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活的印迹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281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静名师工作室”以提高教学实效、探索教学规律为指导思想,以专家讲坛、聚焦课堂、课题研究、名师沙龙、学习研修等为基本活动方式,引领全市生物教师专业成长。为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工作室还发动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教育教学问题探讨,并及时更新资源,分享资源,以提升全体生物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
  工作室首席名师王静是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正高级教师。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积极倡导“让活动进课堂,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态”的教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和教科研成果。其中,《对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反思》《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等论文分别在《生物学通报》《基础教育参考》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由其主编的教材读本《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倡导教育要同实际生活联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从中不难看出,生物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认真积累生活化素材
  生活化素材能够丰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高中生物教学中,积累生活化素材有以下途径。
  1.梳理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的每一节都是以“问题探讨”开始的。这些问题,大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6章第1节根据“象与鼠的个体大小相差十分悬殊”这个生活常识,要求学生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以及“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的“问题探讨”部分,先给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长跑“赛程超过40Km、历时2h以上”,“运动员每小时至少要消耗300g糖类”等数据,然后要求学生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要求学生讨论“长跑过程中大量消耗葡萄糖,会导致血糖量下降吗,为什么”,等等。
  教材每节的主体和课后练习中,也安排大量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主体中设计有“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思考与讨论”等版块;课后练习中设计有“知识迁移”“拓展题”等。
  这些内容联系了课堂与现实生活,创设了理解应用知识的情境,可以作为生活化素材的首要来源。
  2.分析社会热点中的生活化素材
  环境、资源、医疗保健、食品安全、新科技等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体育运动、饮食、农业生产等,与生物学知识联系紧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素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内容常常与生物学相关。如:2016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在自噬体基因机理方面的研究,而自噬體基因机理与细胞凋亡相关;196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James Watson)、克里克(Francis Crick)、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研究发现的核酸分子的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与遗传物质有关,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化素材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内容跟生物学知识息息相关。如:人体每天应摄入适当的蛋制品、肉制品以补充必需的氨基酸,与组成细胞的元素及分子相关;在未熟的柿子中放入成熟的苹果能让柿子很快成熟,与植物激素乙烯具有催熟作用相关;组织水肿、生理盐水、血液化验单、高原反应、体温变化等与人体稳态相关;烫发与蛋白质变性相关;家族遗传性特点与遗传变异相关,等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知识,能让他们感受到生物学并不神秘,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4.收集农谚俗语、诗词名句中的生活化素材
  很多谚语、成语和诗词是对相关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内容与生物学相关。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神经调节的条件反射;“华而不实”与组成生物的必需元素硼有关;“金蝉脱壳”表现了昆虫的变态发育;“触目惊心”表现了人在应激下的神经体液调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植物的向光性,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生物学含义,并分类汇编,作为备用教学资源,对于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大有裨益。
  二、恰当编排生活化素材
  积累的素材很庞杂,如果不精心编排,实用性会大打折扣。编排生活化素材,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按照教学用途对素材进行分类
  按照教学用途,收集到的生活化素材可以分为情境创设类、辅助理解类、拓展学习类三种。情境创设类的生活化素材主要用于创设情境,引入学习;辅助理解类的素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实际,主要用于突破学习重难点;拓展学习类素材主要用于衍生性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时,从教材中收集到的生活化素材有“问题探讨”栏目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与社会的联系”栏目中的夏季空调病,“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的高烧、出汗或严重腹泻、高原反应;从社会热点问题角度收集到的素材有健康医疗问题等;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收集到的素材有长跑后或提重物后肌肉酸痛、日常饮食规律、体温变化等。这些素材中,血液化验单可以作为情境类素材导入新课;日常饮食规律、体温变化、肌肉酸痛等可作为辅助类素材,突破“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这个教学重点;高烧、出汗、空调病等健康医疗问题可作为辅助类素材,突破“内环境调节的能力有限”这个教学难点;最后,可以选择一个与稳态有关的健康话题(比如饭后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展开拓展学习。   2.选择恰当的方式呈现素材
  生活化素材一般通过板书、文本、图片、多媒体播放等常规方式呈现。生物课堂中,往往还采用观看模型、参观场馆以及虚拟技术等呈现方式。
  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常常涉及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而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因此,我们常常需要借助模型来表现所研究的对象。高中生物课堂中用到的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数学模型如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曲线;概念模型在教学中更是比比皆是。以细胞的基本结构学习为例。“细胞”这个概念贯穿《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的学习之中,是高中生物的重要概念之一。细胞的体积微小精细,细胞膜、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细胞核等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而这些都是高中学习的重难点。教学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细胞各部分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呈现用柚子皮、多种颜色的橡皮泥、塑料泡沫等制作的细胞模型(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现场制作),形象地表现细胞的结构,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巧妙运用生活化素材
  积累、编排的目的都是为了运用。笔者从新课导入、重难点突破、拓展学习三个方面,具体谈谈生活化素材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1.用生活化素材导入新课
  选择情境创设类素材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有效展开。
  教材每节的“问题探讨”中,都为本节学习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直接使用。比如《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问题探讨”版块中关于食品中的蛋白质的讨论、第6章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问题探讨”中关于人體衰老特征的讨论等,都可以用来创设教学情境。教材中的有些内容选材陈旧或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如《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蜜蜂跳舞”超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收集到的社会热点、生活经验等素材中选择一个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如俗语“一叶知秋”等)导入新课,以强化教学效果。
  2.用生活化素材突破重难点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选用生活化素材,不但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且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生物1(必修)》《稳态与环境》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时,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素材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植物的根总是向地下生长、松柏总是呈现金字塔形,为什么会如此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会发现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即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而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生长素作用的特点,分析“凌霄花攀援生长”的现象。学生通过分析,发现这个实例与之前学习的“生长素促进胚芽生长”案例不同。这样,学生就进一步理解了生长素两重性的本质。
  3.用生活化素材拓展学习
  利用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既能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又能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学习了《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树叶在春天、夏天是绿色,在秋天是黄色,在冬天会落下呢?学生通过分析,提出叶片的变化可能与色素的种类、含量及激素的作用有关。教师让他们小组合作,想办法验证这种想法。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有的小组提取并分离了不同叶片的色素进行比较,有的小组查阅资料分析了激素的作用。最后,他们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现状及需求调研结果,从信息化视角探索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传统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整合优化网络移动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微课资源库等教学资源。教学对比实践表明,融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解、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性、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  关键词:教学模式;微信资源库;中药生产;制剂技术;移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
《对称》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笔者曾执教了本课,现将备课思考和课堂实践整理如下,以期与同行讨论交流。  一、教材解读  实验教材中,《对称》编排在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二课时、第三课时,包括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做一做”中明确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练习题中还要求按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新教材中,根据一线教师的反馈,去掉了镜面对称,将轴对称单
一、开课时拓展,激起阅读期待  开课时的拓展阅读可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可以介绍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情,还可以讲述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故事等。这些介绍或讲述既可以由教师承担,也可以由学生承担,目的是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以下涉及的篇目均为人教版)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母爱的资料。有的学生介绍说
笔者在教学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通过认真阅读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考虑,认为依照课本上编排的程序进行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于是,笔者大胆改进教学设计方案,直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知。首先出示问题:你会用分数表示下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吗?     学生在已有“分数的意义”这一认知基础上,首先想到的答案是[48],再通过深入观察思考,又有学生说出“[24
“毕文学名师工作室”是恩施市名师工作室,由19名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组成。团队成员中有特级教师2人,湖北名师1人,恩施名师3人。工作室以“凝聚团队、引领课改、研发课程、服务教学”为宗旨,致力于初中写作教学设计行动研究和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工作室主持人毕文学是特级教师,恩施州语文中考命题库专家组成员,先后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教参4部。  写作课难教是很多教师的切身体会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教材设计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受资源的限制无法开展。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原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探索月球奥秘》。其中有一项活动要求学生观察月亮的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活动设计中涉及到的语文资源天文台、天文馆等,在城市是具备的,按照教材设计开展好这项活动比较容易。农村学校没有这些活动资源,严格按照教材安
课堂上,如果有个学生突然冒了出来,跳过你的启发过程直接报出了答案,打乱了你原本一步步启发、“揭密”的预设,作为教师,你会怎么想,怎么办?  现代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多样化,感悟能力越来越强,课堂上的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当前课外辅导热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已经提前在辅导班学习了许多课程,所以觉得没有必要再听一遍,对于教师的讲解不以为然。  所以,如何面对这些“先知学生”,让他们对那些自
老师把魏玉同学的眼睛蒙了个严严实实,又让她在原地转了三圈。魏玉接过粉笔,颤颤巍巍地向黑板走去。哈,她朝门那边走去了……魏玉用手轻轻地摸住了黑板,她拿不定主意,上上下下地摸索着。教室里一片安静。她终于画了一个鼻子,同学们笑翻了天。魏玉拿下毛巾睁开眼睛一看,呀,鼻子长到了额头上了。此刻黑板上的小丑也好像在对她抱怨:“难道我的鼻子是长在额头上的吗?”看到这里,魏玉自己也忍不住咯咯笑了起来……  以上是我
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Ⅱ》一炮走红,以56.8亿的票房成绩成为迄今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世界电影史上位居票房收入第55位的位置,而且还以累计1.59亿人次的观影人数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观影人次的冠军。与前一段时间热映的《湄公河行动》一样,《战狼Ⅱ》同样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我国国民在国外受到威胁的事件上。但与《湄公河行动》属于刑事执法主题不同的是,《战狼Ⅱ》则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在海外撤侨和护侨中的巨
“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新增加的内容。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变式。难点是分析“单位1”变化后数量的变化。教学中笔者巧妙追问,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形成问题串,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深入。  一、巧设问题,搭建认知平台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循序渐进,