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动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尤其是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形式。初中政治课互动教学可在新型师生教与学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提出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方法和语言互动、情感交流、情景设置、科学评价等策略。
【关键词】政治课;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实施一下几种师生互动策略:
一、情感交流
政治课教学中情感交流具有三维性: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在作品中表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体现在政治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增强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交流尤为重要。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的高度有效。" 因此,教师要用真诚的行动来表明自己接纳、重视、关心每个学生,以此来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运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来表达感情。有时,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我关心并支持你"。竖起大拇指、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当学生对教师的"长篇大论"、"慷慨激昂的演说"有些心不在焉的时候,就应及时调整,增加一些感性材料,让学生们"热"起;当学生们已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时,教师也应适时变换教学节奏,让学生暂时"冷"下来,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或者进行相关的习题检测。只有师生的激情处于和谐统一时,这样才会出现高潮迭起的积极教学效果。
二、语言互动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的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都有自己的不成熟的见解;首先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时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了教师职业与自己当时的理想不相符时自己的做法,让学生做出理智的选择,学会选择,学会承担。通过平等对话,学生感到教师能够倾听自己的见解,尊重自己的观点,才会从心底接受教师的观点。这种认知观点能够达到一致,正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沟通的基础上的。
三、情境设置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椐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形成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引起学习欲望和相应的道德情感。例如在讲述 "民族精神"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电影《东京审判》片断:中国法官梅汝璈在审判中通过撼人心魄的法庭论战,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将甲级战犯送上绞架。影片片段中对抗战历史的重温,日本战犯猖狂的挑衅和无耻的狡辩,中国法官法庭上有理有节的辩论,深深震撼了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引导学生们思考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来爱国?这样学生对这些在平时看来所谓的大道理的接受认可,此刻就能水到渠成,豁然开朗,如同真实情感的体验。
四、科学评价
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 "一言堂"的局面,注重运用 "关注差异,人人成材"的评价观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充分重视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一方面要注意外在评价,同时也要推崇一种促进性的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评价方式得到全新的改变,课堂的气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的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
五、媒体利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物投影演示、电视、音响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促进直观互动的效
果。可以利用电脑创建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自发组成拓展性和研究性学习的团队,对学生的拓展型或研究型学习提供指导、交流。例如讲述课文"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录像,紧接着向同学们展示一组拍摄自社会上、学校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的照片。当看到录像中北方地区有些城市生活用水要分时段供应,有些山区、农村居民饮用的是变质的水、红黄色的泥水时,学生们受到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对比日常行为,纷纷表达了对浪费行为的谴责,反省了自己平时的不足。进而我提出要求同学们分组共同拟定节水倡议、节电建议。达成了较好的知行统一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在增大教学容量的同时,把抽象的、枯燥的内容材料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每一活动、主动交流想法,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治课堂教学凸现师生互动,是促进教师进步、学生提高的一种科学方式,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实现教学的个性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云南教育, 2001,(4):36-5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爱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秀华、女、河北省唐山市滦县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大本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河北滦县职业高级中学
【关键词】政治课;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实施一下几种师生互动策略:
一、情感交流
政治课教学中情感交流具有三维性: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在作品中表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体现在政治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增强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交流尤为重要。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的高度有效。" 因此,教师要用真诚的行动来表明自己接纳、重视、关心每个学生,以此来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运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来表达感情。有时,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我关心并支持你"。竖起大拇指、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当学生对教师的"长篇大论"、"慷慨激昂的演说"有些心不在焉的时候,就应及时调整,增加一些感性材料,让学生们"热"起;当学生们已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时,教师也应适时变换教学节奏,让学生暂时"冷"下来,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或者进行相关的习题检测。只有师生的激情处于和谐统一时,这样才会出现高潮迭起的积极教学效果。
二、语言互动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的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都有自己的不成熟的见解;首先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时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了教师职业与自己当时的理想不相符时自己的做法,让学生做出理智的选择,学会选择,学会承担。通过平等对话,学生感到教师能够倾听自己的见解,尊重自己的观点,才会从心底接受教师的观点。这种认知观点能够达到一致,正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沟通的基础上的。
三、情境设置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椐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形成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引起学习欲望和相应的道德情感。例如在讲述 "民族精神"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电影《东京审判》片断:中国法官梅汝璈在审判中通过撼人心魄的法庭论战,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将甲级战犯送上绞架。影片片段中对抗战历史的重温,日本战犯猖狂的挑衅和无耻的狡辩,中国法官法庭上有理有节的辩论,深深震撼了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引导学生们思考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来爱国?这样学生对这些在平时看来所谓的大道理的接受认可,此刻就能水到渠成,豁然开朗,如同真实情感的体验。
四、科学评价
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 "一言堂"的局面,注重运用 "关注差异,人人成材"的评价观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充分重视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一方面要注意外在评价,同时也要推崇一种促进性的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评价方式得到全新的改变,课堂的气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的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
五、媒体利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物投影演示、电视、音响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促进直观互动的效
果。可以利用电脑创建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自发组成拓展性和研究性学习的团队,对学生的拓展型或研究型学习提供指导、交流。例如讲述课文"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录像,紧接着向同学们展示一组拍摄自社会上、学校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的照片。当看到录像中北方地区有些城市生活用水要分时段供应,有些山区、农村居民饮用的是变质的水、红黄色的泥水时,学生们受到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对比日常行为,纷纷表达了对浪费行为的谴责,反省了自己平时的不足。进而我提出要求同学们分组共同拟定节水倡议、节电建议。达成了较好的知行统一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在增大教学容量的同时,把抽象的、枯燥的内容材料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每一活动、主动交流想法,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治课堂教学凸现师生互动,是促进教师进步、学生提高的一种科学方式,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实现教学的个性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云南教育, 2001,(4):36-5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爱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秀华、女、河北省唐山市滦县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大本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河北滦县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