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教学在语文中的重要性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DY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狄德罗说过:“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通过掌握真或善(以及使真或善成为美的情景)的反复实践而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也就是说,审美鉴赏力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美的事物的领悟与评价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结合课本内容,教给学生审美知识,使他们在课堂上能感受到美的氛围,从而提高自己对美的认识能力。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相似和相通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审美教育的总目标,在于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是后天实践的结果。因此,我们语文学科在审美教育中的职责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体会形象,感知“美”
  美无处不在,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包含有不同的感情,而美育以情动人,通常是由美的形象为手段来实现的。教师除了对课文本身审美因素的充分认识和深入挖掘外,教育还要注意教学的策略,即怎样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二、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一种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审美心理活动。“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人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观察来展开的。这个形象基本上是由一个从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朗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着不寻常的衣帽。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他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一特写镜头给人极深的印象。他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的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而在这美的形象的感染下,陶冶了情操,潜移默化地起到了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人格,特别是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等方面,审美教育具有巨大作用。
  三、善于通过比较。欣赏“美”
  没有比较就没有美。因为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而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则必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自已学会将精湛词语与其相近词语进行比较,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的艺术匠心,这时增强教学的艺术美极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典故,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斟酌,让学生在学习中加以注意,体会其不同点,想象其意境。
  四、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每个人由于性格因素、文化差异、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从审美对象上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就会有质和量的差别。同是明月,晏殊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苏轼则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是夕阳,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禹锡却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同是送别,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则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上景物相同,却因人之情不同而异,所以写诗作文“情”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对于中学生文学欣赏的多样性,教师不应遏制,要根据教材的安排,因势得导、循序渐进的教育学生認识作品中的精华,去粗取精,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
  语文课是兼有工具陛和思维性的一门基础课,它与其它课程最大区别的地方是: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中展示的各种表达形式,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语文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要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浇灌美育这块沃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教学困惑和教学难点入手,结合年段目标和课堂阅读教学,探究学生写作的有效练习。于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是教师一直要把握的目标。本文从仿写提示语和课堂教学批注式训练两方面入手,来探索优化写作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仿写提示语;批注式训练  当前学生写作指导确实存在几大问题,首先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年段目标不够落实到位,存在过度拔高学生的现象。其次,农村的孩子因为基础知识
摘要:所谓教学,其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小学美术教学亦是如此。在当今的美术课堂中,要尽量使美术和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更加贴近真实生活,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细微的事物,将真实生活和教学创作更好的链接起来,同时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走进生活,实现美术教学和生活实际相互关联。  关键词:小学美术;实际生活;教学素材  当前在小学美术课堂
摘要:学思用教学模式是一种坚持教学活动“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引导学生“乐意学习、善于思考、学会应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通常将教学分为三个环节,即创境激趣、引思明理、体验导行。  关键词:教学模式;运用  一、“学思用”教学模式简要介绍  “学思用”教学模式是山东省济南市十大教学模式之一,由山东师大政法学院硕士生导师张伟创设。该模式的基本设计思路:贴近实际找寻素材,创设情景激发兴
摘要:无论从教育自身还是从社会,国家的发展角度,学习方式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方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在大多数学校中已经不再是新鲜、陌生的名词,许多教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鲜活的样子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关键要看它是否运用得当,是否能促进教学的优化。本文首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然后从多方面来述说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何要运用到小学美术的教学中,继而述说了应该怎样把多媒体
对于翻译,著名学者王佐良(1989)曾说过:“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1982)在谈论严复的翻译方法——”信,达,雅”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