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如何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让历史课堂迸发出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转变教学观念,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职能应该是传授、参与、指导,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增加参与和指导的比例。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主体,但是学生却不应该是存储知识的容器。教学的目的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动手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必须要参与到学习环节中,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推动者。参与到学习的环节,能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如笔者在讲解《世界多极化趋势》这一课时,在描述欧共体建立的过程时,联系到当前欧盟的形势,补充说明了欧盟的东扩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这样课堂与实际相联系,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某些历史事件至今对我们的学生生活都产生着深远影响,这样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环节,为学生理清思路,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接受。
二、以新课标为导向,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信息处理、历史想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感知与积累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要做到以史为鉴,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加深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加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学生学会辩证的观察历史、分析历史,从历史中吸取人生智慧。
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境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活动,它要求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但是初中生在思维方式与对事物认识方面还不够成熟,其逻辑思维能力要滞后于形象思维能力,而历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如何来创设历史情境,加强学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性,就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对历史场景进行复原,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事物主动思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教师要对历史进行深度的解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对史实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之后,能够提出一些可以进行讨论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而不是随机的,泛泛的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或者是一些艰涩难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任其消化。
二是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思维的局限性,要经常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要了解到学生对这件历史事件的思考方式以及理解到怎样的一个程度。教师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信息之后,才能在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不只是对问题浅显的、毫无意义的探讨,这样不但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会令学生对历史这问学科产生厌烦。笔者在讲解《土地改革》相关内容时,重点并没有放在对土地改革条款的分析上,而是放在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与必然性上。确定重点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生不太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土地改革可能一无所知,所以笔者设置情境时就会问到:你们对土地改革了解多少?它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发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去思考这些问题,或者上网查询,或者询问亲友。这样,虽然学生对这一史实不堪了解,但是在对问题求真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趣。当然情境设置并不是都由学生自行去解决,教师必需要适时进行指导,因为学生毕竟受到知识框架与人生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否则创设历史情境就会违背初衷,成为学生闲谈的时间,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土地制度与之对比,增加历史的联结性,以此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四、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多媒体设备应用方面。任何事物都带有两面性,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尽量发挥其正面作用,降低负面作用。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时间与效果,否则的确给课堂带来了新鲜感,但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2.在课堂交流方面。教师必须要明确主题,适时引导,绝不可放任学生,使讨论变为闲谈。
3.要深入挖掘历史课本中的各种资源,设计的试题要具有创新性。
4.关注时事,把握命题的时代脉搏,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
5.对学生的创新进行启发,不能无所顾及进行“迁移” 和“延伸”,要掌握好“度”,不能过分的追求轰动效应,而无限制的拔高。
6.积极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时代不断发展,知识体系在不断更新,教师不能只顾教育学生,而忘记了提高自身的素质。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入手,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的结合,消除历史的距离感,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作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如此才能实现新课改中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转变教学观念,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职能应该是传授、参与、指导,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增加参与和指导的比例。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主体,但是学生却不应该是存储知识的容器。教学的目的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动手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必须要参与到学习环节中,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推动者。参与到学习的环节,能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如笔者在讲解《世界多极化趋势》这一课时,在描述欧共体建立的过程时,联系到当前欧盟的形势,补充说明了欧盟的东扩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这样课堂与实际相联系,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某些历史事件至今对我们的学生生活都产生着深远影响,这样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环节,为学生理清思路,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接受。
二、以新课标为导向,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信息处理、历史想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感知与积累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要做到以史为鉴,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加深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加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学生学会辩证的观察历史、分析历史,从历史中吸取人生智慧。
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境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活动,它要求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但是初中生在思维方式与对事物认识方面还不够成熟,其逻辑思维能力要滞后于形象思维能力,而历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如何来创设历史情境,加强学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性,就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对历史场景进行复原,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事物主动思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教师要对历史进行深度的解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对史实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之后,能够提出一些可以进行讨论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而不是随机的,泛泛的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或者是一些艰涩难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任其消化。
二是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思维的局限性,要经常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要了解到学生对这件历史事件的思考方式以及理解到怎样的一个程度。教师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信息之后,才能在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不只是对问题浅显的、毫无意义的探讨,这样不但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会令学生对历史这问学科产生厌烦。笔者在讲解《土地改革》相关内容时,重点并没有放在对土地改革条款的分析上,而是放在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与必然性上。确定重点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生不太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土地改革可能一无所知,所以笔者设置情境时就会问到:你们对土地改革了解多少?它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发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去思考这些问题,或者上网查询,或者询问亲友。这样,虽然学生对这一史实不堪了解,但是在对问题求真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趣。当然情境设置并不是都由学生自行去解决,教师必需要适时进行指导,因为学生毕竟受到知识框架与人生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否则创设历史情境就会违背初衷,成为学生闲谈的时间,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土地制度与之对比,增加历史的联结性,以此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四、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多媒体设备应用方面。任何事物都带有两面性,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尽量发挥其正面作用,降低负面作用。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时间与效果,否则的确给课堂带来了新鲜感,但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2.在课堂交流方面。教师必须要明确主题,适时引导,绝不可放任学生,使讨论变为闲谈。
3.要深入挖掘历史课本中的各种资源,设计的试题要具有创新性。
4.关注时事,把握命题的时代脉搏,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
5.对学生的创新进行启发,不能无所顾及进行“迁移” 和“延伸”,要掌握好“度”,不能过分的追求轰动效应,而无限制的拔高。
6.积极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时代不断发展,知识体系在不断更新,教师不能只顾教育学生,而忘记了提高自身的素质。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入手,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的结合,消除历史的距离感,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作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如此才能实现新课改中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