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美、鉴赏作品意境美。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挖掘作品的各种美,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鉴赏,才能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审美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注重于字词句段、文章内容以及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的讲解,课下则是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导致课堂毫无生气,学生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科知识渊博,且很多作品都是文质俱佳,其中蕴含很多美的因素,而教师则是偏偏忽视了审美教学。
审美教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创造能力的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与德、智、体育并列为“四育”。美育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明灯,它不仅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还贯穿在其他专门课程教学之中,而语文课的教学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阵地,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美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美育,它是凭借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的,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特点,那么,如何在语文课文中进行审美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感知作品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感知教材、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就是美读。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在心、悦于情,文章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学生形成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到学习对象的美。一般的朗读,只要读得准确、明白、清晰就算是美读了,带着感情色彩朗诵,就是读得艺术化、美化,那就是美读。课堂教学中,对文中言情状物的优美语段多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注意停顿、语调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摹渲染,使之悦目,以作者的感情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使之动情。特别是诗歌的教学,指导学生美读时要注意把握吟诵技巧,正确处理停顿、语调的轻重缓急。多读佳作,训练语感,丰富美的感受。感受语感和美感的能力愈强,阅读速度愈快,写作时就愈能有充实丰富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和朗诵,充分发挥读和诵的作用,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二、指导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理解美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地把握的审美能力,是感性和理性相互之间的审美心理活动。作者的文字中潜藏着作者的各种情感。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发现宝石,增添赏美的兴趣,扩大眼界,充实经验,使思想、感情、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的形象,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领会人物的思想美、心灵美,人格美,就能启迪学生的美好心灵,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三、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意境美,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对审美对象的鉴赏、欣赏和评价,即是我们说的审美鉴赏。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审美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象,再现形象。在训练语感、感知表象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把作者描绘的对象复活为自己心中的图像,再加以组合创造从而显现出一个完整统一、有血有肉的形象。这是鉴赏的关键,人的想象力神通广大,它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等,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受其感染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之通过亲身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态度和评价,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画面的剖析,引导学生“入境”就能使学生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美,还能领悟作者的情感。
四、鼓励学生写美文,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鑒赏美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写作课。因为表达可以使思想定型,使感情深化。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其本身也随着提高了。通过美说美写,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学生的思想感情就能向审美高度不断升华。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要从模仿入手,组织学生在多次模仿入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模仿是创造第一步,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多次模仿中渐渐掌握创造美的规律和形式。包括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各种表达技巧。如:学习《荔枝蜜》散文抑扬先抑的写法;让学生学习模仿这种写法时,可从仿到创,反复实践,就能驾驭写法和语言表达的规律,更好地表现美和创造美。因此,教师在指导评改过程中投入情感,激发学生爱说爱写的兴作为例,诱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师》一文的材料安排:“难忘――依恋――思恋”,首尾呼应,提示中心,抒发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展现出老师的美好心灵。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又如,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诗,作者用鲁迅和反动剥削阶级作对比:在对人民的态度上,前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对人生的目的上,前者活着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后者是利己主义;在最终结果方面,前者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后者是遗臭万年。通过多层次的正反对比上的相宜搭配,抑扬褒贬的感情色彩的修饰成了“鲁迅先生崇高伟大精神的大厦”,这就显示了其建筑形式的美。诸如此类所讲的文学形式的建筑美,能给人以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学生学了之后,让学生学习模仿这种写法,创造出自己的美文。
读美文,学美文,赏美文,写美文构成语文审美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贯穿审美教学整个过程。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审美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注重于字词句段、文章内容以及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的讲解,课下则是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导致课堂毫无生气,学生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科知识渊博,且很多作品都是文质俱佳,其中蕴含很多美的因素,而教师则是偏偏忽视了审美教学。
审美教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创造能力的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与德、智、体育并列为“四育”。美育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明灯,它不仅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还贯穿在其他专门课程教学之中,而语文课的教学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阵地,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美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美育,它是凭借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的,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特点,那么,如何在语文课文中进行审美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感知作品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感知教材、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就是美读。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在心、悦于情,文章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学生形成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到学习对象的美。一般的朗读,只要读得准确、明白、清晰就算是美读了,带着感情色彩朗诵,就是读得艺术化、美化,那就是美读。课堂教学中,对文中言情状物的优美语段多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注意停顿、语调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摹渲染,使之悦目,以作者的感情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使之动情。特别是诗歌的教学,指导学生美读时要注意把握吟诵技巧,正确处理停顿、语调的轻重缓急。多读佳作,训练语感,丰富美的感受。感受语感和美感的能力愈强,阅读速度愈快,写作时就愈能有充实丰富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和朗诵,充分发挥读和诵的作用,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二、指导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理解美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地把握的审美能力,是感性和理性相互之间的审美心理活动。作者的文字中潜藏着作者的各种情感。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发现宝石,增添赏美的兴趣,扩大眼界,充实经验,使思想、感情、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的形象,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领会人物的思想美、心灵美,人格美,就能启迪学生的美好心灵,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三、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意境美,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对审美对象的鉴赏、欣赏和评价,即是我们说的审美鉴赏。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审美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象,再现形象。在训练语感、感知表象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把作者描绘的对象复活为自己心中的图像,再加以组合创造从而显现出一个完整统一、有血有肉的形象。这是鉴赏的关键,人的想象力神通广大,它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等,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受其感染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之通过亲身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态度和评价,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画面的剖析,引导学生“入境”就能使学生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美,还能领悟作者的情感。
四、鼓励学生写美文,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鑒赏美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写作课。因为表达可以使思想定型,使感情深化。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其本身也随着提高了。通过美说美写,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学生的思想感情就能向审美高度不断升华。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要从模仿入手,组织学生在多次模仿入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模仿是创造第一步,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多次模仿中渐渐掌握创造美的规律和形式。包括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各种表达技巧。如:学习《荔枝蜜》散文抑扬先抑的写法;让学生学习模仿这种写法时,可从仿到创,反复实践,就能驾驭写法和语言表达的规律,更好地表现美和创造美。因此,教师在指导评改过程中投入情感,激发学生爱说爱写的兴作为例,诱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师》一文的材料安排:“难忘――依恋――思恋”,首尾呼应,提示中心,抒发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展现出老师的美好心灵。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又如,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诗,作者用鲁迅和反动剥削阶级作对比:在对人民的态度上,前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对人生的目的上,前者活着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后者是利己主义;在最终结果方面,前者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后者是遗臭万年。通过多层次的正反对比上的相宜搭配,抑扬褒贬的感情色彩的修饰成了“鲁迅先生崇高伟大精神的大厦”,这就显示了其建筑形式的美。诸如此类所讲的文学形式的建筑美,能给人以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学生学了之后,让学生学习模仿这种写法,创造出自己的美文。
读美文,学美文,赏美文,写美文构成语文审美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贯穿审美教学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