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将鲁迅作品放心交给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靠近,先放手后引导。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起学生主体创造的欲望。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厌学者颇多,学鲁迅的文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负担,教师费尽气力分析文章内容,学生打瞌睡或者看其他书,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教者也都淡化、退化很是消极。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应该深刻地进行反思,吸取教训,改变鲁迅作品难读而且难教的局面。作为学生的精神启蒙者,我们有责任在深入研读鲁迅作品的同时,探究一下在课堂中教学鲁迅作品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尽早接触他、理解他、亲近他,让鲁迅作品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让鲁迅精神在学生心灵中生长起来。
作为教师应该激起而不是扼杀学生课外阅读更多鲁迅著作的热情。教师对于鲁迅其人其文的解读是否孤陋、浅薄,是否概念化?我们头脑中对鲁迅的把握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鲁迅。我的主要做法如下。
1、降低教学目标。反思以往的鲁迅作品教学,失去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目标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接受力。我们过于强调自己的良好动机,恨不得把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一股脑儿全都塞进缺少阅历的学生脑中,恨不得把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一下子灌输到学生的心田里,加上极“左”思想的影响,教师本身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就有庸俗化、简单化、神化的倾向,因此,重建鲁迅作品的教学框架应该从教学目标开始。倘若从效果出发,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将原有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终生学习的目标,那么在初中阶段我们就有理由把鲁迅作品的教学目标降低一些。笔者认为既然作为精神战士的鲁迅暂时无法走近学生的心田,为什么不让文学家的鲁迅有血有肉的鲁迅走近学生呢?与其让深刻的鲁迅高高站在学生的心门之外,不如让他作为凡人走下来先在感情上与学生融为一体,赢得学生的心,不妨把教学目标锁定为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爱戴鲁迅,激发对鲁迅“这个人”的兴趣。其实这也是从认知规律出发,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鲁迅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一定会深入人心。
2、把鲁迅当作一个可敬可爱的人来读。有时候,喜欢缘于与了解;全面深刻细致的了解,可以促成喜欢。引领学生亲近鲁迅,就得全方位的展示鲁迅的感情世界。首先把他当做一个丰富的人,可敬可爱可信的人来解读、来接受。在鲁迅的作品中对母亲无条件的孝道,对婚姻爱情的无奈和叛逆,对儿子的慈爱和民主,对手足兄弟的关爱呵护和最终决绝,对朋友之情的珍视和侠气,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全力支持,对自己的剖析反思和警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挚爱,对恶势力毫不手软的大胆勇敢和毫无畏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怜悯,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独特眼光,无一不在字里行间流淌;在鲁迅作品中,少年时期的饱受屈辱,青年时代的热血自负,中年后的冷峻深刻和基于这种深刻带来的孤独寂寞,甚至重病期间对人生的灰暗心理,对摆脱生活的、压抑的渴望无一不以最起初的面目最生动的文字呈现给读者,可触可感,可泣可歌。所以只要文章选的好完全可以打动学生的心。
同时,在教学时还要重视鲁迅的亲人、友人所写的回忆。如海婴回忆父亲的有关文章,许广平追念与鲁迅共同生活的文章;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鲁彦的《活在人类的心里》,欧阳山的《一个够POG的男人》等,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往往最容易看见一个真实可爱立体多面的鲁迅,一个能与青年人心灵相通、深受青年学子衷心爱戴的鲁迅。
3、更新教学方法。我们为什么会在努力走近鲁迅的过程中反而远离了鲁迅呢?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寻根究底的话,最后触及到的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病,那就是我们仅仅将语文当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用来灌输政治思想和修炼文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旦我们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语文的时候,我们也就失落了其中的精髓。一直以来,很多老师在课堂中所做的只是从事语言教学工作,呈现给学生的课堂体系是语言化或文章化的,而忽略了语文的更大的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文化平台,使学生能以更阔大的视域和更历史化的深度去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引号用法、比喻修辞、论证方法,在语言的细枝末节上讲深讲透,不厌其烦,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弄得学生兴味索然,忙煞老师累坏学生,教师教技术,学生学技术,考试考技术。教师把文质兼美的文本放到手术台上,根据考试的需要,任意肢解。“课文分析太碎,训练题刁钻古怪,匪夷所思。”决意与人为敌的现象在鲁迅作品教学领域绝非个别。教师应强调整体感知不要追求微言大义。现在盛行的鲁迅作品教学,陷入了重死记硬背、轻感悟鉴赏,重机械知识、轻综合能力的泥淖。破坏了美感削弱了作品的价值。教师以静态的讲完全取代了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和多元理解,根本无法在课堂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将鲁迅作品放心交给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靠近,先放手后引导。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起学生主体创造的欲望,那么欣赏这样的艺术精品而获得的快乐岂能用语言来传达。
【参考文献】
[1]代西敏;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 2006年
[2]张永泉; 21世纪如何接受鲁迅笔谈 人的解放:鲁迅研究的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注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1期
作者简介:薛术百,男,河北省遵化市党峪镇人,1966年11月出生,大专学历,现任教于遵化市党峪镇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厌学者颇多,学鲁迅的文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负担,教师费尽气力分析文章内容,学生打瞌睡或者看其他书,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教者也都淡化、退化很是消极。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应该深刻地进行反思,吸取教训,改变鲁迅作品难读而且难教的局面。作为学生的精神启蒙者,我们有责任在深入研读鲁迅作品的同时,探究一下在课堂中教学鲁迅作品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尽早接触他、理解他、亲近他,让鲁迅作品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让鲁迅精神在学生心灵中生长起来。
作为教师应该激起而不是扼杀学生课外阅读更多鲁迅著作的热情。教师对于鲁迅其人其文的解读是否孤陋、浅薄,是否概念化?我们头脑中对鲁迅的把握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鲁迅。我的主要做法如下。
1、降低教学目标。反思以往的鲁迅作品教学,失去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目标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接受力。我们过于强调自己的良好动机,恨不得把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一股脑儿全都塞进缺少阅历的学生脑中,恨不得把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一下子灌输到学生的心田里,加上极“左”思想的影响,教师本身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就有庸俗化、简单化、神化的倾向,因此,重建鲁迅作品的教学框架应该从教学目标开始。倘若从效果出发,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将原有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终生学习的目标,那么在初中阶段我们就有理由把鲁迅作品的教学目标降低一些。笔者认为既然作为精神战士的鲁迅暂时无法走近学生的心田,为什么不让文学家的鲁迅有血有肉的鲁迅走近学生呢?与其让深刻的鲁迅高高站在学生的心门之外,不如让他作为凡人走下来先在感情上与学生融为一体,赢得学生的心,不妨把教学目标锁定为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爱戴鲁迅,激发对鲁迅“这个人”的兴趣。其实这也是从认知规律出发,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鲁迅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一定会深入人心。
2、把鲁迅当作一个可敬可爱的人来读。有时候,喜欢缘于与了解;全面深刻细致的了解,可以促成喜欢。引领学生亲近鲁迅,就得全方位的展示鲁迅的感情世界。首先把他当做一个丰富的人,可敬可爱可信的人来解读、来接受。在鲁迅的作品中对母亲无条件的孝道,对婚姻爱情的无奈和叛逆,对儿子的慈爱和民主,对手足兄弟的关爱呵护和最终决绝,对朋友之情的珍视和侠气,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全力支持,对自己的剖析反思和警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挚爱,对恶势力毫不手软的大胆勇敢和毫无畏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怜悯,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独特眼光,无一不在字里行间流淌;在鲁迅作品中,少年时期的饱受屈辱,青年时代的热血自负,中年后的冷峻深刻和基于这种深刻带来的孤独寂寞,甚至重病期间对人生的灰暗心理,对摆脱生活的、压抑的渴望无一不以最起初的面目最生动的文字呈现给读者,可触可感,可泣可歌。所以只要文章选的好完全可以打动学生的心。
同时,在教学时还要重视鲁迅的亲人、友人所写的回忆。如海婴回忆父亲的有关文章,许广平追念与鲁迅共同生活的文章;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鲁彦的《活在人类的心里》,欧阳山的《一个够POG的男人》等,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往往最容易看见一个真实可爱立体多面的鲁迅,一个能与青年人心灵相通、深受青年学子衷心爱戴的鲁迅。
3、更新教学方法。我们为什么会在努力走近鲁迅的过程中反而远离了鲁迅呢?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寻根究底的话,最后触及到的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病,那就是我们仅仅将语文当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用来灌输政治思想和修炼文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旦我们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语文的时候,我们也就失落了其中的精髓。一直以来,很多老师在课堂中所做的只是从事语言教学工作,呈现给学生的课堂体系是语言化或文章化的,而忽略了语文的更大的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文化平台,使学生能以更阔大的视域和更历史化的深度去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引号用法、比喻修辞、论证方法,在语言的细枝末节上讲深讲透,不厌其烦,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弄得学生兴味索然,忙煞老师累坏学生,教师教技术,学生学技术,考试考技术。教师把文质兼美的文本放到手术台上,根据考试的需要,任意肢解。“课文分析太碎,训练题刁钻古怪,匪夷所思。”决意与人为敌的现象在鲁迅作品教学领域绝非个别。教师应强调整体感知不要追求微言大义。现在盛行的鲁迅作品教学,陷入了重死记硬背、轻感悟鉴赏,重机械知识、轻综合能力的泥淖。破坏了美感削弱了作品的价值。教师以静态的讲完全取代了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和多元理解,根本无法在课堂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将鲁迅作品放心交给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靠近,先放手后引导。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起学生主体创造的欲望,那么欣赏这样的艺术精品而获得的快乐岂能用语言来传达。
【参考文献】
[1]代西敏;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 2006年
[2]张永泉; 21世纪如何接受鲁迅笔谈 人的解放:鲁迅研究的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注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1期
作者简介:薛术百,男,河北省遵化市党峪镇人,1966年11月出生,大专学历,现任教于遵化市党峪镇中学,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