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人们根据过去的见闻或生活经验,构思出新的从未出现过的现象、情景、人物等。它与现实联系密切,使人思维活跃,创造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新事物。许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文学家巨著的问世,就足以证明想象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说,在学习中借助想象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材,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帮助表象贫乏、思维刻板、缺乏判断力的盲生在学习中合理的展開想象,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呢?在此,我仅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发扬盲生的长处,弥补想象之短
海伦·凯勒的成功经历充分说明:“视障儿童利用剩余感官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为了使盲生获得事物的完整概念,避免“盲人摸象”的情况出现,我以教材为典范,引导盲生运用听、触、嗅、味等健全感官感受事物刺激,形成完整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要盲生认识的事物能发出声响的,创造条件让盲生认真倾听;能发出特殊气味的,让学生嗅其味;能品尝味道的,让盲生用舌苔辨别;无声无味的,让盲生抚摸具体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在其感知过程中教师适当辅以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描绘或说明,将更能调动盲生综合运用几种器官全面感知事物,获得事物的整体经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内容丰富的想象,有效的理解掌握教材,受到生动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中,盲生通过触摸赵州桥的模型和老师的介绍说明,感知到赵州桥科学的建筑结构特点,体會到它的雄伟、坚固、美观,并因此在脑中形成合理、内容丰富、具有立体感的想象。否则,学完了课文他们还会问:赵州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或者想象到的赵州桥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符合实际的。
二、在童话、寓言的教学中,培养盲生的想象力
在盲教育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童话、语言、神话传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狐狸和乌鸦》《丑小鸭》等。这些文章的内容源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根据想象虚构的,体现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这类课文特别感兴趣。抓住这点,教学中我尤其注意启发他们,从事情的几个方向综合进行考虑,多提出问题,通过知道学生分析,综合,比较,体会这些文章想象的合理性和作用,并从而受到启发。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作者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描绘了小女孩在临冻死前五次擦燃火柴所出现的幻想。讲授课文时,在弄清卖火柴的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现实处境后,我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小女孩这时最希望得到什么?然后把自己想象到的和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的种种幻想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作者合理的想象和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最后,我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会出现冻死在大年夜的现象吗?通过想象,既深化了课文的主题,又使学生受到教育。
三、通过原型启发,提高盲生的想象力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艺术典型的诞生,除了受社会实践的要求,人的创造需要高水平的表象建造能力的启发性外,也手原型的启发。而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自然现象、日常用品、飞禽走兽、口头提问等都可以作为原型。在教学中,提高盲生的想象力较常用的方法是口头提问,多向学生设计几个科学、合理的问题,多创设几个情景,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想象。
如《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创造想象的能力。我设计的问题是: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想了想”,它会想什么呢?乌鸦听了狐狸的话,第一次是怎么想的,第二次又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又是怎么想的?乌鸦上了狐狸的当后,会想什么?假如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狐狸行骗时,它会怎么想?
四、续编故事,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续编故事就是接下去讲故事。它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老师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想象力的程度。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步骤、有计划、有侧重点地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在实践中挖掘他们的想象力,促进思维的发展。要学生续编故事,首先应向他们讲明续编想象的故事,要合理,无论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都不能变。其次,让学生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发展的的环境等。最后认真思考,构思合情合理、内容丰富的故事。刚开始练习这项内容是,可结合讨论,教师适当指导来进行。不论盲生编写得怎样,我都认真进行总结,肯定好的,指出想象不合理的部分,帮他们分析,提出建议。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必须根据盲生的生理特点,认识事物的特点,在课内外,指导他们多看、多想、多说、多练,并努力把想想变为现实。
一、发扬盲生的长处,弥补想象之短
海伦·凯勒的成功经历充分说明:“视障儿童利用剩余感官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为了使盲生获得事物的完整概念,避免“盲人摸象”的情况出现,我以教材为典范,引导盲生运用听、触、嗅、味等健全感官感受事物刺激,形成完整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要盲生认识的事物能发出声响的,创造条件让盲生认真倾听;能发出特殊气味的,让学生嗅其味;能品尝味道的,让盲生用舌苔辨别;无声无味的,让盲生抚摸具体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在其感知过程中教师适当辅以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描绘或说明,将更能调动盲生综合运用几种器官全面感知事物,获得事物的整体经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内容丰富的想象,有效的理解掌握教材,受到生动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中,盲生通过触摸赵州桥的模型和老师的介绍说明,感知到赵州桥科学的建筑结构特点,体會到它的雄伟、坚固、美观,并因此在脑中形成合理、内容丰富、具有立体感的想象。否则,学完了课文他们还会问:赵州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或者想象到的赵州桥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符合实际的。
二、在童话、寓言的教学中,培养盲生的想象力
在盲教育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童话、语言、神话传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狐狸和乌鸦》《丑小鸭》等。这些文章的内容源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根据想象虚构的,体现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这类课文特别感兴趣。抓住这点,教学中我尤其注意启发他们,从事情的几个方向综合进行考虑,多提出问题,通过知道学生分析,综合,比较,体会这些文章想象的合理性和作用,并从而受到启发。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作者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描绘了小女孩在临冻死前五次擦燃火柴所出现的幻想。讲授课文时,在弄清卖火柴的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现实处境后,我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小女孩这时最希望得到什么?然后把自己想象到的和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的种种幻想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作者合理的想象和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最后,我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会出现冻死在大年夜的现象吗?通过想象,既深化了课文的主题,又使学生受到教育。
三、通过原型启发,提高盲生的想象力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艺术典型的诞生,除了受社会实践的要求,人的创造需要高水平的表象建造能力的启发性外,也手原型的启发。而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自然现象、日常用品、飞禽走兽、口头提问等都可以作为原型。在教学中,提高盲生的想象力较常用的方法是口头提问,多向学生设计几个科学、合理的问题,多创设几个情景,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想象。
如《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创造想象的能力。我设计的问题是: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想了想”,它会想什么呢?乌鸦听了狐狸的话,第一次是怎么想的,第二次又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又是怎么想的?乌鸦上了狐狸的当后,会想什么?假如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狐狸行骗时,它会怎么想?
四、续编故事,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续编故事就是接下去讲故事。它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老师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想象力的程度。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步骤、有计划、有侧重点地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在实践中挖掘他们的想象力,促进思维的发展。要学生续编故事,首先应向他们讲明续编想象的故事,要合理,无论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都不能变。其次,让学生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发展的的环境等。最后认真思考,构思合情合理、内容丰富的故事。刚开始练习这项内容是,可结合讨论,教师适当指导来进行。不论盲生编写得怎样,我都认真进行总结,肯定好的,指出想象不合理的部分,帮他们分析,提出建议。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必须根据盲生的生理特点,认识事物的特点,在课内外,指导他们多看、多想、多说、多练,并努力把想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