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狗这个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外延意义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它所隐含的文化涵义不同,导致了汉语和英语中关于狗的词语感情色彩有很大差异。本文从狗的中英文文化涵义角度探讨文化涵义的差异。
关键词:狗;文化涵义;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语言的最小单位——词汇往往也是来自文化又反映着文化。词汇常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又称外延意义(denotation),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世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即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内涵意义(connotation),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内涵意义含有感情色彩;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笔者认为与狗相关的短语、习语以及词组在中英文中有很大差异,主要是由于狗在汉语中和英语中文化涵义不同。
一、“狗”在汉语中的文化涵义
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不是因为它是个好伴侣。因此“狗”在汉语的文化涵义中是一种卑微地浅的动物,与狗有关的词组中大都含有贬义,这种文化涵义被深深地烙印在国人的汉语言文化中,如形容人冷酷无同情心无感恩心的“狼心狗肺”;形容人只有酒肉朋友而没有知心朋友的“狐朋狗友”;形容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连爱吃的狗肉都没有褒义,而是形容上不了大场面的东西,“狗肉上不了正席”。
二、“狗”在英语中文化涵义
在英语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dog"的文化涵义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貶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形容人得意的句子Every dayhashis day;用犬来形容人忠诚的句子Asfaithful as a dog;形容一个左右全局的人或是优胜者可以用Atopdog;幸运儿是“lucky dog”;帮助某人渡过难关是“to help a lame dogover a stile”;就连在中文的爱屋及乌在英语中也变成了“Love me,love my dog”。
三、造成文化涵义差异的原因
1.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一方面中国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以农业文化为核心。在农业社会中,狗的作用相对比较小,除了看家外,就只能提供肉食了。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的很多地方,吃狗肉的习惯延续至今,甚至还影响到周围的韩国。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贯重视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不需要从狗身上寻求心理安全感,因而对狗也就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西方文化比中国文明要短的多,起源于游牧文明,四海为家,社会竞争激烈,家庭观念淡薄,从人群里得到的心理安全感比中国人少,他们想把这种损失在宠物狗身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因此在西方,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带着狗在公园散步等情景。
2.因地域文化不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中国文明以华夏文明为代表,而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以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催生了农业耕作的繁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人则更喜爱性情温顺而又力大无比的诸如牛马驴之类的动物,而对无益于农耕却食量很大的狗没有什么好感。
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而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岛屿国家接触最多的则是水与海,当地的气候环境催生了渔猎和畜牧文明。在以渔猎畜牧为主的背景下,牛和羊成了主要的肉食提供者,而狗却成了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西方人发现狗有灵敏的嗅觉和敏捷的身躯,进过驯化后,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发现和捕获猎物,而且还忠于主人,陪伴主人左右,所以西方人对狗有特别的好感。
3.因习俗文化不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则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因而在我国,狗的地位比起英语国家的同类来说要低得多了。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鼠窃狗偷、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英汉民族对养狗的目的和态度很不相同。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有吃,有穿,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写“狗曲”。狗得病时可请兽医,还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但在汉民族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等原因造成了狗在中英文中的文化涵义有很大差异。而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视丧家犬在某种意义上是可耻的、可恶的,驱赶它是无可厚非的;而a lost dog在英美人眼中是无助、弱者的象征,值得同情和帮助。
关键词:狗;文化涵义;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语言的最小单位——词汇往往也是来自文化又反映着文化。词汇常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又称外延意义(denotation),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世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即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内涵意义(connotation),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内涵意义含有感情色彩;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笔者认为与狗相关的短语、习语以及词组在中英文中有很大差异,主要是由于狗在汉语中和英语中文化涵义不同。
一、“狗”在汉语中的文化涵义
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不是因为它是个好伴侣。因此“狗”在汉语的文化涵义中是一种卑微地浅的动物,与狗有关的词组中大都含有贬义,这种文化涵义被深深地烙印在国人的汉语言文化中,如形容人冷酷无同情心无感恩心的“狼心狗肺”;形容人只有酒肉朋友而没有知心朋友的“狐朋狗友”;形容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连爱吃的狗肉都没有褒义,而是形容上不了大场面的东西,“狗肉上不了正席”。
二、“狗”在英语中文化涵义
在英语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dog"的文化涵义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貶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形容人得意的句子Every dayhashis day;用犬来形容人忠诚的句子Asfaithful as a dog;形容一个左右全局的人或是优胜者可以用Atopdog;幸运儿是“lucky dog”;帮助某人渡过难关是“to help a lame dogover a stile”;就连在中文的爱屋及乌在英语中也变成了“Love me,love my dog”。
三、造成文化涵义差异的原因
1.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一方面中国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以农业文化为核心。在农业社会中,狗的作用相对比较小,除了看家外,就只能提供肉食了。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的很多地方,吃狗肉的习惯延续至今,甚至还影响到周围的韩国。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贯重视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不需要从狗身上寻求心理安全感,因而对狗也就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西方文化比中国文明要短的多,起源于游牧文明,四海为家,社会竞争激烈,家庭观念淡薄,从人群里得到的心理安全感比中国人少,他们想把这种损失在宠物狗身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因此在西方,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带着狗在公园散步等情景。
2.因地域文化不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中国文明以华夏文明为代表,而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以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催生了农业耕作的繁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人则更喜爱性情温顺而又力大无比的诸如牛马驴之类的动物,而对无益于农耕却食量很大的狗没有什么好感。
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而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岛屿国家接触最多的则是水与海,当地的气候环境催生了渔猎和畜牧文明。在以渔猎畜牧为主的背景下,牛和羊成了主要的肉食提供者,而狗却成了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西方人发现狗有灵敏的嗅觉和敏捷的身躯,进过驯化后,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发现和捕获猎物,而且还忠于主人,陪伴主人左右,所以西方人对狗有特别的好感。
3.因习俗文化不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则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因而在我国,狗的地位比起英语国家的同类来说要低得多了。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鼠窃狗偷、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英汉民族对养狗的目的和态度很不相同。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有吃,有穿,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写“狗曲”。狗得病时可请兽医,还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但在汉民族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等原因造成了狗在中英文中的文化涵义有很大差异。而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视丧家犬在某种意义上是可耻的、可恶的,驱赶它是无可厚非的;而a lost dog在英美人眼中是无助、弱者的象征,值得同情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