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飞千年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shha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深邃悠远、穿越千年依然令人柔肠百结的歌,不时飘荡在武鸣的大地上。
  船从远处来啰,随水流来到咧。
  船到半中河啰,看我船多好哎。
  儂噢!侬噢!
  侬噢!侬噢!
  船在河中漂咧,妹在岸上叫咧。
  只有船靠岸啰,哪有岸靠船哎。
  侬噢!侬噢!
  侬噢!侬噢!
  这首《船从远处来》流传于南宁市武鸣区罗圩、邓柳、仙湖一带。由作曲家韦苇记谱,刊载于196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民间歌曲集》中。听着它婉转的旋律,仿佛看见一位英俊的小伙子正划着一叶扁舟,唱着动听的山歌,从远处而来。此时,站在岸边的姑娘正急切地盼望小船快快靠岸……
  武鸣,壮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歌圩文化之乡。
  武鸣区位于南宁市北部,东与上林、宾阳交界,西邻隆安、平果,北连马山,南靠兴宁区和西乡塘区。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1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7公里,总面积3366平方公里。
  武鸣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可谓壮乡武鸣处处皆景,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元素。人在景中,景在人们的生活中流动着文化,文化在生活中闪光,著名的有山水文化、龙母文化、饮食文化、师公文化和歌圩文化。在众多的文化事象中,最具民族性、群众性、广泛性、地域性、传承性的是歌圩文化。
  歌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动,后来祭祀性活动逐步演变成以民众间的交流为主,淡化舞的成分而多了歌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体性的歌圩活动。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到了明代,歌圩又有新的发展,并定期在固定的地点举行。
  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歌圩主要有节日性歌圩、临时性歌圩、竞赛性歌圩、庙会赛歌等形式。节日性歌圩一般在农历正月至五月举行,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而秋季则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临时性歌圩是在劳动场所、圩市、婚娶之时歌唱。
  武鸣的壮族是古骆越民族的后裔,骆越民族是“百越”中的一支。根据史料分析,骆越民族最早形成出现在商代,式微于秦汉。在这段时期内,骆越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包括稻作文化、棉纺文化、铜鼓文化、崖壁文化、巫文化、龙母文化、航运文化等,这些文化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武鸣是骆越方国的中心所在地和政治中心,境内的大明山被称为骆越民族的祖山,发源于大明山的河流被称为骆越水。所以武鸣的歌圩文化与骆越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鸣“三月三”歌圩就是起源于古骆越民族的祭祀始祖王大典,歌圩常吃的五色糯米饭就是纪念龙神(特掘)对于龙母的孝顺感恩。
  武鸣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很近,40公里,只要翻过高峰坳便是。那里汉文化鼎盛,可高峰坳的北边却是壮族人居多,于是“春风不度乡野”便成一种奇观,县城、州府、省会(首府)讲白话、普通话。在民间,全是壮话的天下,对外交际语言几乎都是壮话。于是乎,“三月三”保留了下来,歌圩保留了下来,山歌传承了下来。出现了动辄数万人参加歌圩的盛况:岭连岭,坡连坡,坛别雷王坡,人流汇此地,十五闹山歌;坛别连雷王,闻名传四方,播山歌种子,情歌汇海洋。
  壮家生来爱唱歌,三岁娃娃开始学;
  不论田间或地头,一人开口万人和。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山歌无处不在。
  出门用歌来走路,睡觉用歌当床铺;
  结婚用歌当彩礼,过年用歌来?猪。
  虽曾遭官府禁歌,如清道光五年思恩知府李彦章便以伤风化为名下令禁歌。可依然是你下你的令,我唱我的歌,而且越唱越多。山歌不用钱来买,舌头一拐歌就来。它是人们的心声,是人们的情感,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又如何禁得了呢。
  武鸣壮族山歌有别具一格的勒脚歌。如锣圩“四柱八脚”歌和武鸣七字山歌与“欢喃”。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武鸣只有四句五字和四句七字山歌,其中四句五字为壮话,四句七字为汉话。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武鸣山歌除了这两种外,还有欢喃、排歌、嵌句歌、断脚歌等。
  武鸣歌圩主要内容有:
  1.歌圩祭祀仪式。传统的大型歌圩举行之前先行祭拜仪式,由师公依次恭迎土地神,恭请东南西北中五方兵马到场维护歌场平安顺利,请东方青帝龙神、南方赤地龙神、西方白帝龙神、北方黑帝龙神、中央黄帝龙神、清音童子、刘三姐、花婆。
  2.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一般经过下列对唱阶段:
  (1)游歌(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
  (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相互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相互谦恭赞许。如壮语初见互问歌。
  男:拿伞去孚沙,去圩还是板(村);去圩就快讲,去板(村)就回来。穿条衣黑蓝,人问到不看;转身去逍遥,像只鹰过山。
  女:哪里的燕子,来河边搭亭?哪里的司令,放兵来攻城?哪里的乌鸦,来和鸟打斗?哪里的猎手,来河边转悠?
  男:妹在一边哥一边,见妹面生难开言;剪刀落地难开口,人熟我生难迎前。
  女:妹在一边哥一边,见哥生得乖又甜;落地剪刀拿在手,随哥开口随哥剪。
  (3)求歌——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
  (4)和歌(接歌)——被邀请的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
  (5)盘歌——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了解和初结情谊。
  (6)相交歌(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
  (7)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表示确定关系、缔结姻缘所唱的歌。   (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诉说相思的衷肠。
  (9)离别歌(别歌、相送歌)——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时对唱的山歌。
  (10)约歌(约定歌、约会歌)——约定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
  3.赛歌赏歌。主要有盘歌,即出题盘问唱答;猜歌,即谜语猜测对唱;对子歌,按楹联格式,出上联对下联;连故事歌,双方把一个历史传说或故事,按情节连接唱述。还有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即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过来和自己对唱,并与之斗智斗艺的唱答。
  4.歌圩上的文体娱乐活动。歌圩会期,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师公戏、采茶、壮剧等文艺演出。
  武鸣壮族群众至今一直沿袭着在春秋时节举行歌圩的习俗,尤以农历三月初三和中秋节的歌圩最为壮观。歌圩历经千年传承,已在武鸣群众的心中烙上深刻的文化印记,成为抒发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心理的文化纽带。无论是早期的歌圩还是发展演变至今的,歌圩都产生于民间、存活于民间,是当地群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是活在民间的古老传统文化。自产生以来,尽管时间流逝、时代变迁,但其主要表现形式基本不变。歌圩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每个社会成员、每个家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而能够世代相传,薪火不绝。
  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民间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子几公里的范围内,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道德、宗教艺术、民俗文化等。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贸易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歌圩,既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也是商贸活动的盛会。
  壮族歌圩文化绵延千年,传续至今,其内容涵盖了壮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壮族文化的活化石,提供了让人们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活态形式认识历史的条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歌圩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发展,既是人们以歌传史、以歌叙事、以歌会友、以歌择偶的重要场所,亦是赛歌赏歌、求知教育、传承文化的主要形式,集祭祀、歌唱、文艺、传统体育、商贸活动于一体,与壮族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生活习俗密切相连,其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与稻作农耕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歌圩所传唱的山歌以及相关习俗中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和社会伦理道德知识及国家政策法规、民族美德,对维系民族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伦理道德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青少年具有较好的教化作用。武鸣歌圩是壮民族群众为主体,其他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盛事。各族群众在歌圩活动中增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壮族歌圩除了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每年的“三月三”歌圩已成为市场经济的纽带,也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零售业、服务业等发展的既传统又现代的节日。歌圩期间,大量游客的到来,促进了当地商品和服务市场的繁荣,拉动了当地内需与消费。歌圩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武鸣,越来越多的外商纷纷前来武鸣投资置业。歌圩极大地带动当地经贸、宾馆、交通、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成为推动武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同时,中央、地方各类媒体的报道,使歌圩声名远扬,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1979年以前,歌圩只盛行于民间。1980年开始,武鸣县人民政府逐渐介入“三月三”这一民族节日。1985年,武鸣县委县政府举办“三月三”歌节文化活动。2003年,武鸣“三月三”歌节更名为歌圩。2007年,“三月三”歌圩入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三月三”歌圩入选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武鸣被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中心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2011年,武鸣“三月三”歌圩名称更改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2014年武鸣申报的“壮族三月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突出申报非遗成果,歌圩活动名称正式更名为“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发展到今天,武鸣 “三月三”歌圩已成为集文化、体育、旅游及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文体活动。武鸣“三月三”歌圩节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即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及经贸活动。文化活动是歌圩节的核心内容,民俗体育活动扩展了民族文化的表现空间,旅游活动深度展现了民族优秀文化,经贸活动增加了歌圩节的经济附加值。这四大部分活动内容贯穿整个节庆始终。
  多年的“三月三”歌圩之发展,已经具备了越来越高的文化品牌价值,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特别是在融进骆越文化这一历史文化基因后,歌圩的文化内涵更丰富。2013年12月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了关于命名广西武鸣为“中国歌圩文化之乡”的决定。命名书写道:“歌圩是壮族民俗文化典范。武鸣壮乡具有悠久的歌圩文化传统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武鸣县素有民众汇集唱山歌、听山歌的习俗。‘三月三歌圩’是武鸣壮乡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武鸣县注重保护传承民歌文化,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着力营造浓厚歌圩文化氛围,悉心培育歌圩文化品牌。经考察论证,决定命名武鸣县为‘中国歌圩文化之乡’。”
  武鸣“三月三”歌圩节依托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暢达的交通条件、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的武鸣“三月三”歌圩已经融合当地的骆越文化,活动内容多样且不断推陈出新,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旅游业获得快速的发展,且通过节庆期间的招商引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走出一条歌圩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韦苏文,壮族,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人。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93年至今已陆续出版《壮族女性与文化》《壮族悲文化》《广西民间文学》《民间故事心理学》《红水河文化与移民》《千年流韵中国壮族歌圩》《千年流音 中国铜鼓文化》等专著。其中,《壮族悲文化》获第二届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优秀奖;《民间故事心理学》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
其他文献
“我是个农民,能够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一荣誉,我感到很高兴、很自豪。”2019年9月,来自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东屏村的仫佬族农民谢庆良在首都北京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这位66岁的山歌手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心中总是激动不已,笑脸开出了一朵花。“小到家庭,大到整个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一直以来都是主旋律。我感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对农民的关爱。”  谢庆良1953年8月出生于河池市宜州区(原
期刊
一百多年前,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王秀屯。白山王氏三十四世后人王有宗迁离白山司那马城头横杆村(今大化镇红电社区塘德屯),蹚过王秀河,在龙公岭下王秀河边一个平缓的土坡上创立村屯。始祖筚路蓝缕,百年之后,后裔过百,村寨齐整。如今的王秀:  秀水龙公护,枇杷柚子疏。  斜阳江面照,山侧见青庐。  王秀,皇秀  夕阳西下,绿树掩映中的王秀屯慵懒地躺在山的怀里,河风轻拂她的脸颊,空气里弥漫着椿树新叶的芳香。 
期刊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为确保居家隔离的生活物资,我需要外出购物。于是穿上棉衣,戴上口罩,拿着一张小区下发的通行证,最后再查看一下手机微信里的余额——非常时期,最好不要用纸币,避免间接感染病毒。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才下楼,直奔小区大门。通过了小区保安的体温测量,我匆匆从江滨路往超市而去。  在这春寒料峭的清晨,天空阴沉沉的,下着绵绵细雨。我一路前行,不时听到手机信息提示铃声。我知道,那又是一个个关于疫情的
期刊
立春,我又来到墩磊坡。细雨淅沥,打湿了新铺的道路和新建的房舍,以及那面略带乡愁的文化墙,空气被浸润得缠绵而清朗。一抬眼,竟被一树遒劲的李花牢牢吸引,“李花怒放一树白”的诗境霎时展现在眼前。这挤满了枝头的花该是近日新开的吧,细碎玲珑,娇嫩可人,好些花瓣上都缀有一颗透明滚圆的水珠子,凑近端详,里边清晰映见了自己的眸子,仿佛刹那间被合成到一粒晶莹琥珀中。  墩磊坡是位于壮乡首府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南华村的
期刊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都安瑶族自治县相聚,举行“广西《三月三》都安创作基地”挂牌仪式,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自治区民宗委向参加挂牌仪式的各位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向为筹建创作基地付出辛勤工作的都安文联和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期河池农民运动的策源地之一,都安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以“雄心征服千
期刊
在“中国壮乡”武鸣,有一家专门制作民族特色服装的家庭式小作坊。作坊主人黄格,带着两台缝纫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在市场里沉浮波折,终于将小作坊发展成了拥有四十多名员工的公司。  黄格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壮乡儿子,他对民族的传统服饰有一种说不清的痴迷和热爱。但在不断追求潮流时尚的今天,传统的民族服饰显得既“土”又“旧”。黄格心有不甘,他骨子里流淌着壮乡儿女的民族情结,他热爱民族文化,更想将之做大做强。 
期刊
我的故乡,是被视作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广西隆安县,一直被外界称为“稻作的故乡”。故乡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物考究,故乡的水稻生产距今上万年,人称“那乡”。壮话“那”是“稻田”之意。故乡人世世代代依“那”而居、依“那”而作。  自从先辈们发现了水稻,对水稻的耕种乐此不疲,周而复始。可他们逐渐发现,尽管不辞辛劳,结果还是有的年份大获丰收,有的年份歉收。为什么呢?人们发现丰收的年份都是雨水充沛
期刊
一  去岁己亥农历的三月初三,和煦的阳光普照着春日的大地。白鹭在县城金水河的上空展翅飞翔,飞过印象巴马小区的楼群,越过母鸡山公园的松林,飞向浩瀚的天宇。一大早,巴马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二十几个会员,聚集在“印象巴马”桥头的汽车客运总站,乘坐开往那兰的班车,去参加壮乡的山歌盛会。  那兰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南端,归那桃乡那敏村管辖。发源于巴马所圩的灵岐河潜入地下,在燕洞
期刊
热心人士振臂呼 奋力谱写新华章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蒙古、藏、朝鲜等民族语言类春晚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大量优秀的民族语言文化作品纷纷登场,深受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引起世人的关注。然而,拥有近两千万人口的壮族,却没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春晚,这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直到2017年,以王杰清为代表的一批热心人士,抱着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
期刊
芒果是著名的热带水果,被称为“热带水果之王”。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有“庵波罗果,见珍于世”的记载,芒果与荔枝一样为岭南佳果。广西田东县地处北回归线,地形酷似一只硕大的芒果,与芒果结下了不解之缘。该县右江河谷部分农户就是靠种植芒果脱贫致富,迈上小康之路。  夏日的一天,我从田东驱车前往南宁,途经右江河谷的平马、林逢、思林三镇时,只见路边山坡上,一片片芒果园硕果累累,金黄的芒果压弯了枝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