现了古籍史料价值与文物价值的分离。一方面,数字化后的古籍可以提供屏幕阅读、内容检索、远程全文传送、下载打印以及制作多媒体等多方面的服务,很好地弥补古籍缩微品的不足,使古籍成为雅俗共赏的读物,实现了古籍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古籍数字化减少了对古籍原件的直接使用,有利于长久保存,进一步实现了古籍的文物价值。因此,古籍数字化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古籍资源共享的必由之路。
目前古籍原件的内容转化有以下两种方式::(1)全文方式。从键盘将古籍文献的文字输入计算机,使之以文本形式存储在光盘上,实现在全文检索系统支持下对文本的逐字逐词检索;(2)图像方式。利用扫描技术将古籍以图像方式存入光盘。这种方式可以保存古籍原貌,技术转换方便省力,但要占据大量的存储空间,且需配置完备的索引才可检索。
为解决原件受紫外线照射受损以及特大开本或卷轴装的古籍无法扫描的问题,可利用古籍缩微品及其胶片扫描仪实现古籍数字化。
综上所述,“古籍原件+古籍缩微品+古籍数字化”的保存模式,将三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弥补相互间的不足,扬长避短,形成一个功能互补、介质互换以及集永久性、法律性、方便性于一体的博物馆古籍保存管理系统,使古籍能更好地保存和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
2、网络环境下古籍的利用
改变博物馆古籍利用率偏低的现状应以古籍文献信息开发为突破口,而古籍文献信息开发又与数据库建设密不可分。古籍数据库上网实现资源共享,将会大大提高古籍文献的利用率。
2.1古籍数据库的建设
古籍文献数据库主要包括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古籍书目数据库为读者查阅古籍和古籍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最快捷、最准确的途径,也为实现古籍网络化服务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古籍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既可以解决古籍原件利用过程中易受损、难保存的问题,又使许多难以看到的古籍善本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
古籍数据库必须进行古籍主题标引,以建立强大的检索系统。鉴于一般人利用古籍都是特定检索多于系统阅读,建立检索系统意义重大。由于主题检索能将同一个研究对象集中在一起,人们检索时就可以选择相应的主题词从不同角度入手,检索直观而方便。对于不容易归入现代学科的古籍来说,用主题进行标引更显重要。目前没有专供古籍使用的主题词表,可以采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作为古籍主题词标引的依据。
2.2在网络上实现古籍资源共享
古籍资源的网络化是将数字化的古籍资源有偿或无偿发布在网络上,提供用户使用。当全国各主要博物馆的古籍文献资源,实现古籍数字化以后,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古籍资源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共享。网络化可以使更多的人方便地阅读和使用古籍,为古籍资源的研究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一条现代化通衢。
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遵循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制保存和利用博物馆的古籍文献资源,既可以解决古籍保存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又可以利用网络向世人展示我国悠久历史的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共建和谐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李为实.关于古籍数字化的思考.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3.
[2]张雪梅.古籍数字化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3.
[3]李国新.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